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童軍木章持有人的阿 k 拉章(AkelaBadge)

第五章   結論

照片 2 幼童軍木章持有人的阿 k 拉章(AkelaBadge)

當英國以外的國家依循極偉園的型態建立木章訓練制度時,該國被任命為 課程主導者的人,被任命為極偉園副營主任(Gilwell Deputy Camp Chief, GD CC),作為該國極偉園的代表。依循貝登堡所建立的傳統,這位副營主任被授 予五顆木珠的榮耀,大部分五顆木珠的木章,在 1920 年代到 1930 年代頒發,

但究竟有哪些人接受此榮耀已不得而知15

貝登堡自己配戴六顆木珠的木章(照片416)。 這項榮耀也非其獨享,首任極偉園主任Sir Percy Everett 也同享榮耀。Pervcy 是貝登堡的好朋友,

自 1907 年在白浪島舉辦的首次童子軍露營活動 他就參與了,後來擔任童子軍訓練委員會主席及 童子軍副主席。貝登堡希望藉者六顆木章的頒發 來感謝他重大的貢獻。

1949 年 Sir Percy 將這六顆木珠的項鍊送還 給極偉園,作為極偉園營主任的信物。約翰·儲曼 (John Thuman)擔任營主任(Camp Chief)期間,佩帶著這六顆木株的木章項鍊,

直到1969 年他退休傳給了 Bryan Dodgson(the Director of LeaderTraining),隨 著他1983 年的退休,訓練營負責人的名銜與職責亦有所改變,這六顆木章傳給 了執行長(the Executive Commissioner) Derek Twine。今天,隨著職銜的改變,這

15由此推論吳兆棠當初獲頒木章時,應該不會頒發五顆木珠的木章。

16這六顆三對木珠,是自上而下逐漸增大,是特別挑選而成的。(UK Scout Archives)

照片 4 極偉園負責人所配戴 的六顆木株的木章

串木章現在是由極偉園課程及發展主任(Director of Programme and Development)

Stephen Peck 所配戴。

貳、木珠之外

木章除了木珠以外的另一個重要的部份,是那條皮繩。1899/1900 年間在梅 富根被圍困物資缺乏時有人送了一條皮繩給貝登堡。一位長者遇見他並且詢問 貝登堡為何面容出現少有的憂愁。這位長者將他平日帶在脖子上的皮繩取下交 到貝登堡的手上說:「戴上它!這是我母親給我的幸運物。現在它將帶給你好 運」從此這條梅富根長者贈送的皮繩以及第奈蘇魯的木珠成為它非洲軍旅生涯 的一部分,貝登堡就是用他們創作現在大家所知的木章。

威 廉 · 麥 克 勞 倫 (William de Bois Maclaren)是一位蘇格蘭的商人並且兼任 Rossneath, Dunbartonshire 地區理事長。在 1919 年他捐款 7,000 英鎊買下坐落於倫敦 市郊亞檳森林(Epping Forest)邊緣佔地 55 公頃的極偉園營地,作為童軍服務員訓 練的基地以及童子軍露營營地。另外他還

準備了3,000 英鎊作為過去荒廢十四年白屋(White House)的修繕費用,並且 拋棄了所有權。當1919 年 7 月 26 日極偉園營地正式開放時,麥克勞倫剪斷掛 在白屋大門上用童軍常用綠黃色象徵開放的緞帶時。貝登堡將象徵對童軍運動 有重大貢獻的銀狼獎章(Silver Wolf)頒給麥克勞倫感他對這個運動的貢獻。

除了知道他曾經寫了包括

Climbs and Changes、Chuckles from acheery Corner、

The Rubber Tree Book and Word Pictures of War (一本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的

書)等書之外,我們對麥克勞倫並沒有太多認識。他於 1921 年辭世。為了尊崇 他對極偉園的貢獻,工作人員運用麥可勞倫家族的格子呢(tartan)做了領巾。

為減少支出,一條外表以柔灰色內裡為溫暖紅色再加上一塊麥克勞倫家族格子 布的替代領巾17,做為通過極偉園實務訓練的童軍服務員配戴之用。1924 年起 將這領巾設定為木章持有人專有。現今的木章領巾是用比較棕色的淺灰(詳參 照片5 )所作成,但發生的原因以及時間點,卻無可考。

17柔灰色(dove gray)代表謙虛。暖紅色(warm red)代表熱情(warm of fellings)。

照片5 現今使用的木章領巾。

領巾圈(Woggle)是在 1920 年代早期由極偉園服務員之一的比利·迅克利

(Bill Shankley)所創作。他製造出一種像雙圈土耳其包頭結(Turk’s headslide)

的領巾圈作為制式的領巾圈。在1943 年約翰·儲曼營主任,希望建立一個徽章系 統來表示一位童軍服務員所接受的不同階段訓練,而且在木章的象徵物之中有 一部分在接受完基本訓練(Basic Training)時 就可以先發送。所以,在1943 至 1989 年期間,

當童軍服務員接受基本訓練後可以被授予極 偉領巾圈(Gilwell woggle)而完成木章第二 階段訓練(Asvanced Training)所有作業後,

可以得到木章領巾與木珠。極偉領巾圈至今日 仍然可以被成年服務員購買,用在自己團的領 巾或者是搭配木章領巾。

參、木章課程

極偉園課程的發展與貝登堡在 1914 到 1918 年世界大戰期間由喀茲特總部

(Head quarters Gazette)出版的幾本著作有關係。這些書在 1919 年匯集成 Aids

to Scoutmastership 這本書。整個訓練架構是由貝登堡的幾個筆記建立起來的。

木章授證課程

對所有合格的童子軍理事會開放 I、理論課程(Theoretical)

童軍訓練的目的與方法是依循Aids to Scoutmastership、童子軍手冊以及符 合 目 標 的 規 律 , 並 運 用 到 每 一 個 年 齡 層 。 訓 練 有 四 個 面 向 : 大 自 然 知 識

(Naturelore and Soul)、健康與性的知識(health and sex knowledge)、國家需 求(National need)以及訓練的可行性(possibilities of the training)。

這四個面向,無論是在喀茲特總部所辦課程或者是極偉園配合參加者需求 的週末班,都是一致的。

II、實務課程(Practical)

有四個目標群組

1、團儀典與露營技巧。(Troop cere moniesand camp craft)

2、野外活動與斥堠。(Field work and pioneering)

3、木工與童軍遊戲。(Woodcraft and Scoutgames)

照 片 6 木 章 訓 練 紀 念 領 巾 圈

(Woggle)

4、記號與追蹤。(Signcraft and path finding)

這些課程將在極偉園以四個週末或者是一連八天在營地的課程,主要看參 加者的選擇。

III、執行成果(Administration)

整個在自己的團或者是地區執行將在十八個月後展現成果。

獎章

完成第一部及第二部作業,將授以一顆木珠作為鈕扣孔。

完成所有三階段作業的人,授以一顆木珠掛在帽帶上,並且發送證書。

針對那些可以經過認證可作為分營主任(Camp Chief)的人,發給二顆木 珠掛在帽帶上,並且發送證書。授權地區學校或者營主任可以規劃類似的課程 並具以執行,但是二顆木株的頒發必須由極偉園核定。

肆、課程簡史

極偉園在擔任世界童軍服務員訓練中心的角色期間。1920 年起是以定期例 行班隊的方式,開課課程供有意參與者報名18參加。1921 年起極偉園開設幼童 軍 服 務 員 課 程 。1926 年 開 設 羅 浮 童 軍 服 務 員 訓 練 班 課 程 。 1928 年 開 設 COMMISONER 課程,1929 開設海童軍課程(王富民)。在 1958 年開設課程 計19有幼童軍服務員(六天)、童子軍服務員(九天)、行義童軍服務員、羅浮 童軍服務員(八天)及訓練組員訓練班(五天)等五類。其中行義童軍服務員 木章訓練係於1958 年 5 月 31 日開班20

依 據 健 士 生 活 第 十 三 期 的 報 導 ,1958 年三月到九月期間辦理幼童軍 155~160 期,童子軍 263~270 期,八月份辦理第 19 期羅浮童軍木章訓練,九月 份辦理第2 期訓練組員訓練班。

第 二 節 播種期:中國的童子軍(1944 年前)

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興起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自強新政”以求

18參考健士生活報導輔以謝又華口述。

19依據健士生活第十三期第6 頁報導轉載,相關名詞轉為現行使用名詞記載。其中訓練組員訓 練班參加資格為「訓練隊人員及木章獲得人之被正式提名為教練員者」。

研究期間曾經訪問劉元孝先生我國1947 年參加極偉園訓練吳兆棠、劉元孝及陳忠信等三人所 參加的營隊,並未獲得證實。但遵此報導推論,此三人在時間、資格等因素下,應無法參加訓 練組員訓練班。

20 1946 年 10 月英國成立行義童軍。(王富民)

強、富為主要目的的洋務運動。滿清政府或邀請或開放,讓許多外國人來華辦 理外國語學校(同文館)和新式學校,開啓中國現代化教育的大門。(袁少運,

2006,頁 34)

壹、創始 •從仿效開始

中國童子軍始於武漢,長於江蘇,育於廣東,成於南京。

1、濫觴

漢中地區於自1861 年漢口開埠以後外國各方勢力逐步進入。文華書院,這 所位居武昌曇華林,於 1871 年(清同治十年)10 月 2 日由美國基督教聖公會 所創立的學校,不僅在中國成為內地新式辦學的標竿,亦是中國重要青少年活 動的發源地。

早在1901 年文華書院在發展西方體育課程外,亦仿效美國中學的做法成立 了學生軍,除每星期固定的軍事訓練外,所有學生皆編制成自治團體的一員,

落實於生活管理及精神教育。嚴家麟(1890 年,清光緒十六年,生於漢口)一 位年輕教師,更把他在1910 年留學美國考察到美國 Boy Scout 教育事業,將這 個源自於英國的青少年運動許多書刊加以研究,把相關的誓詞與課程,翻譯成 中文,一開始將這些理念試用於文華中學幼童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王晉 麗,2005,頁 29)。武昌起義後,嚴家麟病癒返校,將初級訓練成績優異的小 朋友升任為隊長,負責小隊訓練。在自治的精神下,隊員們自行募款、制定服 裝、領巾(天藍色),並且於1912 年 2 月 25 日為第一批初級標準的小朋友在 公書林(圖書館)舉辦宣誓典禮,中國青少年運動開啓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Boy Scout 的譯名,嚴家麟花費了許多時間思考,都認為難以表達原有的含 義,他擬好了三個中文名稱,一為“童子斥堠隊”,次為“少年團”,最後為

“童子軍”。嚴家麟將這三個中文名,與好朋友同時也是擔任副團長的陳本安、

胡慶生、嚴文祥和陳宗賢等人討論,認為“童子軍”一詞字數不多,容易記憶,

音調嘹亮。所以決定採用“童子軍”作為這個新運動的中文名稱(朱其榮1962:

4)。這與民國二年,上海公共租界工務局發起召集的童子軍教育會議決議,統 一名稱為「中華童子軍」21,僅差冠以中華二字。表示此一名稱為當時創辦人士

21當時各通商大埠類似的組織,所使用的譯名有童子軍警探隊、童子偵察隊、童子義勇隊、少 年義勇隊、童偵軍、童子偵探隊等。(朱其榮,1962:4)

多數所認同。

2、江蘇省童子軍運動

上海是中國最早對外通商口岸之一,亦是最早接觸西方教育思維的都市。

在武漢成立童子軍之後不久,1918 年上海的華童公學(Public school of Chinese)

也以西方的童子軍方法成立華南地區第一支童子軍。不久,中國青年會、聖約 翰學校相繼成立童子軍。因在教會學校辦理,主要採用英美的制度,因此並沒

也以西方的童子軍方法成立華南地區第一支童子軍。不久,中國青年會、聖約 翰學校相繼成立童子軍。因在教會學校辦理,主要採用英美的制度,因此並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