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本章分別就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名詞釋義及研究範圍等 加以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今年七月,驪歌輕唱,兒子幼兒園大班的畢業典禮,令人難忘,也讓我有了 很深的感觸與體認,除了滿心的喜悅,期待孩子即將邁入人生的第一個里程碑,

亦多了一些擔憂與惆悵。猶記那天走入禮堂,映入眼簾的,除了溫馨感人的會場 佈置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大手牽著小手,懷著既興奮又期待的心情,帶著 寶貝們來參加他們人生的第一個畢業典禮。每個小朋友都打扮的帥氣、漂亮,宛 如小王子、小公主般,盛裝出席晚宴。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小心 翼翼的捧著,深怕摔壞了它,家長的呵護與疼愛,溢於言表。看到這一幕,我猛 然一想,這些孩子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成為我的學生,而我也背負著家長滿滿 的期望與壓力。「上小學」是孩子人生的大事,而天下父母心皆然,總是既期待 又怕受傷害,除了欣喜孩子的成長外,也擔憂孩子在新的階段會適應不良。孩子 從幼兒園到小學,對他們而言,看似一小步,其實是一大步,在這一大步裡,充 滿了期待、希望、未知與害怕。孩子上小學,家長的心也跟著七上八下,父母的 焦心與憂慮,從孩子入學的第一天便清楚可見,長長的走廊上徘徊著放心不下的 家長,而孩子的哭聲更讓家長不忍離去。家長十分關切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 是否能順利銜接?是否能適應學校生活?隨著社會變遷和時代潮流的改變,因應 教育改革和少子化時代的來臨,更凸顯了「幼小銜接」議題的重要性。

研究者身為國小老師,當初會報考幼兒教育研究所,正是因為教書的生涯 中,長期擔任低年級的導師,所接觸的孩子都是從幼兒園升上來的新鮮人,因此 選擇幼兒教育研究所進修,能與我的教學工作相結合,我必須做好「幼小銜接」

的工作,才能協助孩子順利進入小學。然而對於幼兒園的認知與了解,大多是透 過間接的方式取得相關資訊,也深感專業知識的不足,因此我認為自己必須在幼 兒教育的領域上鑽研進修,增進自己的專業知能,方能成為一位稱職的好老師。

所以 Vartuli(2000)建議小學一年級的導師應由具有幼教專業之教師擔任教學,

使學童在一年級階段能得到良好的輔助。而蕭美華(2000)亦指出我國實施幼稚 園與小學低年級師資合流培育制度有其可行性。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師資合流培 育制度之優點為兒童早期教育之師資具有相同教師專業背景,不論是教學或輔 導,較能促進兒童學習的一貫性。因此身為國小老師的我,若能深入研究「幼小 銜接」的議題,相信對自己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助益,也能使孩子受惠,這樣的想

法促使了我從事此研究。 適應新環境的困擾(Gelfer & McCarthy,1994)。因此,為了協助一年級新生能適 應國小生活,小一老師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對孩子而言,小一老師是最重要的引 學習型態,便無法協助學童得到良好的適應。而 Pain(1984)亦提出「銜接」的 觀念,認為幼稚園與國小在教育觀點上要達成共識,兩者在生活制度、課程內容 及教學方法上應做好銜接的工作,使幼兒能順利進入小學。因此,為了協助幼兒 能順利轉銜至國小階段,身為小一老師的我,更應該瞭解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型態 及幼兒的學校生活適應情形,這也促使我想到幼兒園大班去一探究竟。

幼兒園和小學教師對幼小銜接的看法的確有差別,而「銜接問題」其實大多

1998;陳麗如,2000)、低年級教師的教學信念(王怡甯,2000;吳松樺,2002)、

幼小師資合流培育制度(蕭美華,2000)、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徐慕蓮,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與背景,本研究欲瞭解學校對幼小銜接的作法與兒童的 適應情形,故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幼兒園的園長與教師對幼小銜接之觀點與作法。

二、探討國小的校長與教師對幼小銜接之觀點與作法。

三、瞭解幼小銜接過程中兒童的適應狀況。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所擬定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幼兒園園長對幼小銜接之觀點與作法為何?

二、幼兒園大班教師對幼小銜接之觀點與作法為何?

三、國小校長對幼小銜接之觀點與作法為何?

四、國小一年級教師對幼小銜接之觀點與作法為何?

五、幼兒於幼兒園大班時的學習狀況如何?

六、幼兒進入國小一年級後的適應狀況如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乃指幼兒從學前教育階段進入小學教育階段,於兩場所間的連 續過程及協助幼兒順利渡過此階段之銜接活動(陳惠珍,2009)。本研究之「幼 小銜接」,係指幼兒從幼兒園大班畢業,進入國小階段之學習場所轉換的過程中,

幼小教師在生活作息、自理能力培養、課業學習、常規教導和人際關係等方面,

進行符合兒童身心發展和行為適應的所有銜接活動及探討幼小銜接過程中兒童 的適應情形。

二、學校

本研究所稱之學校包含幼兒園與國小,係指屏東縣屏東市一所已立案之私立 幼兒園與一所公立國小。所謂幼兒園乃指民國 101 年 1 月 1 日幼托整合政策正式 實施,將托兒所與幼稚園整合為幼兒園,歸教育部管轄。

三、兒童

本研究所稱之兒童包含幼兒園與國小的學童,係指屏東縣屏東市一所已立案 之私立幼兒園的兩班大班學童與一所公立國小的兩班一年級學童。

四、兒童適應

適應係個體與環境間的一種互動關係,此種交互關係不僅是個體對於與其所 處的物理環境而言,同時還包含對自己、對他人、對團體的關係,以及心理的、

情緒的行為,皆能處在一種良好的理想狀態,進而增進個人能力、滿足感與自我 實現,達成個人與環境和諧的關係(楊錦登,1999)。本研究所謂的兒童適應係 指幼兒園大班學童和國小一年級學童在學校生活中與人、事、物互動的情形,包 涵生活作息、生活自理能力、課業學習、常規教導及人際關係等方面的適應。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以屏東縣屏東市快樂幼兒園(化名) 的大班學童(孔雀班 和長頸鹿班)及屏東縣屏東市健康國小(化名)的一年級學童(一年甲班和一年乙 班)為研究對象,主要內容探討學童從快樂幼兒園銜接至健康國小的過程中,學 校對幼小銜接的作法及兒童的學校適應情形。本研究所稱之幼兒園大班學童係指 一百零一學年度就讀屏東縣屏東市快樂幼兒園的兩班大班學童,國小一年級學童 係指一百零二學年度就讀屏東縣屏東市健康國小的兩班一年級學童。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瞭解學校對幼小銜接的作法與兒童的學校適應,故探討以下之文 獻作為研究分析的基礎。本章共分五個部份,第一節為幼小銜接的意義與重要 性;第二節探討幼小銜接的內涵;第三節為幼小銜接的相關理論;第四節說明幼 小銜接的作法;第五節探討幼小銜接過程中兒童的學校適應,分別闡述如下:

第一節 幼小銜接的意義與重要性

幼小銜接為現今社會的重要議題,也是時代潮流的趨勢。所謂幼小銜接乃是 指幼兒園與國小兩個學習階段間的銜接,其中包括生活作息、自理能力、師生關 係、學習環境、上課方式、課程學習、評量方法、常規教導、同儕互動及行政配 合等。幼小階段能否順利銜接對幼兒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幼兒園與 國小皆負有重責大任。就幼兒園而言,應培養幼兒的基本能力,協助幼兒適應國 小生活與學習;而就國小來說,也應了解入學幼兒的起點行為與學習特性,適時 給予關懷協助。唯有幼小兩階段相互合作,同心協力為幼兒提供必要的協助,方 能做好銜接的工作。因此,本節將就幼小銜接的意義與重要性加以說明。

一、 幼小銜接的意義

「幼小銜接」係指學童從幼兒園至國小階段的銜接過程。國小一年級學童從 幼稚園進入小學,即面臨兩種不同型態的學習環境,在接受新的學習挑戰與來自 家長及教師等不同的期待與壓力下,使其行為、態度、興趣與價值觀產生極大的 改變,對兒童而言,這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學習經驗,亦是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 的轉捩點(徐慕蓮,1987)。從幼兒園到國小一年級,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全新的 學習階段,除了要面對新的老師和同學,也被期許完成更高的目標與要求,這所 有的變動都會讓初入國小的小一新鮮人產生許多惶恐與不安,進而影響其學習、

情緒及人際各方面的發展。因此,近年來各國對於幼兒的入學準備,亦即入學前 一年的預備教育至小學一年級初始階段,如何克服幼兒在階段改變下,有關學習 與生活適應問題,往往成為教育與福利政策介入的焦點(盧美貴,1993)。

關於「銜接」(transition)的定義,國內外均有學者對此提出解釋。其中國外 學者 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生態銜接」(ecological transition),認為除了在「場 所(setting)轉換」時銜接會發生外,「角色(role)轉換」也是一種銜接的歷程﹙引 自陳怡君,2004﹚;Kagan(1991)提到經驗連續性觀點,將「銜接」視為一種用以

克服不連續性的的策略,以兒童連續發展觀點統合幼稚園和小學教師的教學理 念,並發展適合學童的教學設計,但此「連續」(continuity)觀點並非「相同」

(sameness),也就是說幼稚園和小學二階段教育並非提供相同的經驗給學童,而 是採取一貫的觀點延續學童的學前經驗銜接至小學;而 Neuman(2002)則根據 Kagan 的連續性概念,認為兒童會經驗到許多「垂直的銜接」(vertical transitions),

(sameness),也就是說幼稚園和小學二階段教育並非提供相同的經驗給學童,而 是採取一貫的觀點延續學童的學前經驗銜接至小學;而 Neuman(2002)則根據 Kagan 的連續性概念,認為兒童會經驗到許多「垂直的銜接」(vertical trans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