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幼小銜接的作法

「幼小銜接」為各國教育主要的研究方向,因各國存在著文化與環境上的差 異,故呈現了不同的「幼小銜接」策略。本節將從國內的作法與國外的作法分別 說明之。

一、 國內的作法

目前國內在幼小銜接的作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為幼兒園由下而上銜接小 學,另一為小學由上而下銜接幼兒園,分別說明如下:

(一) 幼兒園向上銜接小學的作法

國內的幼兒園在大班時,大都會進行幼小銜接的課程,內容大致包括:調整 作息時間,將上課時間調整為每節 40 分鐘,以符合小學的課表;進行注音符號 教學或國語正音班;使用坊間的幼小銜接教材,如描字本和數學本等;參觀小學,

熟悉環境;告知幼兒小學的常規要求,如小學有課本並依課表上課、有團體規範、

小學沒有點心、有考試等,以免幼兒對小學有「錯誤的期待」而導致適應問題(蔡 春美,1993;蔡宜珍,2004)。有的幼托園所教師重視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以增進幼兒獨立完成工作或自我情緒控制能力,使其日後能適應小學的正式學習 與團體規範。也有幼托園所舉辦家長座談會並邀請小學教師來向家長說明小學的 狀況,或在平時以書面或當面溝通的方式讓家長瞭解幼兒園目前的銜接策略,以 及提供父母相關的銜接訊息(陳素月、鄧麗君,1993)。上述的銜接方式,較偏重 由幼兒園進行單向的銜接工作,多由幼兒園教師調整原有的課程架構和作息時間 來迎合小學,而忽略了相關人員在觀念、角色和作法上的雙向溝通。

課程學習是幼小銜接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幼兒園家長常擔憂孩子會因 未提早學習注音符號而輸在起跑點上。然而目前幼兒園提前教導注音符號的現象 並不符合教育部頒布之「幼稚園課程標準」之規定。根據「幼稚園課程標準」之

「實施通則」第一條課程編製第三項表示:「幼稚教育不得為國民小學課程的預 習與熟練,以免影響幼兒身心的正常發展」(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89)。目 前政策規範與幼教現場教學者的作法並不一致,也顯示教育政策虛設的窘境。國 內學者對學習注音符號的適當時機,尚無一致的看法,但注音符號的學習造成國 小一年級學童適應不良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蔡春美,1993)。

(二)小學向下銜接幼兒園的作法

3. 設計一年級新生幼小銜接課程與活動

(1)辦理一年級新生暑期語文夏令營。

(2)辦理一年級新生家長座談,讓家長認識小一課程、學校常規及如何幫助子 女適應學校生活。

(3)一年級教室佈置學習角及溫馨活潑之學習環境。

(4)進行學年主題活動,以活潑、創意的課程讓小一新生容易適應。

4. 規劃全校性共同活動,進行幼小融合及促進交流。

(1)幼小共同進行晨光活動。

(2)幼小共同參與藝術展覽、劇場,表演等集體藝術活動。

從上述之作法可知國內幼小銜接的問題存在已久,至今仍無法有效解決。雖 然基層教師與學者面對此問題都在努力尋求因應對策與解決之道,但成效如何卻 值得商榷。許多學前機構多會進行注音符號教學並辦理參觀小學、模擬小學生 活、舉行畢業生家長座談會等活動,而小學則多以建立班級常規、進行教室情境 佈置、課程統整和活潑化教學、加強親師溝通、善用家長資源等方式,但這些作 法,端賴學前機構或國小一年級的教師對於幼小銜接的各自解讀、各做各的,可 謂治標而未治本,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幼兒園與國小分屬兩個獨立的階段,幼 兒在五至六歲的身心發展所需要的統整性與連續性,在國內的學制並未納入考 量,反因學前機構與小學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學習環境的懸殊差異,使得幼兒在面 臨此兩階段銜接的過程中產生適應上的困難,卻無法促使教育主管機關正視問題 並有效解決,著實令人擔心與惋惜,此亦彰顯經年累月存在之問題,仍需實務現 場的教師與理論界的學者們攜手合作,共同努力探尋因應之道,以解決幼小銜接 的問題。

二、 國外的作法

以下針對日本、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對幼小銜接的作法進行探討,以提 供國內實施幼小銜接活動之參考。

(一)日本

日本的學制與我國較為接近,雖面臨國家財政困難,但近年日本各縣紛以小 班制為改革趨勢,重視幼兒園和小學銜接及其兩者間連續與否的問題。大部分的 日本小學都體認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重要性,因此各小學大都會設計銜接相關活

動。學者研究日本幼小銜接過程,指出學童於秋天入學前,所有與學童有關的關 係人,如家長與教師等皆會得到通知,透過學童入學資料的傳遞增進家長與小學 教師間的互動(Meier & Schahran, 1999)。行政方面對幼小銜的因應策略包括學 童入學前給予參觀小學的機會,待學童正式入學時為學童舉辦迎接新生的儀式。

課程上也有所銜接,小學教育與幼稚園之課程以生活與遊戲為主要架構,發展學 童團體生活經驗,採連續與統整的課程概念合併小學低年級社會科與自然科為生 活科,培養生活技能與解決問題能力,其生活科之設置與我國小學低年級之生活 課程相類似,讓學童能從生活經驗中學習。幼小銜接的困難之一為幼小教師少有 互動機會,以致於不瞭解彼此的教學方法。為解決此問題,日本特別增設幼稚園 與一年級教師的互動場所,其目的為使幼稚園園長、小學校長、以及幼稚園與小 學一年級二階段教師,能在此召開聯繫會議,共同進行教學研究與增加交流機會

(楊思偉,1999)。

日本傳統的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幼稚園與保育所(三至五歲)

之幼兒的學習,主要以遊戲活動為主,與小學教育強調學科分割式的教學並不一 致。為使幼兒各方面的發展能有連續性,日本提出以下之作法 ,以促進幼小銜 接的進行(莊貞銀,1994):

1. 幼兒學校的構想

為打破傳統以下一級學校(幼稚園)配合上一級學校(小學)作改變的觀念,

日本的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了「四、五歲的幼兒與小學低年級兒童,在同一教育 機構接受教育,以提高幼教效果」之基本構想,因此積極推展幼兒學校,以促進 幼小教育銜接。

2. 課程改革

重新制定幼稚園和小學的課程架構,研討統合課程的可行性,以發展出一套 從三歲至七歲的教育課程。而日本現行的幼稚園教育大綱於1998年12月修訂,

2002年 4月起執行,為順應時代之變化,並與修訂後的中小學校學習指導大綱步 調一致,提出了培養學生主動適應學習慾望及社會等因素的變化所需要的「生存 能力」之口號。

因此,日本相當注重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也於教育大綱中明 定,此舉亦顯示對幼小階段銜接的重視是世界潮流的趨勢。日本小學在幼小銜接 上的努力,值得我國小學參考,而日本幼兒教育的種種措施,也值得我們學習。

(二)美國

美國學前教育屬非義務教育,對幼小銜接的具體作法,在學制方面政府規定 年滿五歲之幼兒得以免費進入公立幼稚園就讀,幼稚園與小學一年級視為相同單 位,幼稚園教師與小學教師能夠有效進行幼小銜接,獲得溝通與教學觀摩的機 會,使幼小教學環境與課程安排能合乎學童身心發展階段(王靜珠,1990;Pain, 1984)。美國多數州在師資認證的部份,是採年齡層認定,例如幼稚園到小學三 年級為一個證照,如此可讓懂得幼兒的教師來帶領銜接教育,利於幼兒的適應。

幼稚園的教師與小學低年級的教師合流培育與同一證照制度為美國教育的特 色,如此一來幼稚園及低年級教師能夠彼此了解幼小銜接前後階段的教育內容與 方法(盧美貴,1999)。此作法有助於教師同時瞭解幼小階段真實之發展,以選 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從教學連續的觀點來看,對於幼小銜接是有具體幫助的。由 於美國大部分幼稚園是附設於小學,與小學低年級組成學制系統上的一個單位,

再加上幼教師資在許多州是同時擁有小學低年級教師合格證照的,因此美國在幼 小銜接上似乎較為順利,然而事實上仍有困難與問題存在,以下為美國針對幼小 銜接的困難與問題所採取的一些實際作法:

1、 銜接方案

Pain ( 1984 ) 有 鑑 於 當 時幼 稚 園 與小 學教 學 型 態 存在 差 距 , 提 出銜 接

(Articulation)的概念,發展出銜接方案(Aaticulation Program),包括給予幼稚 園與國小學童學習經驗的持續性;提供幼兒與一年級學童互動機會;由幼稚園與 小學教師共同擬定幼小銜接計劃,讓家長與學校行政人員都能參與「幼小銜接」

課程。因此銜接之目的在於達成幼稚園與小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育制度 上的銜接,並促成與銜接相關人員的共識,避免學童因學習上的失敗而受到傷 害。其具體銜接策略為:提供小學教師觀摩幼稚園教學的機會、規劃幼稚園與小 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提出改變小學分科教學與紙筆測驗之建議。而研究結果發 現該方案對於學童之學校適應表現有顯著影響,學童不僅改善適應問題,並能接 受家庭與學校的期許。

2、 NCEDL幼稚園銜接方案

近 年 來 , 美 國 的 全 國 早 期 學 習 與 發 展 中 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arly Develpoment and Learning,簡稱 NCEDL)所設計的銜接模式從生態觀點出發,關 注在銜接過程中會對幼兒產生影響的場所,以及這隨時隨地所發生的跨場所間的

近 年 來 , 美 國 的 全 國 早 期 學 習 與 發 展 中 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arly Develpoment and Learning,簡稱 NCEDL)所設計的銜接模式從生態觀點出發,關 注在銜接過程中會對幼兒產生影響的場所,以及這隨時隨地所發生的跨場所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