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省思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本研究所設定、探索的問題: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教學歷 程、面臨的困境和因應策略,以及研究中教師的成長與幼兒之學習成長,研究 者茲將分述如下:

壹、在地化課程整體風貌

在進行研究前,研究者參考運用社區資源於課程活動,以及實施在地化課程 相關文獻後,在實施過程中持續的閱讀文獻、教學省思、訪談帶班教師與修正活 動等,讓研究順利進行外,也讓幼兒更加認識與喜愛生活的社區;本研究之在地 化課程共包含了三個主要概念,並配合太陽班主題活動的進行,研究者設計了十 個教學活動。

本研究課程活動的規劃,主要為讓幼兒認識自己生活的社區,並進而對社區 有一份特別的情感,例如:主動維護社區的整潔、願意參與社區活動…等等,因 此,配合太陽班進行的主題活動-職業大探索,進行了以「我的家」、「社區名產」、

134

「社區環境與文化」為活動主要概念,設計了十個活動內容,以下為運用社區資 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歷程:

一、行動前的觀察與課程之規劃

行動研究進行前,研究者透過與帶班教師的訪談與觀察幼兒的學習狀況,以 便瞭解幼兒之學習情形,並根據訪談與觀察之結果設計出符合幼兒經驗的在地化 課程,研究者也參考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在地化課程之相關文獻,規劃適切的課程 活動,結合班級正在進行的主題活動外,也透過的多方的資料,瞭解幼兒學習興 趣,並設計在地化課程,也在研究進行前,尋求可以運用的各項社區資源,以豐 富教學之內容。

二、「我的家」概念施行的活動讓幼兒認識南投正確位置,透過觀察

、討論瞭解學校和家的距離,並實際使用地圖,瞭解其功用

此活動主要是希望幼兒先從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再逐步推進到自己的家、

社區,進而培養幼兒對社區的認識與喜愛,活動內容包含了:認識我的家鄉、來 我家玩、上學途中以及原來我家在這!雖然是配合班級主題活動而延伸的課程,

但從幼兒的家到學校再到上學途中所遇見的各項人事物,教師若能結合家長的協 助,先讓幼兒認識自己的家,接著帶領幼兒實際到幼兒園周遭實際的探訪、觀察,

幼兒對家、社區與上學途中的所見所聞,會有清楚的輪廓呈現於腦海中,對於幼 兒認識社區會有更大的幫助。

三、「社區名產」讓幼兒實際品嚐,幫助幼兒獲得第一手經驗

社區名產的活動是結合班級主題活動-廚師而設計的,幼兒對於廚師的行業 深感興趣,因此,研究者設計埔里的名產活動結合廚師烹煮美味的食物的活動,

內容包含:筊白筍的故鄉、埔里的名產~好好吃,使幼兒透過實際的觀察、品嚐

135

埔里名產-筊白筍、百香果、香菇以及白蘿蔔的過程中,直接獲得第一手經驗,

對幼兒之學習效果較佳,。

四、「社區環境與文化」透過拍照、訪問、錄影等方式呈現,使用不

同媒材帶領幼兒認識、探索社區

社區環境與文化的探索,應該讓幼兒實際的走訪學校附近的社區,並且透過 教師的引導,讓幼兒深入探索社區,但礙於教學時間上的限制,研究者只能透過 拍照、訪問社區耆老、里長、傳統特色產業的專業人員(例如:打鐵師父、天然 漆博物館等)以及錄影的方式,並且結合電腦、投影機的輔助,帶領幼兒認識我 們生活的社區有哪些值得保存的珍貴文化,也在探索過程中,帶入族群與環境的 觀念,讓幼兒除了學會愛護傳統文化外,也學會愛護環境,最重要的是學習尊重 每個人,活動內容包含:環境糾察隊、族群大融合、社區大巡禮以及社區大富翁 等四項活動。

貳、教學歷程面臨之困難與因應策略

在此說明進行在地化課程所面臨的困難與因應策略。

一、幼兒不願意發表或聽不懂問題-尋求協助,並給予幼兒個別指

尋求帶班教師的協助,瞭解幼兒各別狀況,並且透過角落時間,或者午餐後 的轉銜時間進行個別指導,讓幼兒能一同參與課程活動。

二、人力資源缺乏-運用拍照等方式彌補資源的缺乏

由於研究者為短期入班研究,即使活動前積極尋求各項人力資源,以便能運

136

用於教學活動中,依舊有著不可抗拒的困難,因此,透過拍照、製作教具、實際 地圖等補足人力資源的缺乏,此外,也透過協助幼兒完成學習單的方式,使家長 參與課程活動,雖然引起家長的抱怨,但透過面對面與之溝通,讓家長瞭解活動 內容也願意協助完成發回之學習單。

三、幼兒缺乏感官經驗-運用照片彌補其感官經驗之不足

幼兒必須有實際的感官經驗,才能製作或繪製出成果,因此,研究者只能運 用照片、電腦媒體的輔助來增進幼兒的經驗,並且透過鼓勵與尋求帶班教師之協 助,以改善幼兒感官經驗缺乏的情形。另外,亦會使用引導、與幼兒分享等方式,

引導出幼兒的舊經驗,並透過幼兒具備之經驗,輔以照片等資訊,讓幼兒動手操 作、製作,補足教學現場實際物品的缺乏。

四、研究者人脈與教學時間不足-實際走訪社區,透過訪談、拍照

的方式與幼兒分享

實施在地化課程,是需要當地許多資源的協助,由於研究者並非埔里人,因 此,實際的走訪,了解社區的風土民情,讓課程能順利進行外,也在實際探訪中 認識社區,也累積自己的人脈。配合研究班級活動的進行,研究者固定每週四進 行在地化課程,但班級有許多要進行的課程、活動,使得教學時間不固定,所以,

透過與帶班教師協調,固定每週進行活動時間,至少有 30 分鐘,以免活動過程 太過緊湊,而導致有些讓幼兒品嚐等活動無法順利完成,而延續至下週才完成;

有鑑於偶爾教學活動時間不足,研究者亦會事先做好規劃,請帶班教師或者園主 任的協助,使活動順利完成,才不會造成切割的活動內容。

五、原住民家長有被歧視感-與家長面對面溝通

南投原住民族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數,加上新住民的加入,使我們生活的社區

137

具有各種不同的族群,因此,介紹原住民族是想培養幼兒懂得尊重各個族群,所 以,當家長有所誤解或者造成其不舒服之感受時,透過放學接送時間與家長溝通,

使其了解課程活動之目的。

六、認知性活動偏-使用不同活動策略,維持幼兒學習動機

實施在地化課程必須考量的面向,有帶班老師、幼兒、家長、幼兒園課程發 展方向……,所以,只能每週在班級中進行短暫的課程活動,因此,導致活動過 程,幾乎是研究者將自己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教給幼兒,失去了幼兒自由探索社區 的樂趣。因此,研究者在進行活動時,盡量以多樣化的方式進行活動,例如:遊 戲、實際動手操作、畫圖等等方式進行,以培養幼兒對社區情感。

叁、進行在地化課程教師之專業成長

研究者將前章所討論的教師專業能力以條列式的方式列出,敘述如下:

一、增進教師資源的蒐集與應用

課程進行中,最容易運用的資源為人力資源、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與物力資 源,而這些資源需要教師於課程活動進行前,廣泛的收集,除了可以增進教師統 整運用資源的能力外,也能依照幼兒的興趣與班級活動走向,適時的調整教學活 動內容。

二、教師累積各項資源,並增進對社區之認識

教師在蒐集、整理資源的過程中,同時也會增進教師對社區的認識,並在不 斷探索過程中,逐漸對社區有著不同的感受與情懷;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斷累積 教師的各項資源,以便於課程活動的進行。

138

三、豐富課程內容,提高教師願意實施在地化課程的意願

社區資源融入課程,會使課程內容更佳豐富,而且適時的運用可茲利用的資 源於教學活動中,能使課程不斷加深、加廣;另外,透過研究的實施,帶班教師 認識許多社區的文化、景點、歷史等,也透過觀察發現幼兒對於社區會主動探討,

會使師生對於社區有更多的認識與認同。

四、拉近幼兒園、家庭與社區間的距離

在地化課程除了增進幼兒對社區的認識外,也透過幼兒的分享,教師運用的 學習單等,使家長無形中也參與了課程活動,而透過引導、分享等方式,無形中 引發幼兒對於社區的好奇,有了主動學習的意願,幼兒便會在無形中影響課程設 計的老師,共同生活的家人等,拉近了幼兒園、家庭與社區的距離。

五、提升教師應變能力

進行任何課程活動,教師都必須有基本的規劃,才能夠及時帶領幼兒探索其 感興趣的活動,但有時候計畫敢不上變化,加上社區資源的應用,必須考量的因 素很多,例如:人力資源可以入班的時間;無法帶領幼兒實際參訪,則透過拍照、

訪談影像等方式呈現給予幼兒,所以,當計畫不可行時,教師們透過討論後,會 激發出不同的想法與應變措施以利教學順利進行。

六、園內教師間和諧共處,促使教學活動進行順暢

進行在地化課程,除了教師須於活動進行前,蒐集相關的資源與資訊外,教 師們在過程中,透過反覆的溝通,分享可運用的策略、資源與活動方式等,有利 於活動之進行,在此過程中,教師們彼此互相學習、互相切磋,也更加認識生活 的社區。

139

肆、進行在地化課程幼兒之學習成長歷程

進行在地化過程中,發現幼兒平時討論的話題也跟著轉變,在角落活動時,

也會主動操作相關的教具,或者討論上課內容等等,或許只有些微的改變,但可

也會主動操作相關的教具,或者討論上課內容等等,或許只有些微的改變,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