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活動之實施計畫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教學活動之實施計畫

本節旨在介紹研究者配合太陽班主題活動,自編的「在地化課程」實施計畫,

本研究進行時間為 2014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2 月,每週一次,每次 30 分鐘,為期 10 週進行在地化課程。以下針對教學時間規劃、在地化課程教學活動大綱及教學 流程加以介紹。

壹、教學時間規劃

本研究的教學時間規劃為每週一次,共進行十週,課程時間的進行與時間長 度,會依帶班教師所給予的時間而有所更動。本研究進行時間為 2014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2 月,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配合幼兒實際學習狀況彈性變更調整課程 活動。

貳、發展在地化課程主題網

透過與同儕、指導教授、現場教師討論,以腦力激盪的方式,構思與主題相 關的想法,並參考在地化課程之相關課程活動,例如:信誼基金會出版的社區走 透透課程活動、拜訪社區課程實錄等,作為研究者發展在地化課程活動網的一個 參考依據,如圖 3-4-1 所示。

圖 3-4-1「我們的社區」活動網

57

研究者設計「我們的社區」的課程目標主要為以下幾點:

一、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

二、瞭解自己與住家附近的關係。

三、建立對社區的概念。

四、增進方位與認地圖的能力。

五、參與探訪社區的人事物。

六、學習關懷社區。

七、培養對社區土地、文化的感情。

課程活動透過具體明確的目標,讓研究者在進行課程活動中、活動後,能依 據目標來檢視幼兒是否達到課程所設定之目標,以作為研究者在教學或評量上有 更明確的參照。

叁、在地化課程之教學活動大綱

教育部頒布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總目標中,提及教師應協助 幼兒與社區有良好互動,藉以豐富其文化經驗,並對社區有所認識,最終能夠認 同自己所生活之社區:一、支持幼兒對自然環境與人文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發展 思考及表現創意;二、豐富幼兒的文化經驗,建構在地文化的認同,認識並欣賞 多元文化;三、拓展幼兒的美感經驗,培養幼兒對環境的覺知,愛護環境與珍惜 自然(全國教保資訊網,2012)。由此可知,現今幼兒園不再以傳統的灌輸知識為 主要教學模式,而是應該與當地的社區相結合實施經驗課程,不僅可以發展社區 特色,更重要的是培養社區居民認同感。教師應提供幼兒多樣的社會文化經驗及 自然環境經驗,範圍從學校、家庭到其生活的社區。

綜上所述可知,幼兒園應強調在地社會文化之重要性,且要在地性取材,規

58

劃課程,如此一來,才會使幼兒認識社區,進而喜愛自己所在社區的文化與環境。

因此,本研究「在地化課程教學活動」主要依據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 綱中的社會領域為課程設計之架構(表 3-4-1),社會領域包含了三個學習面向:

自己、人與人及人與環境,研究者認為實施在地化課程時,是要讓幼兒透過與社 區環境互動進而產生對社區之認識與認同,幼兒會接觸的面向為:人與人及人與 環境的學習面向,而人與人包含:幼兒與社區中的人之互動、了解社區中的生活 規範與活動等等;人與環境包含:察覺社區、家、幼兒園等之重要性、幼兒能認 識生活周遭人事物的關係、了解社區中的各種文化及不同族群的人、能關懷社區、

尊重社區。研究者將採用統整性課程之方式,試圖將各領域之學習融入於課程活 動中,使幼兒能獲得完整之學習經驗;另外,由於太陽班幼兒為大中小班的混齡 班級,因此研究者實施教學活動時,所參考之學習指標以中班幼兒為主,據以配 合幼兒之能力調整教學活動內容。本研究之「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取向 之教學活動」大綱如表 3-4-2 所列。

59

60

61

62

本研究之在地化課程教學活動,共分成三個主要概念,包括十個教學活動,

首先讓幼兒先認識自己的家為出發點,並認識住家附近的鄰居,再類推到幼兒園 週遭之生活環境與鄰居,帶領幼兒實際的探訪與觀察,慢慢地認識社區的景觀、

自然環境;研究者也會介紹社區中的老故事、傳說、歷史等文化,讓幼兒瞭解社 區的歷史典故,認識自身的文化,也透過拜訪社區中的特色景點讓幼兒認識,能 夠介紹自己家鄉的社區特色景觀,並引以為傲。由家出發到學校再到週遭社區的 環境、景點、文化等讓幼兒透過研究者的引導一步一步的認識社區,課程活動進 行中也會輔以學習單等作品來瞭解幼兒之學習狀況,以作為研究者進行下一次活 動前之參考;課程活動最後透過闖關的方式,來統整在地化課程之學習經驗,藉 以培養幼兒對社區之認識與喜愛,研究者也會在活動中適時的觀察、記錄幼兒學 習情況,瞭解他們的學習程度與對社區之態度是否有所改變,另外,活動中會適 時的加入社區各項資源來輔助教學,以豐富教學活動之內容。

肆、教學流程

本研究參考國內學者(謝明昆等著,2009;楊皓、劉雅萍,2011;蔣姿儀等 著,2011;鄭束芬等著,2012;鄭博真,2013)之設計來規劃在地化課程施行流 程,並強調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與環境互動的完整性、獨特性、主動性、互動性、

深入性以及參與性,茲分述如下:

一、準備活動階段

研究者編寫教學活動設計,包含教案、學習單等,編製實施在地化課程後的 檢核表,並以通知單的方式(附錄一)徵詢家長的同意,並接著準備課程教具、

多媒體工具、繪本等教學輔助資源,引導幼兒在心理上做好準備狀態。

63

二、佈置教室情境,引起動機

角落情境布置、台灣地圖、社區地圖等吸引幼兒注意;教室中陳列各種不同 類型的地圖,提供幼兒閱讀翻閱;教室牆面上張貼社區地圖,吸引幼兒想更深入 瞭解自己所處之社區,自然而然走進活動主題

三、起始活動階段

主要在於引導幼兒進入即將學習的主題活動,引發其學習動機和興趣,可能 活動包括:閱讀繪本、自製教具、影片欣賞、實際探訪、動手操作等等。

四、發展活動階段

研究者會安排多元的教學活動和學習機會與經驗,讓幼兒透過主動探索、親 身體驗等來獲得第一手資料,例如:安排實際品嚐活動,透過實際的參觀、拜訪、

品嚐中,幼兒得到最直接的經驗,對其學習效果較佳。

五、延伸活動

透過延伸活動的進行,讓活動課程與幼兒之學習經驗可以繼續延續,例如:

設計與活動相關的學習單、遊戲或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讓學習具有連貫性。

六、活動學習單

在課程活動結束後,研究者會設計與課程相關之學習單讓幼兒完成,藉此瞭 解幼兒學習的收穫與感受,以便研究者隨時調整與修正,以利教學活動之進行。

七、總結活動

主要為綜合和結束教學活動,針對課程活動進行回顧與統整,在這階段可與 幼兒討論、分享所得到之學習經驗,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讓幼兒來展現所學

64

得之知識、技能與對社區之關懷、喜愛程度。可能的活動包含:闖關活動、戲劇 演出、作品展示、文件檔案資料展示等等,本研究主要透過大富翁的遊戲方式讓 幼兒統整所學習之經驗。

以上是本研究在地化課程教學活動大致依循的教學活動流程,相關之教學活 動內容設計,則詳見在地化課程教學活動設計(附錄三)。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