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應用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於三年級原住民學童之音 樂課程中,有助於提升其「歌唱音準」、「音樂知識」及「視譜能力」等音 樂素養,因此,研究者針對音樂教育工作者、原住民地區音樂教師及未來 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壹、對音樂教育工作者之建議

一、充分準備教學內容,掌握學生先備經驗

教學進行前,研究者參酌九年一貫課程綱瞭解本年段教學內容,且分 析現有各版本藝術與人文音樂科教材內容,透過蒐集資料和分析整理,了 解課程銜接及教材進程,從中也能充分掌握學生先備經驗,因而設計符合 三年級原住民學童之音樂素養教學內容,得以讓教學順利進行。因此研究 者建議,音樂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進行前,藉由蒐集、分析課程相關內容及 各版本教學素材等方式,充分掌握學生先備經驗得以進行課程設計。

二、課程內容結合在地資源,善用學校設備與場地

本研究以苗栗縣快樂國小三年級賽夏族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並以柯大 宜教學法之理念─歌謠為教學素材,歌唱為教學手段進行研究,選擇當地 賽夏族歌謠作為教學素材,透過蒐集、分析並篩選,以五首賽夏歌謠為本 次研究教學素材,教學中發現學生越發喜愛自身歌謠,且能藉由熟悉的旋 律進行各樣音樂創作和學習。以積極的方式延續、保存自身歌謠,且讓歌 謠跳脫僅於欣賞的框架,賦予其更多音樂教學元素。當中研究者為顧及學 生全方位學習,選擇較大空間進行活動,並且充分利用學校現有樂器進行 教學活動,讓音樂生活化、在地化。因此研究者建議,透過蒐集當地歌謠 和分析,且納入教學中,得以讓歌謠積極傳唱且保存。

三、教材內容須具備連續性與系統性

柯大宜教學法具有高度系統化及條理化,其規劃順序乃依照兒童們發 育情形而定,秉持由簡入繁、從熟悉到陌生之教學原則,不論曲調或是節

120

奏教學皆有其固定之進程,從研究中也發現,教材內容具有連續性及系統 性,學生學習成效較佳。因此研究者建議,音樂教學工作者應有系統及條 理的規劃課程內容,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及學生生理發展,由簡入繁循 序漸進,必能協助其認知。

四、教學活動內容豐富且多樣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理念設計十二週課程,當中 以歌謠為教學素材,輔以歌唱遊戲、肢體律動、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或全 班表演…等多元教學方式,藉由豐富且多樣的教學策略,協助其建立認知 概念,加深學生對課程印象且幫助學習遷移,使其音樂素養評量之成績達 顯著成效。因此研究者建議,音樂教育工作者於課程應運用豐富且多樣之 教學策略,必能增加學生學習動機,協助其學習。

五、時時進修學習,提升自身專業能力

本研究結果發現,多方接觸音樂教育新知,得以協助改善教學策略,

從進修課程和研討中解決教學問題,並且透過與專業人士間的對話、討論,

從中學習並改善教學,進而增進自身專業能力,延續教學熱忱。因此研究 者建議,音樂教育工作者應時時進修學習精進自身專業能力、且能豐富教 學內容,讓教學熱忱延續下去。

貳、對原住民地區音樂教師之建議

一、蒐集當地歌謠並整理分析,且納入課程內容中

原住民歌謠教唱並非侷限在本土語言領域當中,期許原鄉音樂教師蒐 集、整理並分析當地歌謠,根據音樂教學元素納入課程內容中。「歌謠」

是原住民的「百科全書」,它既廣泛運用在傳情達意、思想交流,同時又 用來傳授知識、經驗和生產技能,在部落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台灣 傳奇編輯委員會,1998)。讓原住民學生從歌謠中了解自己的文化,並在民 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上扎根。因此研究者建議,原住民地區音樂教師可以蒐 集在地歌謠,透過分析掌握其組成歌謠之音樂元素,作為音樂課程教學素 材。

121

二、賦予歌謠多方音樂教學元素,跳脫僅限於欣賞之框架

一直以來原住民歌謠在音樂教學中常以欣賞和演唱的方式教授,較少 運用在節奏、樂理、器樂和創作上,本研究五首賽夏族歌謠教學素材,以 節奏、即興創作、音程練習、固定拍、頑固伴奏、音高練習、肢體律動和 領唱答唱等教學方式呈現,研究者透過分析歌謠之音樂內容,了解並探討 其音組和節奏,賦予其更多教學元素。因此研究者建議,原住民地區之音 樂教師只要掌握組成歌謠之音樂元素,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和專業能力,必 能克服語言讓歌謠多方運用在音樂教學中。

三、選用適切音樂教學策略,幫助原住民學生建構音樂知識

本研究以柯大宜音樂教學法設計三年級原住民學童音樂課程內容,並 以當地歌謠為素材、歌唱為教學工具進行研究,從研究結果發現三年級原 住民學童其歌唱音準、音樂知識、視譜能力皆有顯著進步,然而,研究過 程中也看到,原住民學生除了喜愛歌唱外,其肢體律動發達、節奏掌握較 佳,因此研究者建議,在音樂教學策略中不一定只選擇單一教學法進行教 學設計,其可綜和學生長處,發揮原住民之優勢智能,協助其建構音樂知 識,從中增加學生自信心、增強其學習動機。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參與者上

本研究僅以苗栗縣快樂國小三年級賽夏族學生做為研究參與者,並未 包含其他原住民族群和各學習階段的學生。建議在未來研究參與者上,可 以針對各族群學生實施「以柯大宜音樂教學法設計之音樂教學」,多方涉 略探討各族群和各階段學生之學習成效,也可向下延伸至幼兒階段或是向 上延伸至國中階段,以進行不同階段成效之比較。對於柯大宜音樂教學法 運用於各族群學童之音樂教學,可獲得更完整之研究。

二、在研究核心上

本研究以柯大宜音樂教學法運用於三年級原住民學童「歌唱音準」、「音 樂知識」、「視譜能力」等音樂素養之表現,獲得良好成效。因此,建議未

122

來可以將此教學方式運用在教學中,並且擴展至其它音樂學習上,例如:

音樂律動、節奏教學、音樂欣賞和器樂學習…等。運用適切的音樂教學方 法,提升學生全方位的音樂能力。

三、在研究時間上

本研究因時間有限,僅進行十二週教學共計 24 堂課程,雖然學生在質 性資料和量化資料表現皆有顯著進步,但音樂素養之培養仍須仰賴長期有 系統和有條理循序漸進學習,得以培養每一位學生具有聽、讀、寫的音樂 能力,享受音樂、樂於音樂。故建議在未來研究中,教師能持續運用柯大 宜音樂教學法設計音樂課程,在時間充裕、方法正確的基礎下,培養學生 的音樂素養,使其有更長的時間內化所學,達到音樂屬於每一個人的理 想。

123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王文科(2010)。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四版。臺北市:五南。

王玫文(2006)。柯大宜教學理念運用於音樂欣賞對兒童喜好音樂程度之 影響(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4 NHCT5248003%22.&searchmode=basic

王淑姿(1980)。高大宜音樂教學法。臺北市:五千年出版社。

王毓雅(2001)。國小中年級音樂課程分析及其應用現況─達克羅茲、柯大 宜及奧福教學法對中年級音樂課程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田哲益(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田哲益(2002)。臺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臺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余民寧(201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臺北 市:心理。

余錦福(1998)。台灣原住民民謠一百首。屏東市:臺灣原住民原緣文化 藝術團。

吳榮順(2002)。南島民族樂器專刊。臺東縣:臺東縣政府。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市:五南。

李竹旺(2008)。鼓出森巴文化的台灣原住民音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秋玫(2009 年 10 月)。原住民音樂嘉年華 上演最臺灣的聲音。PAR 表演藝術,202,47。

官孟璋(2003)。原住民班級在多元文化教育下的調適--以花蓮海星中學「原 住民音樂與文化專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1 NDHU5577007%22.&searchmode=basic

124

林小玉(2001)。由音樂藝術之本質探討多元評量於音樂教學之意涵與實 踐。音樂藝術學刊,1,61-88。

林宏景 (2008)。臺灣原住民歌謠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之現 況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6 NTNT5247001%22.&searchmode=basic

林瑞榮(2011)。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林榮吉(2002)。柯大宜教學法的節奏唱名應用於國小低年級音樂教學之 實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

洪振華(2013年)。多元文化社會中原住民族語課程實務的探討。臺灣教 育評論月刊,2(2),122-129。

紀華冠(1996)。柯大宜的音樂教學設計。新竹市:個人著作出版。

紀華冠(2004)。柯大宜音樂教學指南。新竹市:個人著作出版。

紀華冠(2004)。歌唱遊戲的天地 (第三版)。新竹市:個人著作出版。

徐天輝(1991)。高大宜音樂教育(幼稚園國小國中適用)。臺中市:育華。

徐天輝(1992)。高大宜音樂教學法。臺中市:育華。

徐雨村 (2006)。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 化博物館。

秦夢群、賴文堅(2006 年 5 月)。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政策與問題之分析。

教育政策論壇,9(2),23-44。

高義展 (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群英。

張子華(1996)。柯大宜教學法之節奏唱名及手號應用於國中音樂教學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秀美(2005)。從苗栗縣發聲. 苗栗縣泰雅族、賽夏族原住民部落歌謠。

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

125

莊敏仁(2005)。國小一年級學童演唱不同文化歌曲影響唱歌聲音之研究。

2005 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社會、教育與文化脈絡的探討論文集。

21-42。

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2002)。臺灣傳統音樂之美。臺中市:晨星。

許淑貞(2005)。運用台灣原住民歌謠於國民學校音樂課程之研究--以布農 族為例(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3 NTNT5247004%22.&searchmode=basic

陳伯璋(2009年12月)。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

陳伯璋(2009年12月)。當前多元文化教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