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 議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對未來研究、教師、家長、給予 以下的建議以供參考。

一、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班上四男四女為研究對象,因幼兒畫就如同幼兒 說話,建議可針對弱勢族群幼兒或是特殊幼兒為研究對象,長期的研究觀察,以 繪畫為媒介,可幫助教師或家長對幼兒的瞭解,也讓弱勢族群幼兒或是特殊幼兒 有一個表達情緒的管道,藉以探討其心理狀態。

(二)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大班幼兒,蒐集幼兒繪畫作品約八個月,對於幼兒 繪畫發展的研究,較不易清楚看出幼兒的繪畫發展軌跡,若能以個案研究方式,

將研究年齡提前到塗鴉期幼兒,做長期且完整的繪畫作品收集,深入對幼兒作縱 貫性的研究,對於研究幼兒的繪畫發展則更具說服力。

(三)本研究以幼兒繪畫發展及繪畫內容相關的特色及影響因素為主要探討的 方向,而在影響幼兒繪畫內容的探討上,除了本研究中所提的年齡、性別、性格、

環境為影響因素外,幼兒繪畫發展及內容與智力及氣質之間的關係,亦是值得研 究的議題。

二、 對教師的建議

教師在幼兒學習環境中扮演著課程的設計者及環境的規畫者,是引導幼兒學 習的重要角色,教師對於幼兒的繪畫,除了需瞭解幼兒繪畫發展的階段,最重要 的是應尊重幼兒在繪畫上的自由表現。以下依研究結果給予幼教師幾點建議 :

(一)提供幼兒屬於自己的畫冊,讓幼兒隨時隨地想畫就畫,能隨時將自己的 心情記錄下來。

(二)在教室中規畫一處繪畫區,提供各式各樣的繪畫材料,讓幼兒在此處能 盡情揮灑想像的色彩,並規畫一面可張貼幼兒繪畫作品的展示牆,幼兒可以自由 張貼自己的作品,以增進幼兒對繪畫的信心。

(三)幼兒的發展有其快慢,應尊重幼兒之間的差異,切勿相互比較其作品,

對於繪畫發展較慢、常說不會畫的幼兒,教師不應示範及教導其畫法,要鼓勵他 勇敢、盡情地去畫,愛怎麼畫就怎麼畫,尊重其表現的方式。

(四)幼兒常將自己的情緒、生活經驗及印象深刻的事物表現於畫畫中,幼兒 教師應該學習如何與幼兒談畫,從幼兒的畫中瞭解其內心的想法。

三、 對家長的建議

家庭中父母對於幼兒繪畫的培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若父母提供適宜的藝術 環境、關心幼兒畫畫的發展,用鼓勵、支持的態度看待幼兒的繪畫,相信對於幼 兒的繪畫能力及發展,具有正面的效益。以下依研究結果給予家長以下的建議:

(一) 平常蒐集幼兒的畫畫作品,當成是生活的記錄,用畫畫來「寫日記」,

是幼兒的最佳成長紀錄。

(二) 在家中準備充足的繪畫材料及可畫畫的空間,讓幼兒想畫畫時,能不受 限地滿足其畫畫的欲望。

(三) 當幼兒主動拿繪畫作品和您分享時,請放下您手邊的工作,靜靜聽孩子 說「畫」與欣賞作品,請您不要以大人的眼光與標準來看待幼兒畫,具體讚美畫 中特別的地方,讓孩子能更放心大膽的畫,並對作畫有其信心。

(四) 幼兒繪畫內容大部份來自個人動態的生活經驗,父母平常應多帶幼兒體 驗或參與活動,以豐富其生活經驗。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大野榮吉(2002)。培養孩子藝術天份的第一課。台北市:創智。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珍妮,陳嫻若譯(2001)。末永蒼生著。孩子的彩色心靈:從繪畫中瞭解孩子 在想什麼 。台北市:城邦。

王秀雄、尹黎珠、李英輔、林曼麗、林美江、袁汝儀、倪高祥、許信雄、陳武鎮、

黃桂美、蒲玉蓓、蒯美瑛、潘萱蓉、簡惠卿、欒芳如等(1993)。幼兒造型 感覺遊戲。台北縣:東皇。

王 德 育 譯 ( 1991)。 Viktor Lowenfeld 著 。 創 造 與 心 智 的 成 長 -透 過 藝 術 談 兒 童 教 育 。 臺 北 市 : 三 友 。

王靜珠(1965)。幼稚教育。台中市:長春印刷。

白玉玲、王雅貞譯(2006)。Richard A. Fabes;Carol Lynn Martin著。兒童發展。

台北市:雙葉書廊。

呂依蓁(2009)。角落情境下幼兒繪畫表徵能力發展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 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叡明、陳武鎮譯(1996)。兒童藝術家-兒童的繪畫與圖案製作。台北市:世 界文物。

吳 仁 芳( 1993a)。兒 童 色 彩 世 界 的 探 討。國 教 月 刊 ,39, 7,8, 5-16。

吳 仁 芳( 1993b)。兒 童 繪 畫 造 形 與 色 彩 表 現 特 徵。國 教 月 刊,40, 1,

2, 9-17。

吳亮慧、賴碧慧、劉冠麟譯(2007)。Robert Schirrmacher 著。幼兒藝術與創造 性發展。台北市:華騰。

吳武烈(2003)。兒童繪畫治療。台北市:五南。

吳樎椒、郭諭樺(2008)。幼兒教育概論。台北市:華都。

吳惠琴(2004)。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原住民及一般幼兒為例。

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英輔譯(1991)。熊本高工.福本昭雄著。兒童是天才、塗鴉萬歲。台北市:聯 名出版社。

林千鈴(2003)。藝術基因改造。台北市:青林國際。

林玉山(1989)。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玉山(199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究。國教月刊,39,

7,8, 61-67。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思騏(2010)。兒童族群、年齡與性別之創造思考、人物繪畫及自由繪畫表現 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尚榮安譯(2001)。Robert K.Yin 著。個案研究法。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蕙靜(1986)。怎樣教兒童畫 。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洪蓉徽、莊智棻譯(2008)。Ann Miles Gordon,Kathryn Williams Browne 著。幼兒 教育概論。台北市:心理。

范瓊方(1995)。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家庭動力繪畫的探討。台北市:

心理。

范瓊方(1995)。 幼 兒 繪 畫 賞 析 。 美 育 月 刊 , 56, 29-33 。 胡寶林(1986)。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市:遠流。

時佩猛譯(1998)。安齋千鶴子。孩子的繪畫為什麼這麼有趣。台北縣:漢湘文 化。

孫佳曆、華意蓉譯(1986)。皮亞傑、英海爾德著。兒童心理學。台北市:五洲。

夏勳(1969)。兒童美術之開拓。台北市:世界文物。

翁靜雪(2000)。傾聽!孩子畫裡有聲音。台北市:健行。

陳穎彬(1996)。最新兒童繪畫指導。台北縣:新形象。

陳輝東(1967)。兒童畫的認識與指導。台北市:藝術圖書。

陳輝東(1998)。幼兒畫指導手冊。台北市:藝術家。

陳李綢(2005)。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陳金燕(2006)。兒童繪畫發展階段與年齡、性別和智力表現之關係研究。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芬美(1992)。幼兒繪畫能力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陳育淳(2000)。大眾文化對兒童繪畫發展的影響。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童玉娟(2005)四位幼兒日記畫情緒現象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章錦逸(1996)。不是塗鴉:談兒童的早期繪畫發展。國教之友,48(2),5-8。

許義宗(1981)。幼兒繪畫教育。台北市:理科。

黃美廉(1998)。家家都有藝術家。台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慧真譯(1992)。Feeney 博士等著,學前教育。台北縣:桂冠。

徐澄清口述、徐梅屏撰文(1991)。因材施教-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台北市:

健康世界雜誌社

張翠娥(1993)。幼稚園教材教法。台北市:大洋。

張耿彬(2006)。從幼兒繪畫內容探討幼兒認知、環境因素與幼兒繪畫的關係。

國立臺東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錦雪(2007)。家庭創造氣氛與幼兒繪畫創造發展。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張明慧(2002)。線畫教學研究--幼兒線畫內容表現之分析與探討。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信雄(1983)。藝術反映兒童的發展。國教月刊,30(12),27-35。

彭慧芬(2008)。二歲半到五足歲幼兒畫人歷程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 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秋仁(2001)。幼兒的多元智能教育。台北市:蒙特梭利。

楊千瑩(2009)。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風格研究─以近十年世界兒童畫展幼稚園 組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趙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市:藝術家。

潘元石(2000)。幼兒畫教學藝術。台北市:信誼基金。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鄭明進(1987)。幼兒美術教育。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鄭博真、林乃馨、王怡又、蔡瓊賢、楊雯齡(2008)。多元智能取向幼兒教育—

理念、實務與研究。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蔡金助、李睿明譯(1993)。霜田靜志著。兒童畫的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世界 文物。

蔡宜純譯(2009)。Elena Bodrova、Deborah J.Leong著。心靈幫手—Vygotsky學派 之幼兒教學法。台北市:心理。

黎瓊麗、黎鴻彥(2006)。培養藝術家-幼兒藝術教學。台北市:麗文。

盧素碧(1993)。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

盧美貴(1993 )。幼兒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魏美惠(2005)。近代幼兒教育思潮。台北市:心理。

魏美惠、林思騏(2009)。從藝術的窗口啟發幼兒的心智—談幼兒藝術教育及

其思潮之變遷。高醫通識教育學報,4,45-65。

蘇秀枝譯(2005)。Francis Wardle著。幼兒教育概論。台北市:華騰。

英 文 部 份

Cherney,I. D. & Seiwert,C. S. & Dickey,T. M. & Flichtbeil, J. D.(2006). Children's Drawings: A Mirror to Their Min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6 ,127-142.

Ferrara, N. (1991). Art as a reflection of child development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30, 44-50.

Hopperstad, M. H.(2008a).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s Drawing and Accompanying Peer Interaction in Teacher-Initiated Drawing Sess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16 (2), 133-150.

Lim, B.(2004). Aesthetic Discourses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Dewey, Steiner, and Vygotsk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4 (5), 473-486 .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th edition. New York:Macmillan.

Mulcahey, C.(2009). Providing Rich Art Activities for Young Children. Young

Children, 64 (4),107-112.

Numminen, P. (1996). Human Figure Drawing as a Representative Medium of

Perceptual Motor Development among 3- to 5-Year-Old Children.(ED400095)

Tuman, D. M. (1999). Gender Styles as Form and Content: An Examin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Subject Preference of Children's Drawing. 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1), 40-60.

附錄一 研究同意書

親愛的家長,您好:

我是蘇老師,目前是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的研究生,基於個人 對於幼兒繪畫發展及繪畫內容深感興趣,在幼研所魏美惠教授指導「幼兒繪畫發 展及繪畫內容之分析-以大班八位幼兒為例」,進行碩士論文研究。

我是蘇老師,目前是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的研究生,基於個人 對於幼兒繪畫發展及繪畫內容深感興趣,在幼研所魏美惠教授指導「幼兒繪畫發 展及繪畫內容之分析-以大班八位幼兒為例」,進行碩士論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