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之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之內涵

幼兒園在地化課程是指發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透過教師的引導與幼 兒的探索與發現來使幼兒對生活的社區,包含幼兒園與家庭,能夠有更深入的認 識與瞭解,然而幼兒園之在地化課程包含於幼兒園本位課程內,所以,研究者認 為應先認識幼兒園本位課程,始能瞭解在地化課程的涵義。因此,本節擬論述幼 兒園本位課程之涵義與特性,進而論述在地化課程之目標與內涵以及進行在地化 課程設計之原則、實施方式。

壹、幼兒園本位課程之涵義

鄭博真(2013)指出,所謂幼兒園本位課程是依據《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 行大綱》與地方計畫、特色,而發展的具體課程與教學方法,因此研究者認為幼 兒園教師若想要進行具有地區特色之課程,應先瞭解幼兒園本位課程的涵義。

另外,因應時代的潮流,教師已經不是主導課程的主要角色,而是必須瞭解 各幼兒園之所在地文化、特色,進行教學活動,且須結合社區資源進行課程規劃,

以發展出適合幼兒園的本位課程。研究者歸納學者(胡應銘,1999;方德隆,2001;

許明珠,2013;鄭博真,2013)的研究,提出幼兒園本位課程有四項要點:

一、幼兒園本位課程是地域性的

幼兒園本位課程是呈現各地區之獨特文化情境,是對各地區之資源,如:人 力資源、自然資源等進行有效運用,並融入於課程中,所以,幼兒園本位課程的 規劃,應配合主題課程內容,取材自生活周遭環境,重視社會的各項資源。

22

二、幼兒園本位課程是個別性的

幼兒園本位課程發展是在尋找適合幼兒的教育方法,開發適應個別差異和發 展需要的課程模式、內容與課程評鑑。幼兒園本位課程就是要使幼兒園發展成具 有獨特性與個別性,使幼兒園能展現其真正特色,並能在教學上做創新。

三、幼兒園本位課程是集體決策與民主化的產物

幼兒園本位課程是因應幼兒發展與時代潮流所形成的,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參 與的,但幼兒園本位課程不是學校的行政單位(例如:校長、主任等)單一所做 的決定,而是一種必須遵循「由下而上」的課程取向,是民主決策的過程,是校 長、園長、教師、課程專家、幼兒及家長和社區人士等,共同參與的活動。

四、幼兒園本位課程是一套完整而獨特的課程體系

幼兒園本位課程的發展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且必須具有課程的目標、內容、

方法與評鑑方式,且每個幼兒園呈現的本位課程均不相同,所以說幼兒園本位課 程是一完整而獨特之課程體系。

綜合上述,可知所謂幼兒園本位課程是一種由下而上的課程發展歷程,是經 由學區內的社區、家長與幼兒園中的各單位及幼兒所決定而形成的,因此其是有 區域性且能發展出社區特色的一種課程改革。

貳、幼兒園本位課程之發展特色

根據上述幼兒園本位課程發展的涵義,研究者歸納學者之論述,整理如下(白 雲霞,2003;盧美貴、張衛族、許月梅、陳惠玲、褚淑純,2006;鄭博真,2013):

23

一、與幼兒生活經驗結合

幼兒的教育應該與其真實環境相結合,以期能培養幼兒帶的走的能力,而結 合生活經驗,會提升幼兒進行活動之意願與參與度;另外,幼兒園課程不僅要求 普遍性知識,更需要將課程與社區文化相結合,才能讓幼兒將其所學習之內容在 實際生活中形成意義。

二、重視各成員的參與合作

結合社區與幼兒園之各項人員(園長、教師、幼兒、家長、傳統產業人員、

各行各業人員、村鄰里長等等),共同發展幼兒園本位課程。各成員彼此協同合 作、參與課程之設計、討論,使幼兒園發展出適合的課程活動。

三、教師扮演角色由引導者變成協助者

幼兒教育強調幼兒是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在遊戲中建構各種知識、技能與培 養情意、態度,而教師應如同維高斯基(Vygotsky)所言,扮演幼兒學習成長過程中 的鷹架角色,協助幼兒探索、體驗,並且發覺每位幼兒的潛在能力,使其在活動 中透過教師的引導而能發現問題,進而想出解決問題之方法,這和傳統教師講述 幼兒聆聽相較,會使幼兒能更快速的學習,且能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之中。

四、課程發展具有多元性

現代社會是有許多族群所共同形成的,而在幼兒生活的周遭可能有來自各國 的人士,甚或是父母某一方為外籍人士,皆是比比可見,因此課程除了展現地域 特色外,也應該融合多元文化,培養幼兒兼容並蓄的情操。而課程發展包含了課 程目標、內容、方法與評鑑的歷程,這是社區與幼兒園不斷交互作用、討論、參 與所產生的成果,因此幼兒園本位課程應兼重課程的歷程與結果。

24

五、強調彈性與動態之歷程

幼兒園本位課程並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需要經過不斷的調整與修改,因此,

它是種持續進行的動態過程。所以,幼兒園的課程應該是動態而非靜態、一成不 變的,教師在進行課程活動時,應該配合幼兒園所在地與區域之文化特性,以及 幼兒的身心發展特質等不斷的修正、調整課程,而這也使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主 導者演變為協助者。此外,課程也必須與幼兒之生活經驗相結合,使其能有效的 學習,並將所學之能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教師也透過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課程來評量幼兒學習狀況,更重要的是透 過與社區的各項人力、物力資源、文化資源等相結合,會使社區資源成為教師教 學的重要寶藏之一,分擔教師教學重擔,組合成協同教學團隊。

由上述可得知,在地化課程是幼兒園本位課程的延伸,因兩者均強調社區環 境中各項資源的使用與合作,找出符合幼兒園所在的文化特色等,而在地化課程 更強調透過教學活動來帶領幼兒認識自己的社區、文化,進而培養其對社區的瞭 解、喜愛而發展出來的教學。

叁、在地化課程之目標與內涵

每個幼兒園的文化均不相同,研究者認為應該對在地化課程有基本認識後,

才能著手進行課程之設計,而實施在地化課程,是要讓幼兒對於社區文化有所認 識,更期望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喜歡、愛護自己的社區,懂得尊重自然、

資產與社區中的各項資源,因此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時,林惠娟與孫扶志(2006)

提出進行活動的具體目標包括以下幾點:

一、增進幼兒對在地文化的認識與瞭解,培養幼兒熱愛社區的情操。

二、增進幼兒對社區環境的瞭解,培養幼兒愛護環境的態度。

25

三、培養幼兒對在地文化、社區資源的瞭解,提升幼兒服務社區的熱忱。

四、培養幼兒探索社區中的各項資源,提升幼兒問題解決之能力。

由上述可知,進行在地化課程時,應先讓幼兒對所在社區有所認識與瞭解後,

幼兒才會有參與感,並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社區文化,並逐漸培養幼兒對社區 之瞭解與喜愛、認同社區(全國教保資訊網,2012)。

在地化課程是以家鄉、社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產業活動、歷史文化等各項 資源為內容,透過教學活動帶領幼兒走入社區、認識社區特色與習俗,使幼兒能 對生活、生命與生長所依附的土地多一份不同的情感 (李雯佩,2012)。在地化 課程之內涵敘述如下:

一、課程是經驗

幼兒的學習是透過身體的各項感官互相配合而建構出的學習經驗,是不需要 教師刻意教導來形成,尤其在真實的環境中,更能觸發幼兒之發展。為了增進幼 兒的發展,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幼兒會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發的形成自 己的經驗,也在活動中進步與發展(施宜煌,2006)。

二、以幼兒之需求為出發點

在地化課程主要是以幼兒為學習之主體為考量,並且根據幼兒居住地區的各 項資源、特色,進行整合來設計課程活動。幼兒在進入幼兒園前,已經有意無意 的吸收了文化中的各項知識,因此課程若能與幼兒生活相結合,且能以幼兒的能 力為課程設計之考量,透過不斷地幫助幼兒拓展其經驗,學習效果是會加倍的(王 顗婷、陳淑芳,2013)。

26

三、社區中資源整合再利用

透過課程的規劃,將社區中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等 進行適切的規劃並結合教師的專才,以期使幼兒有更豐富、更多元的教學活動,

不只貼近幼兒生活中的真實經驗,也能使社區更具有凝聚力。所以,在地化課程 是充份利用幼兒園內外的自然、文化等資產,開發課程教材,以貼近幼兒生活經 驗進行課程發展的結果與過程(Schlichtmann & Zanger, 2004)。

綜合上述,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時,首要條件是必須以幼兒為主體出發,

如此一來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是貼近幼兒生活中各項經驗之活動,另外,由於課 程是以幼兒日常生活經驗為學習活動的起點,讓幼兒由其熟悉的生活環境開始學 習,並透過教師、社區各種人力資源的引導,帶領幼兒認識社區,所以,在地化 課程可以說是社區中的一種生活教育,更是幼兒學習互動與問題解決的綜合教育

(陳國彥,2003)。因為唯有瞭解幼兒具備的起始能力與經驗,才能使教師設計 符合幼兒興趣的活動,以提升幼兒對探索社區各項活動的動機,並促使幼兒園發 展出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在地化課程。

肆、在地化課程設計之原則

人類最初的學習必須透過五感經驗來學習,即所謂的視覺、聽覺、嗅覺、味 覺與觸覺,在獲取經驗的過程中,視覺為 87%、聽覺 7%、觸覺 3%、嗅覺 2%、

人類最初的學習必須透過五感經驗來學習,即所謂的視覺、聽覺、嗅覺、味 覺與觸覺,在獲取經驗的過程中,視覺為 87%、聽覺 7%、觸覺 3%、嗅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