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童、家長和老師的看法

第四章 實施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幼童、家長和老師的看法

第五節 幼童、家長和老師的看法

陳向明(2002)指出,「訪談」是研究者「尋訪」被研究者,並且與其進行

「交談」的一種活動,由於質的研究涉及到人的理念、意義建構和語言表達,因 此著重於受訪者個人的感受、生活與經驗的陳述,藉著與受訪者彼此的對話,研 究者得以獲得、了解及解釋受訪者個人對社會事實的認知,所以「訪談」便成為 質性研究中一個十分有用的蒐集資料方法。研究者將整個積木建構課程實施完成

後,藉由訪談對話內容分析來了解幼童、教師(指本園教師與實習老師)和家長 對於實施此課程的看法或建議。研究者採用半結構的訪談做為資料收集方式,在 訪談進行之前,必須根據研究的問題與目的,設計訪談的大綱,當成訪談指引方 針,來進行訪問工作,以瞭解實施成效做為佐證資料。研究者即訪談者,針對訪 談問題回應的答案,歸納整理出訪談老師、家長、幼童對於課程的觀感。

一、幼童部份

經本研究訪談後由資料的結果顯示,家裡有和沒有積木玩具的人數各佔一半 即50%,但從家中有積木且父母會陪同玩積木經驗的幼童只佔 25%。幼童喜歡大 家一起玩積木的方式,勝於個人獨自玩積木,而最喜歡積木種類是樂高佔 87.5%

為首選。對於研究者設計的課程安排,幼童們全部都表示滿意態度,而且課程實 施後,對積木角落產生更喜歡的感覺,幼童喜歡去積木角的原因有下列:有很多 新積木、超好玩、可以一起玩積木遊戲、可以拼高鐵、披薩店等很棒的造型。當 幼童動手做遇到困難時,會採取下列的方式:看圖片、想看看再做、數顆粒豆豆、

找人幫忙、找老師、放棄做等。

二、家長部分

對於家長的訪談回饋得知,家長們都能認同積木是有創意思考價值的玩具,

會願意考慮買益智型積木與幼童親子互動。

P13:現在有一些出國比賽樂高積木,我看過日本電視冠軍-樂高的比賽很 厲害,它可以拼成圓球型還有機器人就很神奇啦,已經不是模仿而是 創意了。

T:因為樂高積木的配件很多可無限延伸,且樂高公司一直在繼續研發設 計、推陳出新。(訪談970522)

P16:很認同也覺得用樂高當教材很有意義(訪談 970522)

研究者於積木遊戲課程實施後,與家長進行對話,來了解家長的看法。家長 對於活動課程安排表示肯定,認為對幼童智力發展、創造力、反應力會有正面幫 助。

P3:在家裡玩積木時,會想自己去完成一些東西,不會像以前很依賴,獨 立自主改變有差耶:比較會去嘗試解決問題。(訪談970519)

P13:很好,孩子很喜歡。(訪談 970522)

P10:增進幼兒智力發展,反應也較好。(訪談 970516)

P7:這樣訓練不錯,啟發小朋友組合上的邏輯。(訪談 970519)

P2:對小朋友的大腦有啟發創意的作用,非常好。(訪談 970519)

對於幼稚園內目前積木設施普遍感到滿意或尚可,對於積木角設施應加強何 部分,只有 2 位家長提出可再增加積木種類。

P3:盡量讓它多樣化。(訪談 970519)

P9:可再增加各種積木。(訪談 970516)

幼童遇到困難時會用什麼方法引導,有下列:教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了解 問題所在,視小朋友能力再來面對解決;孩子先提出困難點在哪裡,再和他討論 有什麼方法可解決;讓孩子多加練習與觀察的機會,與孩子討論,讓孩子嘗試錯 誤;讓幼童自己拼湊,從旁指導但不做給他看,讓他自己摸索。

P9:讓孩子多觀察的機會,與孩子討論嚐試錯誤。(訪談 970516)

P7:看他問的問題如何,我們會回答的會跟他講。(訪談 970519)

P3:我會要他去試試看,看那東西要如何去把它湊起來,我會叫他自己想 一下,但我會在旁邊點他,哪一個東西的重點在哪邊,我不會做給他

看。基本上我會讓他自己摸索。(訪談970519)

P2:會要他先看困難點在哪裡?再和他討論有什麼方法可解決,試著做做 看不行再教他。(訪談970519)

P4:瞭解問題所在,視小朋友能力再來面對解決。(訪談 970509)

P11:多鼓勵,陪著她一起嘗試面對解決。(訪談 970520)

P13:先問她要怎麼做,如果想不出來再跟他講一下,可能自己就會知道了。

(訪談970522)

三、老師部分

從老師的回饋意見中得到,多數老師仍認為積木角的經營,不太需要過於指 導,以免影響幼童的創造力。

林T:在自由探索時讓小朋友自己玩、組裝,無特別引導。當幼童創作出作 品時給予鼓勵,這就是自發性的表現。(訪談970505)

涂 T:老師不太需要過於指導,多讓幼兒自己去探索,以免影響幼兒的創造 力。(訪談970506)

對於具有啟發創意能力的積木種類,老師認為宜挑選低結構性的積木,如原 木積木、雪花片或樂高積木,對於選擇樂高積木為創意教材表示贊同。從觀察經 驗認為幼童具想像力豐富、生活經驗豐富、愛於表現等特質的幼童,較能展現出 積木建構能力的優異表現。

曾 T:腦筋靈活勇於嘗試、有耐性的幼兒。(訪談 970505)

詹T:若幼童特質較具想像力,觀察力強,生活經驗豐富者,較能展現出對

於積木建構的優異表現。(訪談970506)

積木課程活動的實施,經過有系統的學習,對於幼童激發興趣,建構能力與 創意思考能力能獲得助益,老師們皆表示認同與肯定,認為這是值得推廣的角落 教學活動。

林T:把引導的方法和技巧告訴在職老師,因為不知道如何引導或設計課程 來進行。而且也可將具體成果拿來說服家長與校長,獲得正面性支 持。(訪談970505)

王T:樂觀其成,可逐步推廣至本園其他班級,但創意思考能力很難呈現。

(訪談970505)

曾 T:實用性高,但老師可能會因此而很忙。(訪談 970505)

詹T:很好,因為可以看得出幼童在作品的創造力展現。(訪談 970506)

涂 T:相較於傳統角落自我探索,課程應能增進幼童創造思考,但讓幼兒展 示創造力,要注意只流於樣本的複製。(訪談970506)

由以上的訪談結果資料,歸納老師、家長和幼童的看法,雖表達出支持與肯 定的態度,但有關的疑慮與意見,卻是研究者要虛心檢討改進的地方,透過訪談 的進行,讓研究者能對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更具信心。

第六節 綜合討論

研究者從第二章文獻探討與第四章實施結果資料,根據第一章所述五個研究

待答問題,分別為:(一)實施積木建構遊戲課程後,幼童於積木角落互動情形、

建構能力有何改變?(二)老師、環境與同儕之間「鷹架」的互動模式?(三)

積木建構遊戲課程,對幼童思考歷程有何影響?(四)積木建構遊戲課程中的主 題活動,幼童如何展現主題情境?(五)、幼童、家長與教師對積木課程的看法?

茲提出以下的歸納討論:

一、經由樂高積木遊戲課程活動實施後,幼童於積木角落互動情形、

建構能力,優於傳統自發性參與積木角落活動模式。

課程設計方面:誠如第二章文獻探討課程規劃需注意事項(參見p.22),與 課程設計重點理念透過著名的樂高 4C 學習模式(參見p.23),強調幼童從嘗試新 經驗學習流程中,一步一步建構出作品,過程中幼童對積木的形狀結合與空間認 知,協調思考與行動、整合心智,系統化的課程確實能提昇幼童在建構發展的能 力。幼稚園老師對幼童日常生活中,應將遊戲與學習結合在一起,學習是一個長 遠目標,學前教育需滿足幼童的觀念應該被提升,遊戲已經被認為是孩子行為和 創作意義的表達。

學習態度方面:本園對幼稚園積木角落活動,多數老師會認為應該是幼童自 由發揮的空間,因此除了教具準備,維持遊戲秩序,幼童有困難時設法排除之外,

大都是採取讓幼童動手做,自由探索的策略,沒有實施課程規劃與引導設計,研 究者本身以往對積木角落經營也是如此。老師是否要介入幼童的積木角落活動,

一直是個有爭論的問題,對師傅生的導師而言,老師引導的教學措施才是真正影 響幼童學習的關鍵,研究者運用參考文獻中,Smilansky 建議有關成人介入遊戲的 行為(參見p.27),對於班級積木角落經營確實帶來正面的效益。經過這段期間的 研究後發現,整個積木角落能有延續性課程活動單元架構,搭配推行策略與正確 的鷹架運作,再進行動手做教學時,幼童負向行為出現的頻率大為降低,是研究 者與受訪者一致同意的觀點。包含漫不經心、聊天、爭吵等負面學習現象,在樂 高(LEGO)動手做的教學課程中已有明顯改進成效,應可歸因於教學課程設計之

成功。當幼童在這樣的環境下,其建構能力與思考能力會有不同程度上的進步,

在如此的基礎下繼續延伸自由探索,才是老師所期望達到的效果。老師能秉持這 樣教學之熱忱,以身教、言教來引導幼童,多動手做、多思考、建立信心,也是 為幼童建構能力的提升盡一份心力了。

同儕互動方面:綜合自江麗莉(1997)、黃瑞琴(1999)、歐滄和(2002)文獻中 指出,遊戲具備有下列成效:

(一)遊戲具有雙重的功能,它不但是兒童認識外界的方式,也是兒童認知 發展的指標。

(二)遊戲是人類生活的翻版,所以,它提供了歡樂、自由、滿足、內外的 憩息和世界的祥和;兒童遊戲是自我的極致媒介,可抒發兒童的內在 力量,喚起兒童的內在本質。

(三)遊戲的玩法也沒有所謂的對或錯,讓他在建構之間表露出他的情感,

積木是可以表現創造力和舒發情緒的玩具。

這些學者指出遊戲帶給學前幼童的不僅是「玩」這回事,而是在幼童的生活 中,佔有很重要的角色,甚至還有治療的效果。課程實施前研究者對積木角觀察 幼童行為現象(參見pp.62-63),對於課程實施後幼童的行為表現省思檢討,可以 發現幼童有下列改變:參與活動更為積極主動、對積木教具由霸佔轉為合作分享、

獨自摸索能漸進趨入觀察與討論、志同道合的幼童會聚集往深入探索、收拾積木

獨自摸索能漸進趨入觀察與討論、志同道合的幼童會聚集往深入探索、收拾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