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繪畫能力發展與學習的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繪畫能力發展與學習的相關理論

發展是個體從受孕開始,到生命結束一連串有順序的變化。Lim(2004)研 究指出在幼兒早期階段,當他們可以接受美術的體驗時,已經開始了美術的教育。

儘管在早期幼兒課程中美術課已經受到相當的重視,但是支持美術教育的理論架 構卻還沒有建立起來。以下介紹與幼兒繪畫能力發展相關的學習理論,包括認知 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及多元智能理論,以釐清幼兒繪畫能力的發展。

一、從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解析幼兒的繪畫能力 (一)皮亞傑(Jean Piaget)

皮亞傑(1896 ~1980)是出生於瑞士的認知心理學家,童年期對於生物及自 然的觀察有濃厚的興趣,青少年時期則是熱衷於信仰、理智與情感的哲學思想,

藉著對於生物學及哲學為研究基礎,在於青少年之後,便致力於對幼兒心智發展 的研究。研究幼兒的思考過程及內容,在幼兒教育中的各項知識發展概念中,皮 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對於幼兒知識的獲得,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皮亞傑終身研

究智力及幼兒發展的研究,對於幼兒的學習方式、時間、內容做了系統的觀察及 記錄。對於在幼兒的心理、智力及學習的發展上有很大的貢獻。他所提出的認知 發展理論,是二十世紀以來最具權威的發展理論(魏美惠,2005;吳樎椒、郭諭 樺,2008;洪蓉輝、莊智棻譯,2008)。

(二)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認為人類的認知發展是循著可預期的順序進行,從一個階段進行到另 一個階段,雖然循著發展的順序進行,但因個人的差異及環境、文化的因素,卻 有不同的成長速度。皮亞傑將兒童的智力分為感覺動作期、運思前期、具體運作 期、形式運思期四個階段,以下針對學齡前幼兒所屬的前兩個階段做介紹(魏美 惠,2005):

1.感覺動作期(出生到兩歲左右)

在此階段嬰兒透過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來認識這個世界,他們用眼 睛追尋物體的方向、把東西放在嘴巴裡、用手來抓握物品,但是他們並不能用抽 象思考的方式來理解眼前的事物。就如一顆球在他的眼前藏到他看不到的地方,

嬰兒就會以為球不見了,無法理解球仍然存在的事實,便會忘記球的存在。若是 將無法以感官感覺到的事物,將之成為內心存在的印象,當他了解自己與物體是 獨立存在時,便有了物體恆存的概念,而此時便進入了下一階段的運思前期(蘇 秀枝譯,2005;黃慧真譯,1992)。

2.運思前期(約二歲到七歲左右)

運思前期的幼兒對於理解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進步,他們跟前一期嬰兒的思 考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嬰兒所體驗到的是當前的世界,對於過去及將來並無概 念;但此階段的幼兒卻是能對未來及過去理解。此時期又可分為二到四歲的概念 前期、四到七歲的直覺期。概念前期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分類方式以明顯的特 徵為分類的依據;而直覺期幼兒則能做更複雜的思考,也漸漸擺脫自我中心,逐

漸能接受別人的看法,所以開始有較和諧的人際互動(蘇秀枝譯,2005;黃慧真 譯,1992)。

皮亞傑在此階段提出幼兒有以下能力的觀點(白玉玲、王雅貞譯,2006;黃 慧真譯,1992):

(1)符號表徵能力

此時期對於未出現過物品、事件及人,會根據物體呈現的方式,發展出以符 號(文字、手勢、物質)來替代。這時期幼兒知道如何規畫玩、記得曾經看過及 做過的事。所以一個四歲的孩子小立在家看媽媽用奶瓶餵妹妹喝奶,過幾天之後 也在學校的裝扮角,抱著洋娃娃餵奶,此乃是延宕模仿的例子。在符號特徵能力 的發展下,幼兒的語言溝通能力明顯進步,此時期已不受動作行為所控制,他們 的思考較快及靈活。他們會有預測及計畫活動的能力,且對過去發生過的事有較 好的記憶力。

(2)保留概念

在運思前期的思考中,幼兒會表現出集中化的思考模式,他會聚焦在物體最 顯而易見的特徵上面,對於其他部分的特徵則會忽略。如讓四歲的小立看大小且 形狀相同的二團泥球,在小立面前將一個泥球搓成圓形,而另一個搓成長條狀,

向小立提出二團泥球多少的問題,問小立這二個泥球是不是有一個較多、或是兩 個一樣多,此時期的小立會回答細長的泥球比較多。因小立此時將注意力放在長 度的特徵上,而忽略其他的特徵,所以會回答比較長的泥球較多。

(3)靜態思考

只注意到事物單向的特徵,他們通常只有看到事情最後的結果,並不管事情 發生的發展過程如何。如 3 歲的小玲聽故事後,總是記得的是故事最後「白雪公 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4)因果關係的思考

如果有兩個特殊事件一起發生,那他們兩個之間會具有前因後果的關係存 在。如小立看到媽媽要上班時會塗上口紅,然後再出門。他會認為塗口紅是讓媽 媽上班的原因。

(5)概念及分類的思考

幼兒在此時期會將動物、食物、植物等做簡單的類別分類,但對於較複雜的 分類及多重分類理解則顯得較為困難。如幼兒進行人的分類時,可以將大人、小 孩進行分類,幼兒可以做簡單的分類;但如果是要讓他去比較每個爸爸之間有何 不同;或是去理解為什麼我的爸爸也可以是孩子,可能無法區分及理解之間的關 係。通常年齡較小的孩子,會以大、小、長、短等知覺特徵來做分類,而年齡大 一點的孩子,就會以香蕉、橘子、蘋果成一類的主題是分類法。

(6)自我中心

此時期幼兒的思考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以認為自己對事件的觀點,就 是別人的想法,而不認為其他人有不同的觀點,所以無法去同理別人的想法。例 如,三歲的小玲把自己的眼睛遮住了,沒看到別人,就認為別人也一定沒看到她。

所以因為無法發現別人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會影響其人際關係,因為他們無法理 解對方的感受及情緒。除了自我中心的思考特徵外,另一個特徵就是泛靈觀,他 們會將無生命的物品視為是有生命,他們會將每天升起落下的太陽、月亮、發條 玩具視為是有生命的。

(三)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幼兒繪畫的關係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與幼兒繪畫的表現有何關係?皮亞傑指出「繪畫是記號性 功能的一種形式,它被視為象徵性遊戲和心理意象之間的仲介」(引自孫佳曆、

華意蓉譯,1986,p.56 )。表 2-1 是研究者依據皮氏的認知發展理論與幼兒繪畫 關係所做的整理:

表 2-1

如表 2-1 所示,在感覺動作期中,皮亞傑發現嬰兒在此期的動作行為與感覺 之間彼此關係密切,而在兩歲之後感覺便會以畫線條的方式表現(章錦逸,1996)。 在感覺動作期中,嬰幼兒透過五官去認識他所處的世界,由於手未能發展出精細 動作,所以只能用手來抓握物品,以至於繪畫的發展上,僅能畫出點、線、橫、

直線及畫圈圈的筆觸,未能畫出具像的事物出來,僅出現塗鴉的現象。

但當進入兩歲到七歲的運思前期,幼兒的語言快速發展,會將畫出的符號加 以命名,塗鴉的內容便賦予意義,便出現有意義的命名塗鴉;此期幼兒的思考是 以自我為中心及集中化的思考模式,他們會以自我中心的觀點、將焦點集中在明 顯重要的特徵上,所以會出現透明式、展開式、基底線、並列式、強調式、復仇 式、擬人化、裝飾性及改變形體等的表現畫法,也常畫自己喜歡的事物、喜歡的 顏色;由於常將無生命的看成有生命的泛靈觀,在他的畫中會將太陽、花、雲朵 畫上五官;而對於自己做過或看過的是具有較好的記憶力,畫畫常會出現與自己 生活經驗有關的畫面。綜上所述,可知從幼兒種種的繪畫表現,可以得知,其與 幼兒的認知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

二、社會文化及家庭因素對幼兒繪畫能力發展

社會文化理論是維高斯基(Vygotsky)研究幼兒發展的理論,他認為幼兒是 一個獨立的個體,幼兒的學習都是由遊戲中獲得;幼兒的發展受家庭和社會文化 影響,幼兒從小便在家庭學習社會所需技能,同時也是影響其價值觀的重要場 所。而社會文化中的宗教、風俗、社會規範等透過與成人的互動下,都能引發幼 兒學習高層次心智能力的行為。在幼兒認知發展上,維高斯基主張教育的重要 性,認為幼兒透過成人有計畫的教導,能幫助幼兒發展。幼兒使用語言與人互動,

能發展出各種的能力。幼兒的學習透過他人經驗的引導與互動,不僅傳授做事的 方法,也將其背景文化做了介紹,同時也提供了如何與人建立關係(洪蓉徽、莊

智棻譯 2008)。

維高斯基學派認為,在幼兒階段有關繪畫的學習課程,常被視為一門專業課 程,幼兒園教師常將其獨立成一堂課來實施,或是由美術教室的專業美術老師來 教授繪畫課程。其實將繪畫活動整合於幼兒學習活動中,老師要求幼兒將經歷過 的活動經驗畫下來,如:戶外教學的經驗用圖畫記錄活動情形,或是將老師說過 的故事以圖重述故事內容,如此可讓繪畫提升幼兒智能的機會(蔡宜純譯,2009)。 維高斯基於 1932 年提出分析符號,幼兒運用各種不同的符號為媒介,發展出幼兒 新的認知範圍,例如;兒童為了要記憶明天戶外教學要帶的物品,而思考如何不 讓自己忘記的方法,因此會自創符號或圖案來代表要帶的物品,以幫助自己記憶

維高斯基學派認為,在幼兒階段有關繪畫的學習課程,常被視為一門專業課 程,幼兒園教師常將其獨立成一堂課來實施,或是由美術教室的專業美術老師來 教授繪畫課程。其實將繪畫活動整合於幼兒學習活動中,老師要求幼兒將經歷過 的活動經驗畫下來,如:戶外教學的經驗用圖畫記錄活動情形,或是將老師說過 的故事以圖重述故事內容,如此可讓繪畫提升幼兒智能的機會(蔡宜純譯,2009)。 維高斯基於 1932 年提出分析符號,幼兒運用各種不同的符號為媒介,發展出幼兒 新的認知範圍,例如;兒童為了要記憶明天戶外教學要帶的物品,而思考如何不 讓自己忘記的方法,因此會自創符號或圖案來代表要帶的物品,以幫助自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