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歷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及因應策略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教學歷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及因應策略

本節敘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教學活動中,運用社區資源所遭遇到之問題與採 行的因應策略,共分「我的家」、「社區名產」與「社區環境與文化」等三個概念,

十個教學活動,活動內容為:認識我的家鄉、來我家玩、上學途中、原來我家在 這!筊白筍的故鄉、埔里的名產~好好吃、環境糾察隊、族群大融合、社區大巡 禮及社區大富翁,研究者分別針對每個活動所發生的困難與因應策略做進一步的 探討,茲敘述如下:

壹、第一個概念「我的家」教學歷程遭遇的困難及因應策

研究者在開始進行在地化課程時,遭遇帶班教師甚少使用社區資源,以及幼 兒學習上的問題等,研究者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積極尋求可運用於教學活動內 的資源,以及考量幼兒個別差異實行活動並積極找尋因應策略。

研究初期,研究者透過觀察、訪談的方式了解太陽班教師的教學模式,並仔 細留意教師時常使用的社區資源,以便作為研究者進行在地化課程時的參考,經 觀察及訪談教師後發現,礙於教學活動短暫、家長意願不高等因素,導致教師沒 有使用社區資源的習慣與意願。因此,研究者將遇到的困境與試圖解決的方法加 以敘述,以下分別敘述進行「我的家」主要概念中的四個活動:認識我的家鄉、

來我家玩、上學途中與原來我家在這!等所遭遇之困難,及採行的策略。

一、「認識我的家鄉」

(一)教學歷程遭遇的困難-幼兒不願發表或聽不懂問題

第一次在太陽班的教學活動,幼兒充滿了期待,因此活動過程非常順利,但

107

是研究者擔心一開始的活動過於認知取向,又想得到幼兒立即的回饋,因此,透 過玩遊戲的方式,請幼兒找出南投縣以及埔里鎮的位置,透過分組遊戲競賽的方 式,將幼兒分成兩小隊,每次各組派一位幼兒出來,將圖片黏貼於正確位置上,

即可得到一顆小蘋果,活動最後給予獲勝的幼兒鼓勵;這種方式雖然可以立即瞭 解幼兒的吸收程度,但是,如同簡玉柔(2012)研究中指出,幼兒先備知識、氣 質等的差異,是進行課程活動的困境之一,研究者忽略了班級中有一位剛從越南 回來一個月的新住民之子,以及個性害羞不喜歡在同儕面前發表自己感受的幼兒,

所以,導致這些幼兒可能知道答案,但因為一些因素(害羞、聽不懂等等)而不 願回答;然而在活動過程中,研究者發現過動症與感覺刺激缺乏之幼兒因有帶班 教師的協助,均能主動參與活動,並說出正確答案。

(二)採行的因應策略-尋求協助,並給予幼兒個別指導

當發現有些幼兒無法回答問題時,研究者於教學活動後,立即請教帶班老師,

詢問這些幼兒的學習狀況,是否應該調整教學內容之難易度,或者是個別教學?

B 老師認為新住民之子才剛回來一個多月,還聽不太懂國語,所以回答的可能性 不大,目前只要他能乖乖坐著上課就好;另外,S3 是因為個性太害羞了,其實很 多答案他都知道,但當老師請他回答時,他會滿臉通紅,答不出話來。

瞭解幼兒學習上的個別差異後,研究者利用午餐後的轉銜時間,將幼兒找來 個別指導與進行小遊戲,發現他們都知道南投縣與埔里鎮的位置,只是活動進行 時,大家都看著他們,太緊張了,以致於說不出話來,因此,研究者決定在下次 的課程,若需要幼兒回答問題或者是分享自己的想法時,會多鼓勵,且教導幼兒 學會耐心等待;另外,詢問新住民之子時,會用更緩慢的語速陳述問題,讓他聽 得懂老師的問題,當他能簡單說出話時,便給予鼓勵,以增強其發言之信心,並 且能融入於課程活動中;這呼應吳樎椒與張宇樑(2006)所述,課程活動應該配 合幼兒能力學習,視其身心發展狀況規劃適切的活動。

108

二、「來我家玩」

(一)教學歷程遭遇的困難-「人力資源」的缺乏

配合開商店的活動,預計帶領幼兒到校園外繞一圈,讓他們能對生活周遭的 商店有所認識,並且能觀察每間商店的特色,也能結合研究者的主題活動,認識 校園周遭的道路、商店等等,以便培養幼兒敏銳觀察力;而與家長共同合作完成 學習單,畫出屬於自己家的地圖,因礙於校園外車多,老師們有交通上的考量,

因此,尋求家長是否可以到校幫忙,得到的答案均為不克參加;研究者認為這與 太陽國小附幼長久以來的傳統有關-幼兒園能做的就盡量不要麻煩家長,導致無 法讓幼兒獲得第一手資料;此項資源的不足,與文獻探討中,國內學者之相關研 究恰好相反,其運用頻率最高的資源中,人力資源均是其課程進行時最有助益之 主要資源之一;而陳美君(2009)研究結果中提及導致人力資源缺乏,有一項重 要因素是教師對社區資源的不瞭解和資訊不足所造成,研究者認為這與教學者扮 演的角色有很大的關聯,即研究者為短期入班進行研究,對於家長、幼兒而言,

屬於研究者,而不是帶班教師,所以若扮演的角色是一位帶班教師,且是自己帶 領、任教的班級,則會有較大的權限去運作課程進行之方向與邀請家長的參與,

反之,則是研究者目前所遭遇之困境,。

(二) 採行的因應策略-運用拍照等方式彌補資源的缺乏

研究者透過事前拍照紀錄,配合多媒體器材的方式,讓幼兒認識校園周遭的 道路、商店,以及馬路上的一些標誌等等。另外,透過自製簡易地圖,讓幼兒認 識社區環境中特別的景觀,例如:看到相關的標誌就知道是圓環,這是幼兒每天 上學、回家會經過的地標之一,因此,雖無法實際獲得第一手資料,但透過照片、

自製教具等的方式來補足此遺憾(如圖 4-2-1)。

109

a. 埔里圓環 b. 太陽國小周遭環境、商店等 圖 4-2-1 實際走訪、拍攝社區周遭景點

三、「上學途中」

(一)教學歷程遭遇的困難-幼兒缺乏感官經驗

課程已進行第三週,和幼兒之間的默契越來越好,孩子們已經瞭解研究者的 上課模式,前兩次都是透過自製教具、電子媒體的輔助,讓幼兒認識自己的家鄉

-埔里,並且由大範圍的台灣、南投,而後到自己的家、學校,幼兒也都能玩得 盡興,也有所吸收,這次讓幼兒運用畫圖的方式,將自己上學途中會看到的物品

(人、事、物均可)畫下來,發現大概有五、六位幼兒看著圖畫紙發呆,或者是 說我不會畫,有動筆的幼兒則是想去前面白板看、模仿剛剛研究者畫的示範圖。

因為,幼兒必須有實際的經驗,才會在其腦中形成影像,但因現實環境之考量,

無法提供予幼兒對社區之直接經驗,才導致此情形產生。

(二)採行的因應策略-運用照片彌補其感官經驗之不足

研究者在引導幼兒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會透過呈現許多照片的方式,喚起幼 兒的舊經驗,或形成幼兒對社區的基本概念,並且將拍攝的社區照片,例如:商 店、道路、社區內的各項標誌、房屋、景點等黏貼於教室的白板上,另外,也會 透過示範的方式,帶領幼兒嘗試畫圖,當幼兒不會畫圖時,研究者會先鼓勵幼兒

110

嘗試畫畫看,不要擔心自己畫的不好或者是畫錯了,因為老師認為『每個人的畫 都很棒』,只要你願意畫就可以了;若幼兒真的不願意嘗試一定要教師協助時,

研究者會先帶著它畫一條線、一個圓形或者各種圖形,但都只會畫一筆,接下來 就要幼兒自行完成,但是要先從旁觀察他,並適時給予讚美鼓勵,幼兒有了自信 心,便會願意”大膽”嘗試畫圖了;研究者相信面對困境時,只要像劉詩燕(2009)

研究所言,教師態度積極,就會發現有多元的因應方式來解決遭遇的難題。

另外,探訪社區需要花費較多的人力與時間,是此研究較不可能實施的過程 之一,因此,當幼兒真的畫畫經驗或其感官經驗太少,一直要他們畫圖,是會讓 幼兒挫折感越大,加上班級屬於小中大混齡的班級,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帶領幼 兒直接探索社區獲得第一手經驗,這是幫助幼兒形成社區概念的最佳方法,若不 能實際探訪,則教學者必須準備許多和社區相關的真實圖片,讓幼兒透過觀察的 方式,並配合教師的引導,對於社區的概念也是會有所獲得,只是對社區概念的 形成會較為緩慢,這也如同林惠娟、孫扶志(2006)所謂對幼兒最佳的學習方式,

應提供幼兒實際體驗學習的機會,幼兒才能將實際拜訪過程,轉化為自己的經驗 圖像。

四、「原來我家在這!」

(一)教學歷程遭遇的困難-家長抱怨

配合班級活動-商店開幕了,於是設計了來我家玩、原來我家在這!的課程 活動,並且配合故事內容製作一張放大版的簡單地圖,也運用實際的地圖,讓幼 兒能更清楚的瞭解地圖的益處與功用,幼兒有了介紹商店的經驗後,對於介紹自 己的家更加得心應手,都能侃侃而談,知道自己家的附近有哪些人、商店、物品 等等,更能夠知道家到學校之間的距離,瞭解雖然每個人都在太陽附幼上課,但

111

每個人的家都不一樣,也在不同的地方;間接地學會使用地圖,認識住家、學校 附近的道路,也能找出好朋友的家。

介紹地圖,是希望幼兒和家長運用放學或者是假日時間,帶幼兒認識住家 附近的商店、景點、道路、甚至各種道路上的標誌都可以,於是透過學習單,

請幼兒與父母共同完成後,再與班級幼兒分享,除了認識住家環境,也能將家

請幼兒與父母共同完成後,再與班級幼兒分享,除了認識住家環境,也能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