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模式,因此在實施在地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的 蒐集記錄與分析資料,並經過研究者之反思,以作為下一步修正行動的參考。茲 將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策略及本研究的信度分述如下:

壹、研究資料蒐集

一、情境參與觀察

研究者藉由主動積極的參與,對教學現場中的現象進行觀察,並作詳實記錄,

希望透過此項資料的蒐集,瞭解教室內課程進行的完整面貌。在課程實施前記錄 帶班教師與研究者所作的情境佈置與材料準備;而課程活動進行中,則針對當天 的教學活動流程及各項活動內容、教師與幼兒的對話、討論等作適時之記錄。此 項資料的蒐集,旨在瞭解實施在地化課程的過程及所遭遇到的困難與研究者所採 取的解決策略。

二、訪談

本研究所指的訪談,乃為與家長、帶班老師分別來進行,茲將本研究所採行 之方式介紹如下:

(一)家長之訪談

透過家長上下學接送幼兒時,與家長以非正式的方式,瞭解研究者實施在地 化課程後,幼兒對社區認識、喜愛的程度,瞭解幼兒對於生活社區之學習成效,

邀請家長給予回饋,期望家長能提出對實施在地化課程的看法與建議,藉此作為 教學檢討、改進課程的依據。此訪談屬於非正式訪談,即採隨意、自由、開放的 談話方式,是研究者參考資料的一種。

66

(二)帶班教師之訪談

藉由研究場域之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及觀點,提供研究者改進課程活動的意見 及感想,因此,研究者在十週教學活動結束後,分別訪談帶班教師 A 與帶班教師 B,如此一來可避免研究者主觀意識過於明顯之情形產生(附錄四)。

三、觀察記錄

本研究的觀察資料包含研究者的現場觀察記錄、帶班教師的觀察記錄,說明 如下:

(一)研究者現場觀察記錄

研究者於教學活動進行時,針對教學情境中的現象或幼兒的行為表現做客觀 性描述記錄,其中包含幼兒的上課表現、學習狀況、學習氛圍、師生互動與幼兒 回應情形,以及研究者的教學省思與發現,來做為修正教學策略之參考。

(二)帶班教師的觀察記錄

研究者進行課程活動時,先與研究場域之教師討論本研究之進行方向,使其 對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內涵與活動方式有所瞭解,並邀請兩位帶班教 師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協助研究者進行教學觀察,針對施行在地化課程活動 幼兒學習上的反應與影響、研究者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情形、如何改進教學活動等 給予記錄與建議。希望藉由兩位帶班教師的協助,使研究者能蒐集到清楚具體可 供分析的資料,使研究更具客觀性。

四、文件分析

本研究的文件分析來源主要包含錄影、照相記錄、學習過程的資料(例如:

學習單),逐一分述如下:

67

(一)錄影、錄音記錄

研究者利用數位工具記錄幼兒進行活動之情形,藉以協助研究者對教學活動 的觀察做更深入的瞭解與探討,例如:與幼兒的互動情形、幼兒回應情形,並依 活動進行所錄影、錄音的資料,做詳實之記錄。

(二)學習過程資料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所要蒐集的學習過程資料包含教師與幼兒,例如:教師 教學日誌與觀察記錄、省思日誌、親師聯絡簿、幼兒作品、活動學習單等瞭解幼 兒對教學活動之感受,藉由分析蒐集到的文件資料,以進一步得到幼兒更真實、

更生活化的表現行為。

(三)教師勾選檢核表

本研究以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的「社會領域」為設計檢核表之依 據,藉以評估實施課程後,對幼兒學習表現之影響;兩位帶班教師透過平時活動 觀察與最後統整活動-社區大富翁的進行,來檢視幼兒學習成效,帶班教師透過 彼此討論的方式勾選檢核表內容;社會領域包含了三個學習面向:自己、人與人 及人與環境,研究者認為實施在地化課程,是要讓幼兒透過與社區環境互動進而 產生對社區之認識與喜愛,幼兒會接觸的面向為:人與人及人與環境的學習面向,

而人與人包含:幼兒與社區中的人之互動、了解社區中的生活規範與活動等等;

人與環境包含:察覺社區、家、幼兒園等之重要性、幼兒能認識生活周遭人事物 的關係、了解社區中的各種文化及不同族群的人、能關懷社區、尊重社區。因此,

研究者從社會領域中,擷取出人與人及人與環境兩個面向來做為設計檢核表內容 之參考依據(如表 3-4-1),並利用觀察、訪談等文字資料,輔以教師勾選的「幼 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檢核表」作為輔助文字資料的來源,進而檢視 幼兒的學習成效。

68

研究者綜合各學者的研究(王天敏,2008;莊智鈞,2008;林雅惠,2010;

尤健雅,2011;黃沁華,2012),並配合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將檢核表 之向度歸納為:「維護社區自然與人文環境」、「參與社區活動」和「社區生活認

69

五、研究者省思日誌

研究者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撰寫省思日誌,記錄自己對於實施在地化課程 的感想與反省,以及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學習狀況與表現,以期透過 不斷的省思來獲得新的發現與領悟。

貳、研究資料分析

廖鳳瑞與李昭瑩(2004)指出,幼兒沒有辦法如成人一樣提供書面資料,因 此在訪談幼兒時,要使用重複訪談的方式,即用同一張照片、同一個問題,不定 期的詢問幼兒,期望能藉此得到幼兒對該問題的看法。當幼兒回答問題的內容一 致時,將幼兒的答案輔以觀察、上課情形、與帶班教師訪談、學習單等方式來蒐 集資料之穩定性,以確認此資料的可信賴程度。

本研究將所蒐集來的觀察、訪談、文件、錄影等資料進行編碼,並將其轉譯 成文本;另外將研究過程中幼兒的學習單、作品、親師聯絡簿等,加以整理分類,

並做摘要、註記,再予以分類編號。每項資料來源會給予一組編號代碼以方便搜 尋,茲以表 3-5-2 與表 3-5-3 呈現各項資料之編號代碼。最後,將編碼結果、根據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進行反思與詮釋,形成研究之結果。

表 3-5-2

原始資料編碼對照表

類別 舉例 代碼說明

錄影 影 140911 2014 年 9 月 11 日錄影轉譯資料 研究者訪問記錄 研訪 141020 2014 年 10 月 20 日研究者訪問記錄 研究者觀察記錄 研觀 141101 2014 年 11 月 1 日研究者觀察記錄 帶班教師訪談記錄 帶 A 訪 140912 2014 年 9 月 12 日帶 A 訪談記錄 家長訪談記錄 家訪 140930 2014 年 9 月 30 日家長訪談記錄 研究者省思日誌 研省 141024 2014 年 10 月 24 日研究者省思日誌

70

表 3-5-3

轉譯符號說明表 符號 符號說明 研 研究者

S 表示全班幼兒

…… 省略部分的對話內容

叁、研究品質的信實度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是常被用來檢視研究品質的指標,Guba 和 Lincoln(1985) 曾提出四個標準來檢視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包含:一、確實性(credibility); 二 、 可 轉 換 性 ( transferability); 三 、 可 靠 性 ( dependability); 四 、 一 致 性

(confirmability),以此作為質性研究品質判斷的標準,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確實性(credibility)

確實性就是所謂的內在效度,指資料真實的程度,即研究者能觀察到所希望 觀察之結果。本研究為增加研究的正確性,研究者應詳實的記錄資料,做更深入 的的觀察,並採取立即撰寫、轉寫的原則,力求完整、真實記錄,避免做過度的 推論。

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研究者將使用錄音、錄音等工具記錄下的內容轉換成文字描述資料,亦即研 究者將所獲得之資料詳實記錄並且輔以個人之省思札記與帶班教師之教學省思 日誌相互對照,再綜合兩者知觀點,以提高本研究之外在效度。

71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可靠性就是所謂的信度。本研究為提昇內在信度之方法有研究場域之觀察記 錄、以三角校正法進行交叉檢驗、專家檢驗,以檢核資料的可靠性。

四、一致性(confirmability)

研究時應有的客觀性與中立性,研究者應該反複檢驗研究之內容,對研究資 料採取多元的蒐集方式,並將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相互比對,以期能對資料的詮 釋更趨一致性。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