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的結果,本節針對學校、幼小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之 建議作為參考。

一、對學校的建議

(一)學校主管應積極關切幼小銜接的相關事宜

學校行政的支持與配合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幼小銜接經 驗,因此學校主管應積極關切幼小銜接的相關事宜,除了自身對幼小銜接應有深 度的瞭解外,更應積極協助教師進行幼小銜接的相關活動,如加強學童、家庭與 學校間的聯繫及重視同儕間的聯繫與課程間的聯繫。另外,學校行政者與老師之 間的協調與溝通管道應暢通,如何減少教師與學校行政系統認知上的落差,避免 一些要求與制度讓老師在理念與執行上遭遇矛盾和困難是很重要的。學校行政體 系所設定的各式評量、競賽與活動,雖未直接影響小一生的銜接適應,卻有不容 忽視的間接影響力,這是行政主管應多關切的地方。因此,學校主管應積極關切 幼小銜接的相關事宜,讓學校行政能有效的支援教學,而非教學配合行政的要 求,給予老師更多的支持與協助,使幼小階段的銜接得以順利進行。

(二)學校應多鼓勵教師參與幼小銜接之研習與教學觀摩

由於幼小銜接涉及兩個學制,彼此間存在著斷層與落差的事實,而幼小教師 鮮少交流與合作,不知雙方所做的努力為何?因此學校應促進兩學制間的對話,

多鼓勵教師參與幼小銜接之研習與教學觀摩,增加互動的機會,讓幼小教師能瞭 解彼此間的課程與教學及學童的適應問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能力,方能協 助幼兒順利跨越此銜接階段所帶來的差異,以適應小一的生活。

二、對幼小教師的建議

(一)教學應正常化

學前幼兒的讀寫算能力是家長面對孩子即將上小學時很深的關切與擔憂,雖 然教育部要求幼兒園不得教寫字,卻仍擋不住父母期待壓力下所帶動的社會風 氣。然而學前教育與國小教育的任務不同,幼教師教學應正常化並顧及幼兒的發 展需求,太早讓幼兒去做他們身心還不能負荷的學習,像寫字或機械式的數學演

練等,往往欲速而不達,反而讓孩子一起步就視學習為畏途。讀、寫、算等認知 層次的訓練,應重在興趣的誘發,觀念的開導,不必搶在國小老師之前,而小一 教師亦勿將焦點放在課業學習而忽略了學童的人際、情緒及人格等重要發展需 求。因此,教學應回歸正常化,教師應掌握學童的身心狀況,培養孩子生活的基 本能力,啟發學習的興趣,重視人格發展,讓孩子能快樂的成長學習。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對孩子而言仍然是一大步,然而在新的學習階段 裡,大人總是期待孩子們要快快進入狀況,而忽略了他們需要調適的時間比成人 預期的還要長,更需要大人們耐心的等待、包容與協助。因此,教師應站在孩子 的角度去看事情,以同理心去關懷體諒孩子,給予孩子一些彈性與空間,避免過 度嚴格的要求,並適度包容較無章法的上課秩序,給孩子一個緩衝的適應期。

(三)瞭解孩子的學習與適應狀況

教師應關心孩子各方面的表現並重視個別差異,瞭解孩子的學習與適應狀 況,給予適時的指導與協助,方能讓孩子順利適應學校生活。在幼小銜接的過程 中,有了老師的陪伴與協助,將能減少孩子在學習與適應上的挫敗感。教師應深 入瞭解孩子的學習與適應狀況,適時協助孩子解決問題並給予鼓勵與肯定,避免 孩子的不安與恐懼,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下踏上成長的另一階梯。

三、對家長的建議

(一)調整心態

在現今的社會中,升學主義與文憑的現實壓力,對多數的家長而言仍是難以 超越的,所以家長的擔憂與期望便加諸在孩子身上。然而在家長希望孩子能贏在 起跑點的同時,是否考慮提早學習已造成孩子學習上的壓力與挫敗感。因此,家 長應調整心態,「跑得早,不如跑得好」,不要太過擔憂孩子讀寫算的能力而忽略 了生活能力的培養。如果孩子能養成主動學習、喜歡學習的態度,那麼時間到了,

讀寫算等基本技能都不會是問題。如果家長能調整心態,不要過於重視學業成 就,一切能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勿給孩子過多的期望與壓力,那將是孩子之福。

(二)協助孩子適應國小生活

孩子上了小學,家長應養成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輔導孩子規律生活,幫助

孩子適應國小的作息。再者,家長每天應指導孩子功課,主動與老師聯絡,瞭解 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另外,家長要多閱讀學校的親職資訊並參加親師座談會,

親師間彼此合作、相互配合,共同陪伴孩子成長,協助孩子適應國小生活。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上的建議

研究者由於時間、人力、地緣之限制,僅以研究者任教學校附近的一所私立 幼兒園為研究對象,未來研究可將公立幼兒園列入研究對象。由於公私立幼兒園 在各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幼教師的觀點與作法可能不同,而在幼小銜接 的過程中,兒童的學習與適應狀況也會呈現不一樣的面貌。

(二)研究方法上的建議

研究者以任教學校中的兩班一年級班級為研究對象,以觀察和訪談作為本研 究之研究方法。由於研究者入班觀察的時間有限,因此所得之資料僅能作為初步 之分析與討論,未能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若未來研究者能針對教學現場的問題進 行行動研究,如設計一些銜接的課程,透過實際的行動去找尋可能的策略,將對 幼小銜接過程中兒童的適應狀況能有更多豐富的資料與洞見,對於研究結果的解 釋亦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