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體能活動之設計與帶領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體能活動之設計與帶領

表 2-2 3~5 歲幼兒動作發展之相關研究(續)

二、幼兒體能活動的設計內容

在擬定體能活動計畫時,若能先知道運動的要素及原則是什麼,即可針對運 動教學目的、遊戲種類、遊戲方法來擬定教學計畫(許麗鳳,1996)。所以,在 瞭解體能的要素及設計的原則後,接下來便可以進行教學計劃訂定。教學計畫訂 定大約可分成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目標設定、第二部份為課程內容安排、第三 部份則是評量的標準及方法。

(一)目標設定

在目標設定方面,幼兒體能教學設計可分為教育目標與教學目標。在 教育目標部份,由於體能教學進行的場所多是在幼稚園所,進行的對象為 幼兒,故應依照幼稚園之教育目標為最高原則;幼稚教育法(1981)指出:

「幼稚教育之實施,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 教育密切,達成下列目標:一、維護兒童身心健康。二、養成兒童良好習 慣。三、充實兒童生活經驗。四、增進兒童倫理觀念。五、培養兒童合群 習性。」正好與幼兒體能教學的意義相呼應。並在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

中提到:「瞭解幼兒身心發展的過程,並配合幼兒教育目標來實施,不可 超越其能力,以免妨礙其身心的發展。」也提醒我們在進行教學時需注意 幼兒身心的程序。

在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中,清楚指出健康與遊戲領域是與幼兒體 能活動有直接關聯性。在健康領域的第三項目標中指出:「鍛鍊幼兒基本 動作,發動能力與興趣」,內容有:

1.使用基本動作如行走、跑、跳等從事體能活動。

2.使用簡單的技巧如投、推、拉、滾動等從事體能活動。

3.使用簡單的運動器材如滑梯、鞦韆等從事體能活動。

4.利用感覺、知覺等從事體能活動。

5.參與簡單的團體遊戲,如捉迷藏、模仿遊戲、想像遊戲、解決問題的遊

戲。

6.隨音樂做簡單的體操。

7.以友愛態度與他人遊戲,並遵守遊戲規則。

8.從遊戲中培養自動、忍耐、沈著、積極的精神,並養成清潔、衛生和安 全的習慣與態度。

而在遊戲領域的第二項目標中指出「滿足幼兒愛好遊戲心理與個別差 異需要」,與體能活動的意涵相結合,並在遊戲的「感覺運動遊戲」項目,

和健康領域也能相呼應。內容有:運用身體大小肌肉的遊戲,在大肌肉方 面:如走、跑、跳、爬、投、推、拉以及使用運動器材如溜滑梯、盪鞦韆、

拍球、跳繩等遊戲。

在托兒所部分雖無課程標準,但在設施標準中有教保內容,其中活動 與輔導的項目中的「遊戲」部分,提出:「發展筋肉之連合作用,訓練感 覺與肢體之敏活反應」,能夠與體能教學意義相結合(陳淑琦,1994)。

而在教學目標部分,決定教學目標前,須先訂出此次體能教學的教學 單元,即是單元名稱,這個標題主要是表明這一個活動的中心(陳淑琦,

1994)。依據教學單元所要呈現的內容決定此次的教學目標為何,當然必 須針對幼兒體能發展要素,搭配園所教學主題或是體能活動帶領者規劃進 行設計外,還須考量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運動能力水準、興趣及個別差異 等條件(林風南,1985)。例如:幼兒園的班級模式和一般國小、國中學 制不完全相同,國中小學採取等級分組(即分齡編班)方式,而幼兒園除 了等級分組方式,還有混齡組合(即混齡編班)方式(蔡春美、張翠娥、

敖韻玲,1992),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動作發展皆不盡相同,在設計時必須 就要使用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考量。

體能教學除了增進幼兒體能外,培養解決問題能力與增加社會能力也 是重要的目標之一,如何將其轉化在教學之中,是教學者的一大課題。李 招譽(2004)指出,雖然先設定目標,但在幼兒體能教學過程中,可能因

活動的需要,或幼兒童本身的新創活動產生,而使原來的教學目標有所更 改,這在幼兒體能活動指導上是可以被接受。所以教學者在設定目標之 後,仍能視幼兒情形及需求適時調整教學,但教育目標是不變的。

(二)課程內容安排原則

在課程內容安排原則,分為課程內容設計及課程內容時間兩部份論 述。

1.課程內容的設計原則

在教材編選方面,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指出教材應依據下列要點 選擇與設計:符合幼兒的教育目標、考慮幼兒個別差異與時令需要、配合 幼稚園環境及設備、注重生活性、需具有價值性、基本性、多樣性及統整 性。

在課程內容設計部份,先從幼兒的動作發展來看,林風南(1991)認 為要從粗大動作到細微(手指)動作來進行;康惠琹(2001)則指出要從 單一性動作延伸到複合性動作;熊文宗(1996)認為體能活動的設計應該 由部分肌肉活動進入大肌肉活動,綜合以上各研究,在設計體能活動時,

因考量到幼兒動作發展,所以應先由大肌肉及單一活動伸展,再進入小肌 肉與複合式動作練習。

而在課程的活動流程設計方面,熊文宗(1996)認為遊戲方式進行時,

則應以簡易遊戲先開始,再進入複雜性的遊戲;王惠姿(2006)指出動作 要素的發展應是漸近式的由最少到最多;林風南(1991)提到需先以個別 活動練習,但也須與團體活動互做搭配。故在教學流程設計上,在動作要 素發展部份應由少到多;活動應從簡易活動進入複雜性活動;以個別活動 為先再配合團體活動。

在活動器材使用上,熊文宗(1996)指出徒手遊戲的順序應排在道具 性的遊戲之前,而在道具性遊戲裡,也是由單項道具進入多項道具,最後 才是多變化道具;林風南(1991)也認為,應以徒手遊戲進入器材運動遊

戲,再加入大型遊具;所以在活動器材使用上應以先以徒手遊戲開始,後 加入道具。李招譽(2004)也提出數點的課程內容進行方式:由淺入深、

由近而遠、由低而高;變化角色的扮演、由單獨遊戲變成兩人的合作互助 遊戲以及變化器材的遊戲。

整合各研究後,研究者歸納出在體能課程內容安排上應注意幾項重 點:

(1)教材選編應考慮幼兒個別差異及時令需要。並依幼稚園環境及設 備進行活動設計。

(2)體能動作的順序為大肌肉活動到小肌肉訓練。

(3)課程流程設計部份,體能要素應由少到多;活動性應從簡易性進 入複雜性;活動群性應以個別為先再加入團體。

(4)體能器材運用上,則須先由徒手運動開始,再加入體能器具或道 具;器材與道具由單項練習,再加入多項道具,且可配合大型遊 具教學。

2.課程內容的時間

在課程內容時間安排方面,因課程內容安排依據目標而來,在教育目 標下,需再分出教學目標;若是教學目標須達成的時間較為長久,則必須 再分出更仔細的課堂教學目標。因幼兒專注力與體力使然,課程時間無法 持續長久,每次教學時間不宜超過 40 分鐘。

然而為使幼兒能領受到較完整、一致性的體能活動教學,應在學期初 設計體能課程時,訂定學期計劃與教學時間,列出要進行的各項活動,並 仔細寫下每次體能教學活動所需達成的目標。再針對該課程之教學目標進 行設計。例如:要教導幼兒進行躲避球遊戲,無法一開始就直接進入躲避 球活動,應先由丟接球、躲球等個人基本動作練習完成後,再配合遊戲規 則、加上場地配置,最後進行團體活動。這些事項無法在 40 分鐘內完成,

故需針對各分項活動進行各自教學活動規劃,並依時程教授。

(三)評量的標準與方法

活動後為了解教學成效,就必須進行教學評量;藉由教學評量需進行 幼兒評量活動與帶領者省思活動,以期下一次的活動能更順利的進行。

以下針對體能活動評量活動再做說明:

1.幼兒評量活動

幼兒評量內容標準依據該活動所設定的目的而決定,一般在設計教案 時,通常分為認知、技能、情意三大部分進行項目設定,幼兒體能活動亦 不例外。幼稚園課程標準(1987)指出,教學評量應包括前評量、教學活 動中的評量、後評量及追蹤評量;教學評量的方法則有:觀察、紀錄、口 述、表演、操作、作品等。評量的重要性在於能反映幼兒的學習是否符合 目標,及教學者的教學計畫及教法是否適當,作為下一次課程的參考。

幼兒評量活動是觀察孩子是否達到訂定目標最快的方法,已經有許多 的量表提供檢測出孩子是否達到該年齡層的動作發展,所以評量活動是依 據目標細分出不同背景幼兒(年齡層不同、身體發展)而做的設定。有另 外一些體能評量是無法以數據顯示的,例如:幼兒的情意發展或是群性表 現,這時須以觀察方法加以記錄。幼稚園常使用的方法多為觀察孩子活動 中呈現,即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觀察孩子是否能達到該評量內容。若是 多數幼兒皆能達到該評量內容,顯示是符合幼兒發展標準活動,並可增加 其強度或是內容量。若是多數幼兒皆未能達到該評量內容,有可能是目標 訂定或活動流程設計不當,也可能是體能指導員本身帶領過程有誤。不管 是何種原因造成未達目標,都可以反映出該次體能活動可改進之處,作為 下一次課程的參考。

2.帶領者教學省思

教學省思即是教學反省,陳玉枝(2003)認為反省是一種連續性的檢 視、分析、修正及再建構自己所思考及所作的心理歷程活動;教學反省則 是一種在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後的省思歷程,在教學過程中有解決問題

或重新獲得知識,再從反省的回饋與檢討,改進教學品質,即是教學帶領

或重新獲得知識,再從反省的回饋與檢討,改進教學品質,即是教學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