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省思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省思與建議

本節內容依研究結果,提出研究者的省思與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時 的具體建議,以提供往後進行在地化課程之幼教師作為參考。

壹、研究者之省思

本研究歷程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二週,但研究者藉由不斷的觀察、訪談、教學、

省思與修正再教學,從行動反思中成為課程的實踐者,使教學活動能夠更貼近幼 兒的生活,並與班級的主題活動相結合,過程中除了發現幼兒對於生活社區的認 識與主動探索外,更發覺幼兒對生活的社區充滿著滿滿的喜愛,使得研究者與幼 兒間的情感持續的增長,整個研究歷程對研究者而言,有相當多的心得與收穫,

敘述如下。

一、累積各項社區資源,成為教師的教學媒材與幫手

進行研究前與過程中,研究者不斷尋找可以運用於教學上的各項資源,尋找 中發現生活的社區裡包含了許多的資源,每項資源均是進行教學活動時的最大幫 手,而且有些屬於在地化的特色、傳統文化,是無法經由坊間教材或者書本上來 找到解答的,但研究時間的限制,加上研究者對於埔里社區不熟悉,導致尋找可 以運用的資源時,尤其是人力資源,所受到的阻礙較大,所以,研究者認為教師 應該累積自己的各相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如此一來,可以使課程進行得更順 暢、豐富課程的內容,也能節省教師準備課程教材的時間等,更重要的是,能帶 領幼兒認識我們生長的社區。

二、在地化課程應要真實貼進幼兒的生活經驗

在地化是屬於生活社區內的一切人事物,這是幼兒非常熟悉的小小世界,而 教學活動的過程是以幼兒的舊經驗為出發,會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有了主動學

142

習的意願,會使學習效果更加倍。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遺憾的是無法帶領幼兒 走出教室,不過透過多樣化的方式呈現出教學活動內容,一樣可以引起幼兒的興 趣,可見,在地化的許多材料均可提供課程之運用,也能貼近幼兒的舊經驗,可 謂一舉兩得。

三、帶領幼兒走出教室,以獲得第一手資料

研究場域的限制,使研究者沒有辦法帶領幼兒到社區探險,許多的活動內 容是透過研究者實際走訪時拍照、錄影、訪談專業人員等的方式呈現給幼兒,

但幼兒是感官的動物,許多的經驗,必須讓他們有親自去看、聽、聞、品嚐等 的機會,有了這些具體的經驗,幼兒才會將之形成自己的基模,也才能真切的 認識生活社區的文化、特色、傳統等,幼兒有了直接的經驗,會增進其對社區 的認識外,無形中也讓幼兒逐漸喜愛上自己的社區,並願意為社區的發展盡自 己的一份力量,所以,進行在地化課程時,應該讓幼兒獲得第一手經驗為佳。

貳、對教學者的建議

一、提供幼兒實際體驗學習的機會

本研究發現幼兒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是讓他們實際的看、聽、聞,若教師能 打開教室的大門,帶領幼兒認識、探索社區內的各項人事物,如此一來,可幫助 幼兒建立對社區的基本架構,並透過不斷的深入探討、認識,會使幼兒多一份對 社區的情感。

二、鼓勵家長等社區人士參與教學,增進對幼兒園的認識

許多家長或者社區人士不願意入班協助教學,從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發現有兩 項原因,其一為家長等社區人士對於幼兒園課程之進行不太瞭解,加上教師沒有 積極的尋求這些人力資源的協助,而造成人力缺乏的現象;第二為有些家長認為

143

孩子到幼兒園就是教師的責任,只想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卻沒想過自己也能成為 他們成長的助手,所以須透過親師座談或者親子聯絡簿等來聯繫,讓家長也能貢 獻自己的專長,一同為幼兒的成長努力。

三、教師應善加利用各項資源

研究者在訪談帶班教師中,發現太陽班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很少思考可茲運 用的資源,因此,教師應該先認識社區內有哪些可運用於教學活動中的資源,並 且運用在教學活動中,如此一來,可以豐富教學外,也能節省教師獨自奮鬥的時 間,更重要的是,透過資源的運用,拉近幼兒園、家庭與社區之間的距離。

四、瞭解與尊重文化差異,並根據幼兒的需求設計課程活動

進行在地化課程中,雖然認識了許多不同的族群,但是每個父母的想法與觀 念,也是進行課程時必須做為參考的,所以,在教學中時時與家長溝通,讓家長 瞭解活動進行的目的與意義,屏除其不舒適感,這樣一來,有些家長還能成為活 動的教學資源。每位幼兒均來自不同的家庭,也都有著不同的個性與特質,教師 在規劃課程活動時,除了有進行課程的藍圖外,應該依據幼兒的興趣隨時修改與 調整教學。

叁、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規劃適切的研究期程

本研究以三個月為教學活動期程,且每週只進行一次的教學活動,研究者發 現進行活動時會有過於緊湊之情形產生,且無法帶領幼兒深入的探索社區,導致 認知性活動偏多,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能將研究期程延長為一學期或者一學年,

有充裕的時間帶領幼兒探索社區,讓幼兒認識社區外,也在過程中培養幼兒對社 區的喜愛與認同。

144

二、利用各種方式蒐集社區資源並加以統整

研究者應積極的透過各種方式蒐集社區的各項資源,除了可以瞭解社區的傳 統、文化特色、產業外,更能透過蒐集資源中,與社區的人士對話,深入瞭解社 區,累積研究者個人的資源,成為進行教學活動時的最大幫手,帶領幼兒深入的 探索生活的社區。

三、結合社區資源並依據幼兒經驗設計課程

學習內容若是與幼兒生活經驗相結合,會讓幼兒更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識與內 容,而且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幼兒會清楚所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並 能自動連結各領域的知識,使學習成為有意義的活動,加上社區具有豐富的教學 資源,是幼兒觀察、探索的良好素材,除了豐富教學內容外,更能引發幼兒主動 學習的動機。

14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王顗婷、陳淑芳(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

幼兒保育學刊,10,27-50。

王灝(2004)。南投山水歌。臺北市:愛書人。

王天敏(2008)。新移民子女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尤健維(2011)。 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 以金門縣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金門大學,金門縣。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 年 6 月 29 日)。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市:高教。

全 國 教 保 資 訊 網 ( 2012 )。 幼 兒 園 教 保 活 動 課 程 暫 行 大 綱 。 取 自 : http://www.ece.moe.edu.tw/wp-content/uploads/2012/10/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 暫行大綱含發布令【1011005 發布】.pdf

何心姿(2007)乘風破浪昂首迎向未來:漫談教室裡兩位幼教師的合作教學。

研習資訊,25(3),43-48。

李坤珊(2013)。創造力就在真實生活裡。親子天下雜誌,44,35-36。

李雯佩(2012)。幼稚園鄉土教學之研究-以三峽的一所幼稚園為例。幼兒教育 年刊,23,1-22。

李雅婷(2008)。台北縣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研究(未

146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幸紋(2011)。南投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雲林縣。

余孟和(2012)。以全球在地化觀點推動學校社區化之實踐。學校行政雙月刊,

83,121-133。

余佩玲(2012)。幼兒園鄉土課程之建構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宗立、謝芳哲(2005)國小社會領域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國教學報,

17,153-178。

吳財順(2001)。社區有教室,處處可學習。「社區有教室教學方案分區說明會」

發表之論文,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吳樎椒、張宇樑 (2006)。統整課程中的主題教學對幼兒教育的啟示。亞洲學報,

131-146。

吳惠琳(2011)。國小教師運用社區資源於視覺藝術教學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沈秋伶(2011)。新北市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運用社區資源於教學之意見調查(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沈淑玲(201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以虎尾鎮國小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振春(2000)。營造新家園。臺北市:光寶文教。

林惠娟、孫扶志(2006)。融入鄉土文化的幼教主題課程與教學-以媽祖廟主題 為例。臺北市:心理。

147

林可妮(2011)。幼兒教師進行鄉土教學以建立園所本位課程之協同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雅惠((2010)。提升幼兒鄉土認同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 大學,花蓮縣。

周淑惠(2003)。課程改革之省思會議。國際世紀,204,29-34。

施宜煌(2006)。幼兒課程設計理念之探究。研習資訊,23(5),75-80。

侯雅婷(2009)。一位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小學教育國際研討會」

發表之論文,香港。

侯雅婷(2010)幼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 華大學,花蓮縣。

洪淑敏(2013)。幼兒園鄉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鹿港鎮某幼兒園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胡應銘(1999)。從實務觀點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30。

高碧瑤(2006)。社區觀光資源應用於幼稚園教學之探究-以彰化地區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梁佳蓁(2009)。幼稚園與社區融合主題教學活動歷程之探討~以陽光國小附設

梁佳蓁(2009)。幼稚園與社區融合主題教學活動歷程之探討~以陽光國小附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