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中審美理由的意義

第五章 運動中的審美理由與其意義

第二節 運動中審美理由的意義

通過以上的討論,人類確實是可能基於審美理由運動的,接下來我們要問的 就是:以審美做為我們運動的理由,其意義又是什麼呢?

第二節

運動中審美理由的意義

一 、運動的意義是什麼?

基於審美理由運動的人沒有目的(但是卻有合目的性),因此除了「為運動

61 歐尼爾(William O’Neil),《世界級體壇菁英成功故事》(枝椏譯)(臺北市:智庫出版,2005),

342。

62 關於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可參照前文提到審美的第三個環節。康德也在談這個環節時以「自由 遊戲」作為描述,可見遊戲的無目的之合目的性特質尤為重要。

而運動」,我們無法再用其方式去解釋這種人運動的理由。如果一個人確實沒有 其他目的,單純只是為了為運動而運動,我們難免想要問:運動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運動的本質確實如前所述是審美的,並沒有任何實用目的,也無法帶來身體 上的快感,那麼運動還有任何意義可言嗎?

這裡提到的意義不是指一個對象的概念或是定義,而是指一個對象的價值。

一般來說,我們似乎認為「有用的」才是「有意義的」、「沒有用的」就是「沒有 意義的」;反之亦然,「有意義的」就是「有用的」、「沒有意義的」就是「沒有用 的」。例如當一個棒球員想要擊出全壘打,然後在他的球棒上寫下了「全壘打」

三個字,這種事情往往會被認為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球棒上寫字對於打全壘打 一點幫助也沒有,是一件「沒有用」的事情,所以會被認為沒有意義。儘管這種 對於意義的解釋很容易讓人接受,但是我們還是要懷疑:「沒有用」的事情就真 的完全沒有意義嗎?

在這個講求效率、功利的現代社會,人們已習慣於用「實用」的態度來面世 界,實用的態度其實就是以「有沒有用」的觀點來評價一件事情。工業社會以部 門分工的方式提高生產效率,或者在生產線上已精準的電腦取代容易出錯的人腦,

這都是因為分工與電腦是比較實用的選擇,可以讓我們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力 氣,達到最高的效益。對於生產來說,電腦相較於來人腦,比較有用、比較有價 值,這即是以實用的態度評價事物。更具體來說,實用的態度就是我們對待工具 的態度。一把實用的剪刀,能夠輕鬆的剪開所有紙張,我們會說這把剪刀很好用,

因為它輕易地達到了「剪東西」這個目的。對一個工具來說,工具越有用,就有 價值,越有意義。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這種態度,習慣把實用的事物直接等同 於有意義的事物。

這種實用的態度運用在無生命的「物」上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如果把這種態 度用在有生命的「人」身上,則很容易產生異化的情況。在凡事都以實用態度看 待事物的情況下,人被異化成了工具,而這種異化正是現代文明社會底下人類痛 苦的根源。人是會思考、有感情、有血有肉的生命,本質上與無生命的物完全不 同,如果人們只以對待物的實用態度來對待他人—甚至是對待自己—,這就等於 把人異化成了工具。一個有血有淚的人一旦被當作是工具,失去生命意義的空虛 感便常常伴隨而至,這是現代文明帶給我們高科技與便利之餘的副作用與後遺 症。

一位高中教師進修研究所如果只是為了升等加薪、一位職場的新人每天陪長 官交際應酬如果只是為了得到更好的升遷機會,人就在這些實用目的中迷失了。

進修與人際交往的本質原本都不應該只是實用的事情,但因為我們錯誤的習慣,

開始用金錢、社會地位等態度去評價人,或評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管是他人 或是自己)人開始把別人當成工具,甚至也把自己當成工具。於是像進修、人際 交往這些原本應該是單純的事情就變得複雜了,人在這種複雜的情況底下被異化 成了工具,我們時時刻刻處在一個把彼此當作工具的世界裡,痛苦當然也就不斷 席捲而來。

有生命的人不同於無生命的物,誰願意在人際關係中只被當作工具人?誰願 意使充滿情感的生命變成冷冰冰的機器?「有意義」除了「有用」之外,也包含 了很多「無用」的意義。除了實用的意義之外,還有感受上、情感上的意義,審 美的意義提供了生命這種選擇。

另一方面來說,如果當我們只是以實用的觀點來看生命,那麼很快地就會發 現,一切的事情問到底都沒有意義。因為生命的終點無可避免地通向死亡,如果

只是以實用的觀點看待生命,一切看似有用的事情最後都是徒勞無功。這種以實 用觀點導向無意義的過程,其實就是卡謬說的荒謬、沙特說的虛無、或者佛家說 的無常,人如果只以實用態度面對生命,那麼終究通向這種荒謬、虛無、無常的 結果。

但是生命本身沒有意義,人類卻會自行創造意義。儘管生命終究通向死亡,

實用的態度最終必定無法得到滿足,但是人類仍然在這種必然的過程中創造無限 的可能,自行賦與生命意義,因此人們跳舞、歌唱、慶祝甚至是運動!人類在這 些看似沒有實用目的的活動裡,感受生命的歡愉、讚嘆生命之美好。這些意義不 依賴於一個目的,或者更準確的說,不依賴於一個「知性概念」提供的目的,由 此看來,這些「無用」的意義,就是審美的意義。

實用的意義建立在一個目的之上,目的消失,意義也就消失了。但審美的意 義有別於實用的意義,不必建立在一個目的上,(確定概念的目的上),人類通過 審美感受生命的意義時,不被知性的思考侷限住,因而不至於落入失去了目的就 失去意義窘境。

審美的意義是開放的、待填滿的、充滿可能性的,或者用康德的觀點來看,

審美的意義是自由的。對康德來說,自由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人在道德判斷時,

理性意志能夠獨立於感性慾望,證明人的意志有獨立於慾望的自由;另一種情況 則是審美時想像力不受知性的約束,但卻與知性相處融洽,兩者處在和諧、自由 的狀態,人在美感的愉悅中感受到這種自由。第一種自由雖然有很高的道德價值,

但畢竟感性與理智是處在互相衝突的狀態,還是有某些壓抑的成份在;第二種自 由感性與理智(知性)處在相融洽的狀態下,彼此不依賴也不相互衝突,彼此自 由奔放卻不侵犯對方。這種自由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話表達:「從心所欲,不踰矩」,

審美的愉悅讓我們丟下知性的思考,回到感性的感受,但卻與知性相融洽,因此 審美意義底下的自由是更高的自由。

如此看來,生命不能缺乏審美的意義,也因此運動在現代文明中扮演著關鍵 的調和角色。運動的本質並沒有實用目的,經過兩個小時的球賽,所有人追逐著 一顆球來回奔跑,除了一身的疲勞之外並沒有得到任何實用產物。但是人們仍然 不斷地投入運動,因為儘管運動本身沒有實用意義,但是人們在運動中自行創造 了意義,這種意義是審美的,人類在運動中歡愉、狂迷、悲傷,甚至創造了另一 個世界。康德在《判斷力批判》提過:

想像力,從現實的自然提供給它的材料中彷佛創造出了另一個自然,

這方面是極為強大的。當經驗對我們顯得太平常的時候,我們就和大自然 交談;但我們也可以改造自然:雖然仍然總是按造類比的法則,但畢竟也 按照在理性中比這更高層次的原則;這時我們就感到我們擺脫了聯想律的 自由,以至於材料雖然是按照聯想律由自然界借給我們的,但這材料卻能 被我們加工成某種另外的東西,即某種勝過自然的東西(CPJ,5:314)。

這段話意味著人類審美時透過想像力創造出了另一個世界(另一個自然),

並且更勝過原本的世界(原本的自然)。運動的審美意義也是如此,運動時我們 彷佛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在這個新的世界裡,我們拋下舊世界的身份與枷鎖,

拋下過度的知性拘束,以一種新的姿態重新感受生命,甚至讚嘆生命。在這個新 的世界裡,即便人們知道這些都不是真實的,人們知道並不會因為勝利獲得實質 利益、不會因為失敗而產生死亡的威脅,但人還是願意沉浸在運動的世界裡,感 受這些感受,體驗生命的美好與自由。

透過運動,人類得以提醒自己除了以實用的態度面對生命外還能夠以審美的

態度重新檢視生命。透過運動,讓我們處在講求效率與功利的現代社會中不至於 迷思自我、或是以冰冷冷的心與人接觸。透過運動,我們提醒我們自己有審美的 面向,「可以」不把別人當作工具、也「可以」不把自己當作工具。這並非說運 動有道德的目的,而是說通過運動,人類可以肯認自己有審美的面向,提醒自 己能夠以這種態度面對人生。

基於審美的理由而運動,表示運動的審美意義是我們之所以選擇運動的理由,

這種理由沒有目的,因此是很純粹的。在意義或價值的判斷裡,我們常給純粹的 理由很高的價值,例如當我們說一個人的理由很純粹,比起一個理由不純粹的人 來說,前者的理由價值比較高。相較於其他活動,運動的可貴在於人較常以這種 純粹的理由投入它,並且正是這種純粹的審美理由賦與了運動最高的意義。

二 、審美理由解釋了運動中的諸多現象

審美理由可以解釋運動中許多難以理解的現象。讓我們理解了許多人何以在

審美理由可以解釋運動中許多難以理解的現象。讓我們理解了許多人何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