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幽默的相關理論

一、幽默的定義

Humor 這個英文單詞在中文翻做「幽默」,其字源來自拉丁文,意思是「體 液」或「濕氣」。歐洲中古時期、甚至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生理學的學說認 為人體內含有由四種體液,分別是「黃膽汁」、「黑膽汁」、「血液」和「黏液」。 四種體液都需要達成平衡,性格才會穩定,亦即「體液狀況良好」成為穩定性格 不可或缺的要素。若是這四種體液之中有其中一種比例失衡,就會導致一個人的 性情產生變化。演變至今,「humor」除了有表示「心情」或「情緒」的意思,

14

大部分的時候都翻作「幽默感」,用來特指對於唐突、意料之外、前後不一致的 事物的感覺 (McGhee, 1979)。

「幽默」一詞,最早是 1924 年由林語堂翻譯 (何宜錚、黃鴻程、陳學志、

王雅萍、賴惠德, 2010),這和原本中文固有的「幽默」意思已大不相同,例如在

《楚辭‧屈原》:「眴兮杳杳,孔靜幽默。」之中所提到的「幽默」,指的是「深 靜」的意思。但現代一般人所說的幽默,指的大多是充滿詼諧、趣味、逗人發笑 的話語或內容。

當我們在問「何謂幽默?」的時候,一般人通常想到的可能都是「好笑的東 西」,或是帶有幽默的文字、演講或情境。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 (1991) 認為幽默是指理解和表達可笑事物或使他人 發笑的一種才能,也是一種生活藝術。對於「幽默感」則進一步解釋為一種善於 發現現實生活中的乖謬現象的敏感力,是一種巧妙地揭露人際關係中的矛盾和不 通情理之處的智力,而這種發現和揭露不是粗暴的、咄咄逼人的,而是機智的、

富於人情味的,其效果必須是令人發笑、值得回味,而不是引起反感、產生恐懼 的。幽默感也是一種審美感,它把意味雋永的理性內容和富有天真情趣的感性形 式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生活中一門獨特的藝術,一種不可缺少的欣賞的對象。

Kuiper、Olinger (1998) 認為幽默感是指個體間在各種行為、經驗、情感、

態度及引發樂趣、笑聲等能力上的個別差異,這些能力會因人而異,包括欣賞和 製造幽默的能力、以笑聲回應,甚至使用幽默來有效應付生活中的壓力。他們發 現,有許多心理學相關的研究指出,幽默可能和笑話 (joke)、諷刺畫 (cartoon)、

NG 片段 (blooper) 及電視廣告 (television advertisement) 有關聯。同時,幽默也

15

被認為是一種可以做為在社交上的輔助工具、互動上有困難的潤滑劑,也有利於 保持和其他人的正面關係。

根據教育部字典 (2007 年版) 的定義,幽默是「一種含蓄而充滿機智的辭令,

可使聽者發出會心的一笑」。而牛津字典 (2013 年版) 的定義,是透過語言或文 字所表現出的娛樂效果。不過,幽默這個概念,對不同人來說也有不同的看法,

陳淑蓉、陳學志 (2005) 列舉如下:

在心理學方面,許多心理學家對於人不同幽默的特質這個議題有著很大的關 注。Rod A. Martin (2003) 等人認為,幽默感既可以指一個人的個性,也可以指 個人差異的變項,是一種多重的概念。幽默感可以是一種 (1) 認知能力 (例如創 造、理解、記憶笑話的能力);(2) 美感反應 (例如理解幽默、欣賞某特定幽默);

(3) 習慣模式 (例如常笑、講笑話娛樂他人);(4) 情緒相關的特徵(例如常保心情 愉悅);(5) 態度 (例如對幽默的正面態度);(6) 應對策略或防衛機制(例如面對 困難局面時仍保持幽默)。

幽默是一體兩面的概念,有一派幽默理論的學者著重在「刺激」,探討的層面 是「什麼樣的刺激算是幽默的刺激」。如 Latta (1999) 主張,會產生笑的反應,

必定是受到幽默的刺激才會引起的,會發出笑聲只是接受到幽默刺激所導致的反 應。另外則有一派幽默理論的學者著重在「反應」,探討的層面是「幽默感受的 特徵為何」。也有幽默理論的學者結合兩者,既探討幽默的刺激,也探討幽默的 反應,以及兩者之間的關聯 (Vandaele, 2002b)。會造成幽默的效果,通常是因為 有了讓人想笑的刺激,而這種刺激,有可能是語言、文字,也有可能是某個滑稽 的動作,本研究將探討語言和非語言的型式的幽默。

16

二、幽默的不同分類

Rod A. Martin (2003) 等人依據對自己及他人的影響,將幽默分為四個類型,

分別為親合型幽默 (Affiliative humor)、自我提升型幽默 (Self-enhancing humor)、

攻擊型幽默 (Aggressive humor),以及自我貶抑型幽默 (Self-defeating humor)。

擁有親合型幽默的人會說一些笑話或是有趣的事情使他人感到歡樂,並且增 進彼此的關係。這些笑話或是有趣的事情的本質是良善的,也可能和某圈內人士 有緊密的關聯,相關人士聽到之後能馬上理解並感到有趣。這類型的人常受到周 邊的人的歡迎,對其他人不會產生威脅。這些人會講一些關於自身好笑的事情,

不會過於嚴肅地看待自己,用這樣的方式使他人感到自在,同時提升人際的向心 力 (interpersonal cohesiveness)。以 Martin (2003) 所設計的幽默風格量表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 HSQ) 為例,關於親和型幽默的項目如:

我會常跟要好的朋友歡笑和開玩笑。(I laugh and joke a lot with my closest friend.)

我喜歡使人歡笑。(I enjoy making people laugh.)

擁有自我提升型幽默的人對於生命抱持著幽默的看法,對於壓力或逆境有著 一套應對的機制,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狀態並且擺脫負面的情緒,這種幽默著重 在個人的層面。以 Martin (2003) 所設計的幽默風格量表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 HSQ) 為例,關於自我提升型幽默的項目如:

如果我感到沮喪,我通常會用幽默來鼓勵自己。(If I am feeling depressed, I can usually cheer myself up with humor.)

17

如果我覺得很煩或不開心,我通常會試著去思考這種情況有趣之處來使我感 到好一點。(If I am feeling upset or unhappy I usually try to think of something funny about the situation to make myself feel better.)

擁有攻擊型幽默的人會使用嘲諷、戲謔、挖苦等等方式來展現幽默。這類型 的人不會顧及對他人所造成的潛在影響,有時甚至會造成傷害。這種形式的幽默 和優越理論相呼應,這類型的人會透過貶損他人來凸顯自己比較優越。以 Martin (2003) 所設計的幽默風格量表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 HSQ) 為例,關於攻 擊型幽默的項目如:

如果有人犯了錯,我會開他們玩笑。(If someone makes a mistake, I will often tease them about it.)

有時候我覺得有什麼事情很好笑,即使在當下的情況不太適合說,我還是會 忍不住要講出來。(Sometimes I think of something that is so funny that I can’t stop myself from saying it, even if it is not appropriate for the situation.)

擁有自我貶抑型幽默的人會透過貶低自己的言語或行為、開自己的玩笑,或 是把自己當作笑柄來取悅其他人,或是尋求他人的認同,使自己變得易於親近。

以 Martin (2003) 所設計的幽默風格量表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 HSQ) 為 例,關於自我貶低型幽默的項目如:

我在開玩笑或者想搞笑的時候,我經常盡情的貶損自己。(I often go overboard in putting myself down when I am making fun or trying to be funny.)

跟朋友或家人在一起時,我經常是那個被大家開玩笑的對象。(When I am with friends or family, I often seem to be the one that other people make fun of or joke about.)

18

Schmitz (2002) 則根據 Long 以及 Graesser 對幽默的眾多劃分中,將幽默整 理出三種類型:文化幽默 (cultural joke)、普遍性幽默 (universal joke)以及語言幽 默 (linguistic joke)。Schmitz (2002) 指出,Long 以及 Graesser (1988) 對於幽默劃 分了以下十種類別:(1) 無厘頭 (nonsense)、(2) 社會諷刺 (social satire)、(3) 哲 理 (philosophical)、(4) 性 (sexual)、(5) 帶有敵意 (hostile)、(6) 貶低男性 (demeaning to men)、(7) 貶低女性 (demeaning to women)、(8) 種族 (ethnic)、(9) 令人作嘔 (sick)、(10) 下流 (scatological)。普遍性幽默為一般常見的場合,也是 基於現實生活中的笑話,例如以下四個例子:

(1) Last week I went fishing and all I got was a sunburn, poison ivy and mosquito bites.

(2) Gee, Dad, that’s a swell fish you caught. Can I use it as bait?

(3) Are you fishing? No, just drowning worms.

(4) Do fish grow fast? Sure. Every time my Dad mentions the one that got away, it grows another foot. (Schmitz, 2002)

在第一個例子當中,好笑的地方在於說話的人原本是要去釣魚,可是不但魚 沒有釣成,反而還被曬傷、碰到毒藤,還被蚊子叮咬。在第二個例子裡,兒子在 取笑父親的魚釣得太小,可以拿來當作餌。第三個例子的笑點,在於回答的內容 是在諷刺釣魚的人只是在把當作誘餌的蟲子浸在水裡,而不是在釣魚。最後的例 子,則是做兒子的說父親每次都在誇大沒釣到的魚越來越大 (Schmitz, 2002)。

以上的例子即取材於真實世界的故事,或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例如說謊、

誇大、吹捧,或是明知故問等等。對於學習英文翻譯的學習者來說,這些例子的

19

笑點並不難理解 (Schmitz, 2002)。

文化性幽默則是以文化為基礎的笑話。至於何謂文化,Turner (1992) 認為,

文化是「一種屬於一個民族、一個時期或一個群體的特定生活方式」,根據這個 定義,如果一個人不屬於該民族、該時期或該團體,那麼他便很難理解不屬於他 的民族當中的文化。以文化作為幽默類型的兩則笑話如下:

(1) Do you know what I got for Father’s Day?

No, what?

The bill for Mother’s Day.

(2) Father’s day always worries me. I’m afraid I’ll get something I can’t afford.

(Fechtner 1983: 104)

要了解這兩則笑話,就要先知道在英語系國家有慶祝父親節及母親節的習俗,

而在美國,父親節在母親節之後,所以這兩則笑話都反映了付錢的人都是男人的 刻板印象,同時也反映了英語系國家中強調送禮物的文化。

語言性幽默則是以文字為主的笑話,例如牽涉到語音、構詞、句法等等皆屬 於語言性幽默,而雙關語更是英語和其文化的特色,例如以下兩則笑話:

(1) What is more amazing than a talking dog?

A spelling bee.

(2) How does a dog stop a VCR?

He presses the paws button.

(Roie O’Donnell Show, 1997)

20

在第一個例子裡,問題是在問什麼東西比會說話的狗還厲害,答案是會拼字 的蜜蜂,但同時「spelling bee」在講英語的國家中也是一種拼字比賽,有一語雙 關。第二個例子則是在問狗要如何使錄影機停止播放,回答的則是說狗可以按下

「paws button」,這個跟遙控器的暫停鍵「pause button」一語雙關,因為狗的手 掌的複數形式「paws」跟暫停「pause」發音相似,所以造成一語雙關的效果。

採用以普遍性、文化性和語言性來分類幽默,剔除了幽默當中較為負面、不 適合用在課堂上練習的分類,例如「性 (sexual)」、「帶有敵意 (hostile)」、「種 族 (ethnic)」等等,Schmitz (2002) 引述 Deneire 的意見,認為使用幽默時要格外 注意場合和對象,不管是在教學或是在日常生活皆然。同時也保留幽默當中,例 如「無厘頭 (nonsense) 」、「社會諷刺 (social satire) 」、「哲理 (philosophical)」

等等分類,如此一來,在翻譯教學的情境中便能使用這類的幽默,對一般學齡的 學習者也較為合適。值得注意的是 Schmitz (2002) 認為文化性和語言性幽默經過 翻譯之後可能會變得不那麼好笑,因為許多跟原文文化有關的笑話,在譯文的語

等等分類,如此一來,在翻譯教學的情境中便能使用這類的幽默,對一般學齡的 學習者也較為合適。值得注意的是 Schmitz (2002) 認為文化性和語言性幽默經過 翻譯之後可能會變得不那麼好笑,因為許多跟原文文化有關的笑話,在譯文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