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康德哲學與康德美學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康德哲學與康德美學

一 、康德哲學

康德成熟時期的哲學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 判》—被稱作「三大批判」,三本書分別探討人類認知、實踐以及審美的領域。

本文所要探討的康德美學主要集中在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中。然而三大批 判的理論環環相扣,如果不先理解康德前兩批判的哲學內容,則無法對康德美學 有較完整的理解。因此本小節先就前兩批判作一簡單介紹,下一小節在切入本研 究的理論重點—康德美學。

(一) 《純粹理性批判》23:知識的界限

前面提過,康德的哲學是一種先驗哲學。康德所處的時代面對理性論與經驗 論的兩種衝擊,為了不讓哲學陷入理性的獨斷論與經驗的懷疑論裡,他的先驗哲 學存在兩個目的,即:第一,為了回應懷疑論,他必須證明普遍客觀的知識是可 能的;以及第二,為了避免落入獨斷論,他必須限制人類的認識能力。

為了達到這個兩個主要的目,康德開始發展他的先驗哲學。他首先要問的是:

普遍必然的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康德明確的認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先天綜合 知識如何可能?對康德來說,知識就是一個通過判斷的命題,如果我們考慮到知

23 本文對於《純粹理性批判》的理解與觀點,主要來自以下幾本參考文獻,原典參照《純粹理 性批判》劍橋版英譯本(P. Guyer 譯)、及經聯版中譯本(鄧曉芒譯);另外相關導論書籍如:黃 振華著之《論康德哲學》、Paul 主編《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包姆嘉特納著《康德純 粹理性批判導讀》、薩巴斯丁著《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本文對《實踐理性批判》或康德倫理學 的觀點,主要來自以下幾本參考文獻,原典部分參照《實踐理性批判》經聯版中譯本(鄧小芒譯);

另外相關導論書籍如:A. Wood 著《Kantian Ethics》、林火旺著《倫理學》與《基本倫理學》、

黃振華《論康德哲學》。以上書目詳細資訊皆附於文末參考文獻。

識的來源,可以分為先天的(a priori)與後天的(a posteriori)。先天知識獨立於 經驗,而後天知識則由經驗派生而來。另外,如果我們考慮到知識擴展的問題,

則可以分為分析的(analysis)與綜合的(synthetic),在一個命題裡,分析知識 中述詞的概念可以從主詞得到,而綜合知識述詞的概念無法從主詞得到,需要外 加的概念。在這個意義下,一個知識是先天的(a priori)才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

因為如果是後天的,經驗不提供任何普遍性與必然性;而一個知識是綜合的才可 以擴展知識,因為如果是分析的,我們只能對對象的概念(主詞)本身進行分析,

無法得到外加的東西。請參照表2-1。

表 2-1 知識的區分24

區分知識的方式 知識的種類 特點

考量到知識的來源 先天知識 提供普遍性與必然性

後天知識 不提供普遍性與必然性

考量到知識的擴展性 分析知識 無法得到擴充的知識

綜合知識 提供擴充的知識

回到康德所關心的問題,他要問的是「普遍必然的知識如何可能?」換句話 說,他要問的正是先天綜合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先天綜合知識的「先天」提供了

24 本表 2-1 與下表 2-2 為筆者依據康德哲學內容自行整理。

普遍性與必然性,而「綜合」提供了我們擴展性的知識(而非只是空的分析知識)。

請參照表2-2。

表 2-2 四種知識的特性

先天知識 後天知識

分析知識 先天分析知識:提供普遍 性與必然性,但無法提供 知識擴充。

後天分析知識:不存在

綜合知識 先天綜合知識:提供普遍 性與必然性,且提供知識 的擴充。

後天綜合知識:不提供普 遍性與必然性;但提供知 識的擴充。

在這個意義下我們可以知道,傳統理性論與經驗論認為的先天知識其實只是 先天分析知識,而綜合知識只是後天綜合的知識,他們都忽略了先天綜合知識。

理性論的問題忽略了只有綜合知識才能讓我們擴展知識,因此獨斷的以為透過先 天分析知識人類就能認識一切(包括上帝、靈魂等),獲得知識;經驗論對於後 天知識的看法是對的,沒有經驗我們確實無法擴展知識,但經驗論的問題在於他 們忽略了先天綜合知識的可能,以為所有綜合知識都是後天綜合知識,又因為後 天知識不提供普遍性與必然性,所以才會陷入懷疑知識是否有普遍性與必然性的 懷疑論裡。康德為了化解兩者的問題,所以提出一種知識,這種知識既可以保證 普遍性與必然性,同時也可以幫助人類過擴展知識,這種知識就是先天綜合知識,

因此康德才會問先天綜合知識如何可能。

明白了康德的出發點後,他開始透過分析與孤立的方法尋找先天綜合知識的

可能性條件。他首先把人類的認識能力區分為感性與知性兩大類(當然,除此之 外還有想像力與理性)。感性負責接受事物的刺激,即直觀;而知性負責將感性 直觀獲得的雜多透過範疇做整理,即思維。正如康德所言:「思維而無直觀是空 的,直觀而無思維是盲的(CPR,A51/B75)」。25兩者缺一不可,且兩者的功能 無法彼此取代。如果普遍必然的先天綜合知識是可能的,第一個條件是知識只能 通過「先驗的感性形式」獲得。先驗感性形式是指人類必然地透過「時間」與

「空間」這兩種形式接受事物的刺激,簡言之,我們只能透過時間跟空間經驗到 事物,至於超出時間跟空間之外的事物本身是什麼,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根據這 個觀點,康德區分了現象(appearance)與物自身(thing-in-itself),我們只能透 過時間與空間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而不能認識物自身。在這個意義底下,一切現 象都是在時間與空間中,且必然的在時間與空間中。而我們的知識也只能停留在 現象界的現象,不能超越現象去認識本體界的物自身。

感性通過時間與空間兩種形式接受了對象的刺激後形成雜多後,雜多是未經 整理的,知性的工作便是負責分類這些雜多然後形成知識。知性透過不同的範疇

(categories)來分類這些雜多。我們可以把雜多理解為材料,把範疇理解為一個 一個的抽屜,知性就是把不同的材料(雜多)分類到相應的抽屜(範疇)中而形 成判斷。與感性的情況一樣,如果普遍必然的先天綜合知識是可能的,則知性提 供作為整理雜多的「範疇」也就必須是先天的。換言之,「先驗的知性形式」是 先天綜合知識可能的第二個條件。我們所有的判斷,都是透過知性範疇的作用而

25 本文康德之《純粹理性批判》引文為參考 1998 年 Cambridge University 出版之英譯本(Paul Guyer 譯),中文翻譯則部分參考鄧曉芒中譯本(2004 年經聯出版)。正文中出現《純粹理性批 判》之引言皆按學術界慣用方式,於正文中括號標註該書縮寫CPR 之 A 版與 B 版頁碼,不再另 加註腳。

形成,這些範疇是先天的,並且除了根據這些範疇的判斷之外,我們不可能產生 其他超出範疇之外的判斷。因此,只要考察我們所有的判斷形式,就能夠得出所 有對應的範疇。康德將人類的判斷進行了分析後,得到十二種判斷的形式,然後 對應整理出了十二個範疇表(見下表2-3 與表 2-4)。這十二個範疇表是先天的,

一切的思維都以這十二個範疇來對雜多做分類,最後形成知識。到此康德提供了 先天綜合知識之所以可能的架構,就這一點看來,康德的學說其實已經提供了知 識普遍性與必然性的條件(時間、空間、範疇是先天的),以及可以擴展我們知 識的條件了(思維必須有感性雜多,而非純粹思維)。

表 2-3 十二判斷表26 表 2-4 十二範疇表

上面的闡述其實遺漏了兩種康德也有談到的認識能力,分別是想像力與理性。

想像力在認識中扮演中介的角色,感性是直觀的,而知性是思維的,基本上兩者 不同質,如果沒有一個作為中介的想像力,知性的思維將不能作用在直觀的雜多 上。因此想像力是能夠將感性雜多「再生」以及「表象」給知性思維的能力。想 像力亦是知識可能的必然條件。

26 本表 2-3 與表 2-4 均參考包姆嘉特納著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內容製成。

最後談到的是理性。如前所述,知性的工作其實就是一種「分類」的工作,

感性接受的雜多交由知性後,知性便按照相應的範疇來分類。也因為感性只能接 受事物的現象,不能直觀物自身,因此知性獲得的知識只能停留在經驗(現象界), 不能夠跨越經驗去認識物自身(本體)。在這一點看來,基本上知性是是安分的、

限制的,知性不會跨越經驗去追求物自身。但是人有另一種不安份的能力,這種 能力叫做理性。有別於知性是安分的、限制的,理性能力則相反是不安份、不受 限制的。理性想追求的是無限者,對於一切的現象會想要尋求最高的條件、或是 現象背後的終極實在。理性是一種推理的能力,推理能力會對一個推理系列尋求 它的最高條件,理性有為經驗現象尋找最高條件的僭妄,因此很容易超越經驗的 界限去尋求無條件者。人類因為理性能力的傾向,常常超越經驗去尋求知識,例 如追問上帝的存在、時間空間的起點等等。康德把這種情況稱作先驗幻象。先 驗幻象一樣是訴諸於知性的範疇,但是作用的對象卻已經超越了經驗的界限,因 此產生的不是知識,而只是一種幻象。康德正是透過這一點批判傳統形而上學,

他所要批判的是:對於上帝、靈魂、宇宙、自由等超越經驗的對象,即便是透過

他所要批判的是:對於上帝、靈魂、宇宙、自由等超越經驗的對象,即便是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