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有效體育教學之探討

本節旨在探討有效體育教學之相關研究,將其內容分為兩部分介紹,第一部 分為有效體育教學的行為;第二部份為系統觀察法運用於有效體育教學之研究。

一、有效體育教學的行為

本節從各學者的相關研究,採重點條列式分述如下:

王敏男(1990)認為,要達成有效體育教學的要素有:

(一)讓學生從適當的學習活動、能針對主題、學習時間要長,從事點名、服裝 檢查和瑣事的時間要短。

(二)學習氣氛以成功、積極、關懷為主。

(三)學生能從教師處獲得清楚、客觀和比率高的回饋。

(四)教師能常查核學生進步情形。

(五)低比率的管理時間,從事某一活動能順暢地轉換到另一種學習環境,不浪 費時間,學生等待的時間要少。

(六)學生在行列中等待的時間少、高比率時間從事與主題有關的練習,體育以 活動為基礎,學生在上課時應有較多的時間從事活動。

(七)教師的教學要有組織,對學生應期望,學習活動應由教師指導,活動不宜 太容易或太困難。在學習活動中,學生需要成功及挑戰性。

(八)教師要熱心參與,並投入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主動指導,有高比率的師生 互動。

許義雄(1992)指出有效教學的教師具有以下特質:

(一)在氣氛方面,較少申述、少責難;常給予讚賞、給予肯定性的動機。

(二)在學生行為的管理方面;則發現有效教學時,學生的破壞行為較少,教學 管理所費時間短、管理更結構化;至於學習課題的管理,則有效的教學時 間多用於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對全班學生實施指導時,學生未受到關照 的個人少。

莊美玲(1992)認為有效體育教學的過程是:

(一)高比例的參與主教材學習時間。

(二)高比率的活動時間。

(三)適合學生能力的教學內容。

(四)創造和睦肯定的教學氣氛。

(五)創造能提供高比例的活動時間,但不妨害創造和睦與肯定教學氣氛與教學 結構。

蕭秋祺(1997)利用因素分析的統計方式,得到有效體育教學的因素內容及 定義如下:

(一)課室管理:為使耗費在管理上的時間短且少,以及教學活動的進行與轉換 流暢、迅速且有秩序,有效的教師除本身應精通課室管理及組織技巧外,

應於學期初即建立教學常規及訂定課室規則,並確實執行;且在教學前,

也已先擬好教學計畫。

(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設計應蘊含豐富且生動的活潑,以能吸引學生參 與,也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而實施的方法,則強調運用輔助器具或教學 媒體來輔助教學。

(三)教學能力:有效教師本身應具有高度教學熱忱,具備良好的運動技術,能 做出正確而標準的示範動作,能提供明確、扼要的講解說明,以及能與學 生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並能創造出和睦、肯定的教學氣氛。

(四)器材設備:充足的器材、足夠的活動空間及場地設備是從事體育教學的基 本條件,而滿足此條件的前提是學校能重視體育教學及行政單位充分的配 合;此外,為確保學習環境的安全,教師於教學前應確實檢查場地、設備 及器材。

(五)成功學習:有效教師在教學前應瞭解學生的基本能力,而教學內容的難易 水準,即配合學生的能力,並且於活動進行中,時常檢核學生對教學內容 理解的情形,以確保學生動作練習的成功率。

(六)教學時間:有效的體育教學應避免讓學生有過多的等待時間,教師介紹活 動的時間也不宜太長,大部分的教學時間則應該用來進行主要教學內容。

Metzler(1986)分析各家說法,提出有效的體育教學應包括以下幾點:

(一)直接性的指導策略。

(二)高參與時間比例。

(三)認真、井然有序的學習氣氛。

(四)有效率的使用指導時間。

(五)活動的困難水準應配合學生能力。

(六)增強性的、適時的和特殊的回饋及讚美。

(七)合適的活動結構。

(八)經常評量學生進步情形,且評量的內容應切合主題。

Siedentop(1991)認為成就有效的體育教學,教師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確保學生安全

(二)說明講解清楚、明確

(三)積極主動的監控學生練習

(四)對學生行為的回饋,使用群體導向。

(五)有效掌握學生學習進度。

(六)教學要有動量

(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主動表達。

(八)善用學生做協助

Boyce(1992)指出有效體育教學的因素應包括:

(一)高比率的上課時間在進行教學內容。

(二)適當和相當多的練習。

(三)成功的有效練習。

(四)對學生有高度期望

(五)少等待、轉換或管理時間

(六)教導學生的責任心

(七)增強性學習環境

(八)直接的指導(任務取向、清楚陳述目標、示範和講解、教師靠近監看、立 即提供回饋)。

吳德城(2001)則綜合各家研究,將有效體育教學區分為數個層面,在主要 概念層面有內容發展、課室管理與教師專業,其下又細分次概念層面及舉例說明:

(一)內容發展 1.告知:

(1)活動的介紹時間不要太長,讓學生有較多練習的機會。

(2)教師的說明是否清楚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

(3)清楚的溝通內容,使學習者負起完成工作或任務的責任。

2.延伸

(1)減少不適合學習者的練習、參與的活動。

(2)活動是適合班級的能力水準,提高學生練習的成功率。

(3)將動作分割成幾個小步驟,以確保學生能成功的操作。

3.改進:強化合適的學生練習或參與。

4.應用:提供有意義,有挑戰性的工作或活動,使學習者有成就感。

(二)課室管理 1.氣氛

(1)有效教師會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

(2)營造一個正面、積極的管理氣氛。

(3)多獎勵學生的合適表現。

(4)認真、井然有序的學習氣氛。

2.時間

(1)減少學生等待時間。

(2)提供學生有足夠的練習時間。

(3)提高主要教學內容的時間百分比,增加學習機會。

3.組織管理

(1)精通課室管理及組織技巧。

(2)建立常規與組織架構。

(三)教師專業 1.教學準備

(1)尋找更多資訊,以計畫教學。

(2)能擬定上課管理和學生學習的計畫

(3)有預料及偶發事件的腹案。

2.方法

(1)能瞭解各種教學形式的時效,且知道適用時機。

(2)有效教師會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3)增強性的、適時的和特殊的回饋及讚美。

3.教學知識:提供「正確」的訊息和強調「說明與示範」。

4.察覺:察覺學生技能的差異,以及利用資訊來規劃與督導學習有效教師 有專業的決斷能力。

5.評估

(1)仔細評估學習者,且能改變教材,以符合學習者的需求。

(2)教師會時常提醒和檢查學生是否理解。

(3)經常評量學生進步情形,且評量的內容應切合主題。

6.態度

(1)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富有責任。

(2)積極地與學習者溝通,並能表示出熱忱

(3)在溝通中,讓學生知道教師對他真實、正面和強烈的期望。

(4)常與學習者溝通、講究實際、並對學習者有合理的期望。

吳秋慧(2004)綜合學者的重要觀點,歸納出有效的體育教學要素包含人為 因素與環境因素:

(一)人為因素方面:人為因素包含教師管理效率、學生學習參與和師生互動行 為等。

1.教師管理效率:教師應精通課室管理及組織技巧,充分掌握教學的節奏 與步調,並於教學過程隨時掌握學生動態,使活動與活動間的轉換流暢 迅速有秩序,讓課室管理所費時間短且少,充分降低管理時間。

2.學生學習參與:教師應掌握教學時間,課堂中要關注學生學習態度的主 動積極,活動介紹的時間不宜太長,並減少學生的等待時間。教室要注 意教材內容難易的適中,使學生動作練習的成功率高,教師給於學生足 夠時間思考反應,並善用學生協助教學。

3.師生互動行為:有效的體育教學師生要有有效的互動,教室提供高比例 的學生互動和特殊回饋,在學生嘗試練習一種技術後立即給予回饋,學 生就能從教師處獲得清楚和比例高的回饋,對學生的動作表現要多鼓 勵、少責備。

(二)環境要素方面:環境要素包含學習環境和行政配合等。

1.環境要素:有效的體育教學應建立在良好、安全、增強性高的學習環境,

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2.行政配合:有效的體育教學仰賴學校對運動風氣的推展,且學校的資源 能平均加以分配。

Siedentop(1991)指出,體育教師在教學情境中所呈現的教學行為有三種:

1.管理學生:管理指的是口語或非口語的教師行為,教師為了有目的組 織、改變活動或組合器材、維持課室的規定所呈現的行為。

2.指導與教導學生:指的是示範、解釋、團體回饋與討論。

3.督導或督促學生:所謂督導行為是指在學生練習的時候,教師主動觀 察、督促學生,提升學生對於活動的專注。

本研究以此觀點,分為教師管理、教師監管及教師指導三部份,作為討有效

Metzler

(1986) 1. 高參與時間比例。

Siedentop

(1991)

表 2-6 有效體育教學之要素(續)

3.教師示範時間不宜太長,可善用學生做協助。

表 2-7 運用系統觀察法研究有效教學之研究(續)

DACOM-PE DIBA

DACOM-PE TMAS OSCD-PE

教 師 內 容

OSCD-PE QMTPS

表 2-7 運用系統觀察法研究有效教學之研究(續)

DACOM-PE TMAS DACOM-PE ALT-PE

歸納以上專家學者使用系統觀察法為觀察工具相關研究發現,研究者大多是 以觀察內容也就是研究的目的,選擇適合的系統觀察工具。在研究對象方面,多 是以國小、國中的教師或學生為主;研究內容部份,以教師的教學行為或課程內 容居多;在觀察工具方面,大部分是針對教師行為或師生互動行為。本研究依研 究目的,採用 DACOM-PE 管理效率資料蒐集系統、TMAS 教師監管分析系統與 QMTPS 體育教學表現系統三種觀察系統,觀察指導員在幼兒體能活動中的表 現。此三種系統觀察法內容,在第三章的研究工具中有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