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將針對研究結果歸結相關論點,提出對國小補校教師、國小補校、教 育行政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壹、 對國小補校教師之建議

一、 鼓勵國小補校教師參與成人教育相關研習

研究顯示,目前仍有超過半數之補校教師未參與過成人教育相關研習,黃 富順(1988)指出從事成人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了解對象的特性,

因此本研究建議國小補校教師能多參與成人教育相關研習,了解國小學童與補 校學生的差異,以能設計適合補校學生的教學方式與授課內容。

二、 鼓勵教師能多與學生家人接觸,以更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與需求

依研究得知,國小補校教師與補校學生家人的接觸、溝通程度略低,但補 校學生能否就學常受到家人的影響,若教師能適時地多與學生家人接觸,即能 更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與需求,也能提升學生家人對國小補校的認同程度。

- 108 -

貳、 對國小補校之建議

一、 能多安排人力擔任行政職或導師,減輕任教教師之壓力

研究得知,國小補校教師角色多元,六成以上的教師為已婚身分,七成以 上的教師除了擔任任課教師還需兼任行政或導師,身負的事務繁重。本研究建 議國小補校能多安排人力分擔行政職或導師角色,以減輕任課教師之壓力,也 能讓教師擁有更多時間準備授課內容。

二、 能安排志工協助成人學習者或協助照顧學生之家人

本研究發現不到四成的受試者表示有提供志工協助學習者,然而由文獻得 知,國小補校學生常因家庭或其他事務而影響到校上課的意願,例如:新住民 學生常因要照顧小孩、家中長輩或需要補貼家計而無法準時全程到校上課,所 以補校若能有志工協助新住民照顧其家人,應能提高新住民學生的到校率;而 本地學生有些則回流至國小補校,未繼續升學,因此,若能運用這些資深學員 來協助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應能更有效提升整個班級的學習成效。

三、 定期舉辦補校教師研究會或研習,以了解補校教師授課情況並給予幫助 研究發現,國小補校對教學支持需求制度性層面的提供現況,在「定期召 開補校教學研究會」、「定期舉辦成人教學與學習相關知能研習」略低,建議 國小補校能運用週三教師進修時間或課餘時間安排成人教育專業素養提升課 程,除了針對國小補校教師,也能提升日間教師對國小補校認識,增強其擔任 國小補校教師的意願。

參、 對教育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 將國民小學與國小補校之運作系統整合,可減少教師之授課壓力

研究顯示,目前擔任補校教師並未能減少行政及日間授課時數,雖然國小 補校附屬於國民小學之下,除了人力及設備等共享外,其行政及授課時數是各 自獨立運作,因此教師常要身兼多職,若能有效整合國民小學與國小補校的運

- 109 -

作系統,減少教師的授課壓力,也能提升其他教師擔任補校教師的意願。

二、 能多編列預算,以提供國小補校教學制度性與工具性支持需求

依研究得知,國小補校對其教師的制度性及工具性支持較為缺乏,但制度 性、工具性支持,多需要教育行政單位多編列預算於補校,才得以解決。因此 建議教育行政單位能多重視補校教育,聘請專業人士設計適合補校的課綱與教 材,以及提供健全的設備給補校。

三、 補校課程的必修與選修應更彈性化,使教師的教學更具多元化

依相關文獻及研究顯示,國小補校的課綱陳舊,已不適合現今的補校學 生,建議教育行政單位應重新編擬國小補校課綱,其必修與選修課程應更彈性 化,能讓教師的教學更具多元化,補校學生也能依其興趣選擇喜愛的課程。

四、 研擬同時適合本地學生與新住民學生的多元文化課綱與教材

依據相關文獻與研究顯示,補校學生的角色多元且自主性高,常因其他角 色的牽絆而無法到校學習,造成學生人數控管不易,多數學校本地學生與新住 民不足一班是常見的情況,因此本地學生與新住民學生混班上課是無法避免,

所以研擬同時適合本地學生與新住民學生的多元文化課綱與教材是值得施行 的。

五、 提供補校或成人教學相關課程研習,提升教師成人教學知能

研究得知,目前國小補校教師仍有超過半數尚未修習過成人教育相關課程 研習,雖然教育行政單位會定期舉辦相關研習,但多餘寒暑假進行,其機會與 次數甚少,因此建議教育行政單位應多舉辦補校或成人教學相關課程研習,提 高教師參與相關研習的機會。

肆、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國小補校教師專業素養認同與實踐及教學支持需求程 度,但每個人對專業素養與需求的認知不同,或為了維持良好的教師形象,或

- 110 -

因問卷以數字調查程度無法反應出受試者的真正差異。因此,在研究方法若能 質量並重,以各背景變項挑選研究對象進行訪談,並進入國小補校參與觀察,

應能更深入了解國小補校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支持需求現況。

在問卷設計上,【第一部分】個人背景變項中,若能加入各補校班級之現 況,如本地學生與新住民學生的比例,應更能更深入了解補校教師在面對異質 性學生時的教學差異;【第二部分】教師專業素養量表中,讓教師以認同程度 來作答,易造成可欲性偏差,若能再對補校教師進行訪談,探詢其對專業素養 認同的態度,應較能避免個人態度之誤差;【第三部分】教學需求量表中,只 有以「有提供/未提供」讓受試者做選擇,且可能因回收方式而造成受試者在填 答時有所疑慮,所以在問卷發放方式上,若能讓受試者在填寫問卷上具有保密 性,不假他人之手回收問卷,應能得到更有信效度之數據。

- 111 -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成人教育專業化。台北市:正中。

火光祖(2005)。台北地區公立國民中學補校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美文(1995)。教師對成人學生的分類與互動策略:一個國小補校班級的質性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坤崇(1988)。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及其實證性研究之分析。台南師院學報,

20,207-259。

李建興(1986)。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李淑娟(1999)。成人教育教師之有效教學策略。國立空中大學生活課學系生活 科學學報,5,59-74。

李慧娟(2004)。國小教師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客家語教學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何青蓉、陳源湖(2005)。成教班教學的挑戰與省思。學生輔導,97,54-73。

何進財(1997)。談我國的成人基本教育。成人教育,36,8-16。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教育專業,1-30。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忠宏、蘇珮玲(2005)。職前教師參與生態旅遊活動之行為意圖研究。台中 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73-97。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2(1),1-32。

吳慎慎(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 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上真(1999)。融合教育問與答。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教 育年刊—迎千禧談特教,191-210。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

- 112 -

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市:心理。

邱秀霜(2006)。台南縣市國小補校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邱瓊葉 (2005)。國小補校教師教學專業素養評鑑指標之建構及應用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秀英(2004)。高高屏地區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欣姿(2010)。兩位高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中專業認同轉變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美和、黃富順、郭麗玲、陳雪雲、陳仲彥、賴銹慧(1989)。我國成人學習需 求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林振春(2005)。社會教育。社會教育的未來發展定位及推動主軸研討會計畫成 果報告書,25-35。

林新發、王秀玲(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之行政專業知能成長內涵和策略。教 師專業發展,28,189-212。

林霖杉(2004)。國小補校教師角色知覺與其實踐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桂玲(2001)。視覺障礙學生就讀普通學校的學習經驗與需求(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仁進、王秀玲、康瀚文、謝馥宇(2006)。教師素質提升與教學專業碩士師資 培育之研究。「邁向卓越教育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台北市。

柯菊華、陳麗幀(2008)。國中補校新移民學生學習困境初探。網路社會通訊,

75。2012 年 7 月 29 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5/75-16.htm 柯菊華(2009)。國小補校教師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馬香(1995)。從成人學習看成教識字班教師的素養與能力。成人教育叢書第十

馬香(1995)。從成人學習看成教識字班教師的素養與能力。成人教育叢書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