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父職參與及幼兒依附之相關文獻

依附可以說是人生全程的發展任務(洪聖陽,2002)。在家庭中發展而出的依附關 係,更是包含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互動,發展心理學者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個體和家庭 與社會情境不斷互動的結果」,此互動過程有一種循環性的影響(circular influences),

亦即父親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可能影響到對孩子的態度或行為,而孩子的反應亦將影響到 夫妻之間的關係(林哲立、邱曉君、林菲麗譯,2007)。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失去父親 關愛的孩子,無論是否見過其父親,也不管是否還有記憶,對父親總是會有股強烈的情 感(林青青,1986)。在一個家庭中,爸爸的照顧保護功能絕對是不可被忽視的一部份

(陳淑芬、李從業,1998)。宋秀芬(1986)指出在部分家庭中,幼兒的依附對象反而 是父親,尤其是在幼兒遇到挫折或壓力的時候。不少研究亦顯示孩童可以對一人以上發 展出親密的依附,其中還發現父親具有母親所沒有的親子關係特質(引自謝佳容等譯,

2006;劉金花,1999)。父親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參與愈來愈多的事務,此外,許 多學者對父職研究的探討亦肯定父親父職參與對子女發展的重要性。美國心理學家梅德 則認為,孩子對父親的信賴感是社會性的,不同於對母親的生物性依賴(林青青,1986)。 孩子需要父親提供的安全感遠比金錢或其他層面來得廣泛(張瓊文譯,2004)。在探討 父職參與和幼兒依附的相關文獻中,研究者在黃淑滿、葉明芬(2007)所整理的幼兒依 附關係文獻中,僅發現一篇文獻專門研究父親和子女間的依附關係(陳淑芬、李從業,

1998),且從國外文獻中可發現在探究父母與孩子依附關係領域,多以嬰兒為主(Notaro

& Volling,1999;Brenda,2002)。多數依附關係研究針對年齡層較小的嬰兒與母親之 間的依附關係,而人類的幼兒期不僅是成長快速,亦是成長的關鍵期。Bernier(2009)

亦認為學齡前幼兒階段是一發展的里程碑,父親扮演愈多的參與角色,愈可以和幼兒發 展良好的依附關係。因此,在幼兒期階段,父職參與及幼兒依附間的關係亦更值得探討。

有良好回應的兒童使得父親更加投入照顧的行列,父親的關愛則又使得母親更加關 心孩子; Lamb(1982)認為常和子女在一起的父親是一樣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發送出 來的訊息需求,只要父親與和孩子互動,那麼對孩子成長與發展的影響也就愈大(引自 林哲立、邱曉君、林菲麗譯,2007)。陳明男(1990)提及父親的缺席影響了兒童的認 知發展、學業的成就、良心的發展、性別角色的定向與社會關係,而對於這些影響最嚴 重的即是父親在兒童學齡之前離開家。親子天下雜誌在 2008 年也指出全世界都發現父 親角色嚴重地「低度開發」(李雪莉,2008)。 Lamb(1997)則更進一步指出父親缺席 對孩子的傷害不只是缺乏性別角色認同的對象而已,還包含其他層面的缺失,如提供經 濟、社會和情緒上的支持,使整個家庭無法得到完整性的發展(引自葉郁菁、王春展、

謝毅興、曾竹寧譯,2002)。而且魏渭堂(2006)更進一步提及在早期與照顧者的依附 關係中,往往影響成年後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因此在學齡前幼兒階段,更凸顯出父親參 與的重要性。

Schaffer 和 Emerson(1964)首先開始研究嬰兒對其他家庭成員依附的風氣,結果 發現嬰兒幾乎都可以和雙親形成依附關係(引自游恆山譯,1991)。郭靜晃、吳幸玲(2001)

亦認為嬰兒對父親、母親,甚或是對其表達溫情愛撫的人,均可建立起早期正向情緒關 係。在嬰孩依附中,父親一直不被認為是一重要的人物,充其量被認為是母親的偶爾的 暫代角色,然而 Lamb(1975)指出「與父親每個晚上的短暫但充滿感情的互動機會,

可補償與媽媽無法令人滿足的白天長時間相處」(引自陳明男,1990)。

另外,在瑞典嬰兒的研究中,Schaffer & Emerson(1964)發現母親仍是第一個依附 對象(佔 65%),但是有 5%是父親或祖父母為第一個依附的對象(引自周念縈譯,2004)。 Kotelchuck 與 Zelaz 設計一實驗測試嬰兒對其父親依附的強度,嬰兒與各種組合的成人 在一起,其組合包括:父母兩人、父與陌生人、母與陌生人、兩位陌生人,結果發現嬰 孩對於單獨與一陌生人處在不熟悉的房間裡感到困擾,但對父母中的任一人在場感到舒 適,且父母中的任何一個人離開都會引起抗議,而陌生人的離開則不會,特殊的是在這

研究中有超過 70%的嬰孩反應於他們的父親的出現(引自陳明男,1990)。

Parke 和 Sawin(1980)更進一步指出父親與孩子互動的動機愈強烈,則愈能給孩 子最佳的回應(引自游恆山譯,1991)。但是,游恆山(1991)提及父親與母親和子女 間所形成的依附基礎是不一樣的,因為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方式受到子女與自己性別相同 與否的影響,如父親經常抱起孩子是為了逗弄小孩;而母親則可能是因為要照顧孩子。

Lamb, Frodi, Hwang, Frodi and Steinberg(1982)認為造成此種差異可能是因為女性在後 天扮演的是以照顧者角色居多,先天上的性別差異或者是這兩種的交互作用所影響(引 自游恆山譯,1991)。在 Lamb(1976)調查嬰兒對父母親的依附行為研究中發現,嬰兒 與父親在一起時,傾向於進行遊戲式的交流如:微笑、大笑、張望;而和母親在一起時,

則是傾向安慰的、降低緊張壓力的交流方式為主(引自郭靜晃、吳幸玲譯,2001)。綜 之,無論男孩或女孩,父親參與的本質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親對孩子生活的參與是 屬於嚴厲、獨斷、冷漠這一類,則男孩女孩的發展情形都會不理想(黃慧真譯,1994)。

從本章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瞭解現今父親參與親職對幼兒發展未來的影響力,因此 在這關鍵的時刻,父親角色佔家庭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探究父職參與和幼兒依附 之間的關係,也就更為重要了,但是,目前的實徵性研究中,大部分都是以母親與嬰兒 依附、早產兒對父親的依附、國小兒童的父親依附作討論,那學齡前幼兒呢?因此學齡 前幼兒對父親的依附關係正是本研究欲探討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