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為探討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研究。本章內容主要分 為四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探討本研究之目的及所欲探究 之問題,第三節說明本研究相關重要名詞,第四節呈現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2012 年教育部頒布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指出,幼兒園應提供 幼兒群體活動的機會,讓幼兒學習在社會文化情境下生活。而幼兒園是各教育階 段的基礎,所以幼兒的教育要與家庭及社區密切配合以達成九項目標:一、維護 幼兒身心健康;二、養成幼兒良好習慣;三、豐富幼兒生活經驗;四、增進幼兒 倫理觀念;五、培養幼兒合群習性;六、拓展幼兒美感經驗;七、發展幼兒創意 思維;八、建構幼兒文化認同;九、啟發幼兒關懷環境(全國教保資訊網,2012)。

若拿 1987 年的幼稚園課程標準與 2012 年施行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 大綱相互比較、對照,可以發現新的課程綱要增加了四項總目標,即上述九項目 標中的第六點到第九點,可見幼兒教保服務不再只是培養幼兒具有傳統的德智體 群美五育均衡了,而是要開發幼兒無限的創意潛能,且要學習欣賞人事物所呈現 之美感,以增進其美感經驗,更重要的是要關懷我們每天生活的社區與生活的環 境,所以我們應從小建立幼兒對於生活地區之文化、社區的認識與認同,才能使 我們的社區與文化源遠流長的發展,其背後是要教導幼兒不要忘記自己的根與自 己生長的地方(全國教保資訊網,2012)。

黃義良(2011)研究指出,臺灣的社會發展趨勢出現了少子化、高齡化、M 型化、新住民快速增加、家庭型態變遷與全球化等現象,這些變遷會直接、間接

2

的影響幼兒園的發展,可能會使幼兒園出現大者恆大,或者是規模過小者被合併 或自然萎縮而消失,所以如何使幼兒園在社會變遷的腳步中還能生存,重點是「需 要明顯的定位以及創造特色」,也就是幼兒園必須發展符合當地社區、文化的課 程,呈現出幼兒園特色,才能使幼兒園繼續蓬勃發展,也可以藉由融入社區之課 程,連結親子與親師間的關係,共同為幼兒發展而努力。

劉燕雯(2006)研究中則提到,幼兒園教師將社區的資源融入在課程活動當 中,介紹社區附近的建築物、商店、廟宇、社區活動中心及社區鄰居,讓幼兒實 地接觸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環境等,可加深幼兒對社區的瞭解及印象。

另外,「社區」是幼兒學習與生活的基本場所,讓幼兒走出學校的圍牆,進 入另一個更寬廣的教育場域,去享受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吳財順,2001)。每一個 社區均有其特色與獨特的生態資源,應善加以運用進行教學(謝明昆,2004);周 淑惠(2003)也提出,幼兒園若地處於山地文化背景,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

則其應善用在地之地理環境特色,將山地文化與自然資源納為園內課程之內涵,

創造以幼兒為情境的中心課程,以發展幼兒園本位課程。

從上述可知,社區擁有豐富的資源寶藏,透過帶領幼兒深入探索社區,不僅 可使他們對這片生長的土地有更深的情感與瞭解外,更可擴展幼兒的視野,也可 提升幼兒園的競爭力。

幼兒在接近社區、自然的同時,連同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也一起 打開,這也就印證了五感教育是可以在探索中被啟發的。因為對幼兒的學習而言,

最熟悉及最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將最具學習成效。幼兒接觸的環境,除了家庭、

幼兒園外,就是生活的社區,而社區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學習領域,社區的空間 環境可當作幼兒園的另一間教室(陳浙雲、余安邦,2003)。

因此,幼兒園課程之進行,若能善用社區資源便能提供幼兒更加豐富與完整

3

的學習。幼兒園藉由教學活動的安排及社區參訪等的體驗活動,使幼兒更瞭解社 區的自然環境與特色,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意願,並增進對社區的認識,進而認 同社區、喜愛社區,更可從中使幼兒學會珍惜社區資源。而研究者進行之研究場 域在南投縣埔里鎮,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文化特色等等,所以,研究者認為適 合進行社區資源融入在地化課程之研究。

貳、研究動機

研究者曾在宜蘭縣的星星國小附設幼兒園(化名)擔任代課代理教師四年的 時間,在這過程中,研究者曾運用星星國小附設幼兒園附近的社區資源設計在地 化之課程,帶領幼兒實際探索幼兒園周遭的環境,例如:公園、圖書館、臨近之 國小附幼等等,研究者發現在拜訪社區的過程中,除了讓幼兒與生活的社區有更 緊密之聯繫外,幼兒間接的也學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懂得關心社區中的人事物,

而且幼兒也會將社區的知識帶回家與父母、親戚、鄰居等分享,會逐漸影響成人 對社區之態度;另外教師也透過參訪得到了許多教學相關資源,例如:專家資源、

物質資源等等,如此一來,課程更富有意義與教育性質,而課程活動最後幼兒認 得幼兒園周遭的各項建築、人員、景點…等,幼兒會認為社區中的所有一切是他 們必須保護與維持的,並逐漸培養其對社區之認同與喜愛,因此,研究者想透過 研究設計符合南投縣埔里鎮之在地化課程,且結合當地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

文化資源等來提升幼兒對社區的認識,並認同、喜愛生活的社區,此為本研究的 動機之一。

另外,研究者也曾到南投縣偏遠地區進行志工服務,在這過程中觀察幼兒園 所在地的自然、人文景觀等,發現南投還保有非常多的地區特色,例如:盛產柑 橘、紹興酒等等,並且擁有許多自然景觀特色,而且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如何留 住人口不再外流,研究者認為這是每一間幼兒園都必須思考的問題,所以利用所

4

在地的社區來發展課程,一來可以發展幼兒園特色課程,二來則有社區的專業人 士,例如:家長、退休教師、圖書館館長等等的協助,均可減輕教師進行教學活 動時,蒐集資源之的困難度;再者,透過與社區的結合可以形塑幼兒園和社區形 成一個整體,展現此社區獨有之特色。研究者曾在蔡佩雯(2013)的報導中看過 幼兒園運用社區資源融入課程中之相關新聞,例如:花蓮縣的民勤幼兒園與當地 社區合作進行端午節融入教學課程,十多位阿嬤們牽起幼兒的手包粽子,做香包 還有說故事,幼兒都覺得阿嬤很厲害喔!園長劉美吟表示這項活動由家長提議來 促成,把社區的資源帶進來,也許包粽子對幼兒來說並不容易,但透過阿嬤們教 導,幼兒不僅樂在其中,幼兒園教師們也看到長者的自信。其實,包粽子對長者 而言輕而易舉,缺少的就是服務的對象,這項專才剛好跟幼兒園教學結合,從活 動中獲得雙重樂趣。因此,研究者認為運用社區資源融入課程除了拉近幼兒與家 人、社區之情感外,也是聯繫幼兒園與社區的一道橋梁。Brocklesby 和 Fisher(2003) 研究指出,社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與發展的,所以社區的發展具有其歷史 性,且幼兒透過探索社區可以更深層的認識與了解社區之演變,不僅使社區歷史 可以繼續傳承下去,另外,也會因此激發幼兒改造社區之想法,這與侯雅婷(2009)

的研究所得到的結果相呼應,即幼兒園進行在地化課程時,透過教師適當的引導,

幼兒會養成主動探索的態度,透過課程活動的形塑,會培養幼兒如同科學家般擁 有追尋真相的精神及觀察、測量、記錄、推理、歸納等科學程序能力;然而透過 整理文獻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透過教學活動的進行,幼兒對社區會有更多的 認識與瞭解,並學習傳承、愛護社區文化,使社區不斷的發展,但亦會遭遇一些 困境,如張效美(2010)的研究中指出,運用社區資源於課程中,家長資源是有 其運用上的困難,必須與家長不斷的協調溝通,增進親師間的多元網絡等來使課 程進行順暢;簡玉柔(2012)研究也認為幼兒的先備經驗有所差異、社區專業人 士時間難以配合、教師教學時間與知能的不足等均是進行課程所遭遇的困境。所

5

以,研究者期望透過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在地化課程的過程中,探討會遇到哪些困 難?並應如何因應?提出具體解決方法,提供幼兒園教師參考,此為研究動機之 二。

如同前面所敘述的,研究者過去在代課代理期間進行過在地化課程之活動,

過程中發現進行在地化課程需要有各種社區資源的協助方可進行,例如:參觀圖 書館,則需要有圖書館館長的同意,且有事前安排好的導覽人員向幼兒介紹圖書 館,具備豐富的館藏等等,讓幼兒更加瞭解圖書館的用途與功能;此外,參觀火 車站,則需要有較多的人力資源(家長、愛心志工等)的協助,以確保行進路途 的安全性,教師也需事先和火車站人員聯絡,以期在參訪當天活動可以順利的完 成...等等,這些都需要運用到許多的人力資源、組織資源的協助,才能讓教學活 動順利完成,所以,資源是身為教師應該不斷累積,並運用於教學活動中的,如 同劉燕雯與鄭束芬(2009)的研究中指出,教師應參與社區工作,藉以認識社區 外,也能吸取許多專業論點,來增加見聞、建立教師人脈,並積極的邀請社區人

過程中發現進行在地化課程需要有各種社區資源的協助方可進行,例如:參觀圖 書館,則需要有圖書館館長的同意,且有事前安排好的導覽人員向幼兒介紹圖書 館,具備豐富的館藏等等,讓幼兒更加瞭解圖書館的用途與功能;此外,參觀火 車站,則需要有較多的人力資源(家長、愛心志工等)的協助,以確保行進路途 的安全性,教師也需事先和火車站人員聯絡,以期在參訪當天活動可以順利的完 成...等等,這些都需要運用到許多的人力資源、組織資源的協助,才能讓教學活 動順利完成,所以,資源是身為教師應該不斷累積,並運用於教學活動中的,如 同劉燕雯與鄭束芬(2009)的研究中指出,教師應參與社區工作,藉以認識社區 外,也能吸取許多專業論點,來增加見聞、建立教師人脈,並積極的邀請社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