•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父職參與

國內外研究近幾年來,有別於以往偏重於母職的研究,逐漸注意父職在家庭中的價 值(Lamb, 1980;Lis, Zennaro, Mazzeschi & Pinto, 2004;Greif & Greif, 2004;呂麗絲,

1994;王大維,2000;郭佳華,2001;吳黛宜,2003;杜宜展,2004;陳靜宜,2008)。 回顧父職相關文獻發現,對於父職的探討從父親角色的轉變至參與親職皆涵蓋在內,那 麼父親要擔負哪些層面的親職工作才算是「有參與」呢?因此研究者在本節將分為三個 部分來說明父職參與,第一部分先了解父職參與的定義與內涵;第二部分探討父職參與 之相關理論;第三部分為父職參與的影響因素,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一、父職參與的定義與內涵

近年來父職參與的研究肯定了父親在家庭中的多元角色,尤其是對幼兒社會化以及 個人發展更是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貢獻者」角色(McGreal, 1981;Cronenwett, 1982;

Fitzgerald, Mann & Barratt, 1999;Julion, Gross, Barclay-McLaughlin & Fogg, 2007;馬惠 芬,2003;李淑娟,2004;吳翠倩,2006)。父職參與的重要性隨著現今社會變遷,加 上各種媒介的推波助瀾之下,已經自然而然變成眾所皆知的一種共識。Manlove &

Feagans(2002)說明現代父親已經不再只是擔負家庭中經濟支持的角色,亦逐漸開始在 非工作時間涉入育兒的工作。李南衡(1994)亦指出在大環境社會體制、價值觀迅速改 變的年代,無論是親子關係、家庭關係或教養方式都在變,尤以父親權威淡化最明顯,

可說是責任更重也更難為。許芳菊(2009a)則解釋現代爸爸不僅被要求參與教養、情 感支持,對於傳統的「家風、家名、家產、家業」的期待還是很高。換言之,今日「既 現代,又傳統」之男性角色需重新調整塑造,找尋一個平衡點(王行,1996;莫藜藜,

1997;王郁琇,2006)。現代社會已期待著父親可以跳脫以往傳統的框架,成為融入參

與親職的「新父親」角色(Russell & Radojevic, 1992;王叢桂,2004)。其定義與內涵,

茲分述如下:

(一)父職的定義

早期對父親的探討常以「父職」(fathering 或 fatherhood)這一個名詞來表示,字面 上意思即是父親的職責(謝明華,2003)。根據《說文解字注》中的解釋,「父」字的本 意是「矩」,引申為「家長率教者」(許慎、王進祥、段玉裁,2003)。而「職」這個字 在《辭海》中的解釋為「本分所應做的事務」(趙錫如,2005)。王郁琇(2006)認為「職」

這個字表示對某些事物、職務有主管履行的責任。綜合上述,「父職」兩個字的意思即 是,身為父親者應視教養子女為自己該盡的責任。

父職「是什麼?」柯雷克(1994)在描述英國的父子關係中提及,過去孩子是「看 得到人,但是聽不到聲音的」,多數家庭爸爸辛苦工作回家後希望的是妻子和子女的服 侍,並不在意是否看到、聽到自己的孩子今天過得好不好。今日時代改變,婦女就業率 遽增,使得社會已開始重新衡量「傳統父母角色分擔」的趨勢(青山孝行,1994;王行,

1997)。許多學者提出父職應朝「負責任」的趨向發展,而Levine & Pitt(1995)提出

「負責任的父職」(responsible fathering),將負責任的父親界定為「對自己的孩子有 責任感」,其認為一個負責任的父親必須:1.情緒與經濟上都準備好,才考慮生養孩子;

2.善盡婚後法律上所賦與的責任義務;3.主動分擔母親在情緒和生理上的育兒照顧工 作;4.與妻子協力供給經濟支持,分擔勞務工作並與子女交流情感(引自Doherty, Kouneski & Erickson, 1998;王大維,2000)。上述道出父職的多面向參與,簡單而言,

父職並非口號或是一個身分名詞,它代表的亦是另一雙推動搖籃的手,必須在實際生活 中透過參與來薰陶孩子,因為,孩子也是非常需要父愛的(游乾桂,1986;王鍾和,1997;

沈品汝,2007)。

有關父職研究的探討,皆強調父職參與對子女身心發展的重要性(Lamb, 1986;王

2003;謝明華,2003)。在傳統經典中,父職的重要角色是強調對孩子的教化,三字經 中強調的「養不教,父之過」更是呈現出負起責任的道理。我國論語五倫中「父父」, 亦說明做父親的要懂得做父親的道理(朱岑樓,1979)。在猶太教法典中也提到「父親 不是因為生下孩子,而是因為教育孩子,所以才被稱為父親」,這更淺白地說明父親就 是非教育小孩不可(七田真,2000)。因此,隨著不同時空背景的交錯作用下父職可說 是一種訓練的結果、一種自願性的動作,更是一種不斷建構變動的責任歷程(王叢桂,

2000;謝明華,2003;吳翠倩,2006)。由上可知,今日父子關係更密切了,父親不僅 是工具性角色,更要教導之、影響之、鼓勵之,才能使子女在身心靈各方面更健全發展。

誠如美國精神分析學教授英格利(O. Spurgeon Eenlish)所說:「小孩和父親雙方親身共 享的抽象概念或具體活動,才能產生有關人事的實在知識和安全感。」(朱岑樓,1979,

頁39)。

父職代表的不僅是義務,更包含深遠的責任問題。而成為父親與作為父親更是天差 地遠的兩件事,威廉˙布西就曾經說過:「成為一個父親很容易,但是要做一個父親是 很困難的」(施寄青,1986)。Daly(1995)質性訪談了32位擁有完整家庭並且最少有1 位孩子的父親,發現父親大都欠缺完整的父職模範(引自王叢桂,2000)。有廣告曾說:

「我是做爸爸後,才學會做爸爸的」,但是今日這句話已經不太能完全寫照出新時代爸 爸的心情,面臨轉型中的父親角色,現代爸爸有可能當了爸爸,還是不知道怎麼當爸爸。

因此處於中間世代的父親,只能在同代間去觀察出好與壞,找出適合的模範。

(二)父職參與之內涵

何謂「父職參與」(father involvement)呢?王大維(2000)認為「父職參與」是包 含更深入且全面的意義在其中,且父親正向的參與親職,不僅可能減輕母親的壓力和負 擔,而且對親子關係、婚姻關係,甚至對男性本身都可能產生相當的影響(Russell, 1986)。關於國內研究父職參與的情形,王舒芸(1996)在其質性研究中提到,現代的 父親雖然面臨社會的驟變,但是在父職參與上,仍屬於「選擇性父職角色」,亦即父親

在參與家務與育兒的時間和項目上,是相當有彈性的。王大維(2000)則提出父職參與

父親傾向陪孩子玩、冒險,母親則參與照顧和養育工作。有研究亦發現父親和子女的互 動多傾向於社會性的互動,如:陪孩子玩、生活規範的提醒…等,相對於父親,母親和 子女的互動則多屬於養育子女中如:餵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衣服等工作(王舒芸、余漢 儀,1997;莫藜藜,1997)。

父職參與雖然在轉型中,但是在子女教養上仍然處於邊緣角色。杜宜展(2003)指 出父職角色的扮演,亦受社會和文化的刺激與影響,而形成自我要求,最後才表現在參 與孩子的過程中。過往相較於母親,父親外出工作多屬於長時間,與孩子相處時間過少,

其與孩子間的親密度自然比不上母親,但當代社會變遷、婦女就業率升高,使得父親在 子女教養與親子關係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綜上所述發現學者所提及的理論性參與架構和父職實際參與的面向有其一致性,父 親參與父職過程中,除了自身不斷跟著社會洪流改變認知、態度,主動參與家庭中的大 小事之外,與妻子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究竟現代父親父職參與之改變為何,正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研究者參考吳黛宜

(2003)、張庭娟(2008)等論文中所整理的各學者說法,再加上研究者收集的文獻補 充(林生傳,1979;王叢桂,2000;陳政見,2000;柯里斯、林為正,2003;馬惠芬,

2003;謝明華,2003;陳靜芬,2005;石金燕,2007;沈品汝,2007;李奕昕,2007), 茲將父職參與的內涵整理於表 2-2-2 及表 2-2-3:

表 2-2-2 國內父職參與內涵

2.情感性角色(社會化角色 socialzation role): 陪伴

續表 2-2-2 國內父職參與內涵(續 1)

續表 2-2-2 國內父職參與內涵(續 2)

續表 2-2-2 國內父職參與內涵(續 3)

續表 2-2-2 國內父職參與內涵(續 4)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父職參與內涵

2006 曾美嘉 立意取樣,深度訪談 2 位跨國婚姻學前幼兒之 父親

1.家庭中的協調者 2.經濟來源的支持者

3.主導與放任兩極化的教養態度 2007 石金燕 問卷調查國小學童父親 1.投入

2.易接近性

3.責任之維護孩子生存的基本需求 4.責任之提供孩子實質需求

5.責任之瞭解與關懷 2007 沈品汝 問卷調查 3 至 6 歲學齡前

幼兒父親

1.育兒勞務參與 2.教養活動參與 3.休閒遊樂參與 2007 李奕昕 問卷調查軍人父親 1.經濟支持

2.關懷陪伴 3.生活照料 4.教育引導 2007 傅雅暉 問卷調查

學齡前幼兒父親

1.生活照顧 2.情感支持 3.教育學習 4.自我實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資料製

表 2-2-3 國外父職參與內涵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父職參與內涵

1997 Cochran 黑人父親 1.參與子女社會化過程 2.基本養育活動

1997 Palkovitz 以個人經驗,質性研究及 觀察所得內容分析而來

1.溝通(communication,如傾聽、談話)

2.教導(teaching,如建議、角色楷模)

3.監督(monitoring,如交友)

4.心思的投入(thought processes,如擔憂)

5.差務(errand,如開車接送事宜)

6.照顧(caregiving,如餵食、洗澡)

7.維護(child-related maintenance,如修理物品)

8.興趣的分享(shared interests,如親子共讀)

9.陪伴(availability,如出席重要場合、活動)

10.計畫(planning,如度假、旅遊)

11.共同從事活動(shared activities,如運動)

12.資源提供(providing,如財務、教育)

13.情感交流(affection,如擁抱、微笑)

14.保護(protection,如環境安排、安全監管)

15.情緒支持(supporting emotionally,如鼓勵)

2003 David Stoop

1.養護者 2.規範者

3.戰士兼保護者 4.精神導師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文獻資料製表

根據表 2-2-2 及 2-2-3 可歸納出父職參與內涵如下 1.認知

王大維(2000)指出父職參與是對於教養孩子願負起責任,最直接扮演的即是工具 性的角色,負起家中的經濟支持(黃坤瑛,1989;林震雯,1992;陳淑貞,1993;莫藜

藜、王行,1996;王叢桂,2000;曾美嘉,2006;石金燕,2007;李奕昕,2007)。

2.情感

家庭是子女人格養成的重要場所,家中父母親的身教和境教更是影響孩子於無形

(李淑娟、黃迺毓,2007)。父職參與亦重視提供子女情緒教育上的身教,不管是正向 或是負向情緒,在參與的過程中,情感支持是雙向帶給父親與孩子影響力的(陳曉慧,

(李淑娟、黃迺毓,2007)。父職參與亦重視提供子女情緒教育上的身教,不管是正向 或是負向情緒,在參與的過程中,情感支持是雙向帶給父親與孩子影響力的(陳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