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音樂素養

「素養」(literacy)為早出現於一九四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 UNESCO)成 立時人權宣言中的一詞。「素養」傳統的定義為一個人的讀、寫能力。然 而,隨著時代改變,一個人的讀寫能力並無法完全代表其受教狀況與具備 的技能,因此,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素養是指識別、理解、解

45

釋、創造、運算及使用不同環境下印刷與書面資料的能力,亦是人類基本 的權利和終生學習的基礎。由此可知,現代對素養的定義已超越個人的讀 寫能力,而是著重個人對知識的認知與學習能力(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3)。不同學科對於素養定義和討論重點略有不同,

就音樂素養來看,其乃識別、理解、解釋、創造,同時能運用各種不同環 境之音樂能力。就識別、理解、解釋,其乃音樂知識之範疇,創造則包含 音樂技能,其乃音樂基本歌唱、視譜、吹奏…等。

2005 年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第五十七次會議決議:為建立國民藝術 人文素養指標,研訂國中、小藝術與人文素養指標,擬定國小六年級和國 中九年級藝術與人文教育之基本素養指標,(如表 2-6),以提升學生藝 術與人文素養。其中,國小階段學生需具備「能運用一種樂器表現個人唱 奏能力,並能主動參與音樂活動」之音樂素養(教育部,2013),然而,

在廣泛的音樂素養目標下,柯大宜提供較為具體的方式培養學生音樂素養。

柯大宜認為,音樂素養乃學生對於音樂之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 細微的順序概念和一些特殊的教學工具,讓學生能夠輕易的獲得音樂的讀、

寫能力,帶領人們主動參與音樂且進入音樂的世界,乃音樂素養重要且基 本之能力(Gilles,2012;Houlahan & Tacka,2008;McDonald & Simons,

1989 )。從上述可知,音樂素養其涵蓋之定義包含個人對音樂的認知與學 習能力及音樂讀、寫的基本能力。以下針對本研究之音樂素養,其包含音 樂知識、歌唱音準能力和視譜能力說明之:

46

表 2-6

藝術與人文素養指標內容

1.音樂 1.1 能運用一種樂器,能表現個人唱奏能力並能主動參與音樂活動。

1.2 能配合音樂,創作不同的肢體律動。

2.視覺藝術 2.1 能說出視覺藝術的形式要素。

2.2 能使用平面、立體或綜合媒材等,表達自我的情感與想法。

3.表演藝術 3.1 能透過角色的觀察與扮演,培養主動思考的習慣。

3.2 能透過創意的肢體、聲音、語言及道具等,表達自我情感與想法,

並與他人溝通合作。

4.綜合 4.1 能樂於參與及觀賞至少三場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並說出感受 和心得。

4.2 能認識並描述三個國內外音樂家、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或展 演團體,及其相關的人、事、物。

4.3 能了解藝文展演場所應有的基本禮儀,並至少參訪過一個藝文展 演場所。

4.4 能樂於美化生活。

4.5 能表現對鄉土的尊重與關懷。

九年級藝術與人文素養指標內容 1.音樂 1.1 能熟悉一種樂器,能個別或與他人唱奏樂曲。

1.2 能主動探索並樂於分享個人對音樂的觀點。

2.視覺藝術 2.1 能理解視覺藝術的元素與形式原則,並運用於鑑賞與創作上。

2.2 能熟悉並應用至少一種視覺藝術的表現媒材。

3.表演藝術 3.1 能透過表演活動,培養觀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2 能透過特定表演形式,以肢體、聲音、語言及道具等,表達自我 情感與想法,增進群己關係。

4.綜合 4.1 能運用藝術批評的方法,辨識及欣賞不同類型的藝術,理解藝術 在不同文化脈絡的特色。

4.2 能至少觀賞三場不同類型的藝術展演,多元了解作品的意義,並 提出心得與別人分享。

4.3 能熟悉並說明至少三個國內外音樂家、視覺藝術家、表演藝術家 或展演團體之特色,及其相關的人、事、物。

4.4 能在觀賞藝術展演活動時,展現應有的基本禮儀。

4.5 能主動美化家庭、學校及社區環境。

4.6 能表現對藝術文化的認同、尊重與關懷。

47

壹、音樂知識

知識(Knowledge) 根據《牛津線上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

解釋:「知識乃是藉由教育中習得事實、資訊或技能」,其針對不同領域亦 有不同學習的知識內容。本研究之音樂知識乃是課程知識(Curriculum Knowledge),意即傳授給學生之音樂學科中的知識,相當於課程內容

(curriculum content) 乃某一學科中的特定事實、觀念、原則與難題等(國 家教育研究院,2013)。以下根據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

48

(國小五至 六年級)

指揮的提示。

2.以固定唱名或首調唱名,唱出 大調、小調或五聲音階等歌曲。

3.運用歌唱技巧。

4.運用所習得的音樂要素進行曲 調創作。

5.運用適當的記譜或錄音方式記 錄個人作品

第四階段 (國中一至 三年級)

1.發展良好的歌唱技能。

2.養成與他人共同唱奏時,相互 聆聽與協調的技能。

3.練習基本節拍的指揮,並體驗 指揮者的任務。

4.以模仿或視譜等方式,演奏多 種文化風格的樂曲。

1.運用所習得的音樂要素,進行 曲調或簡易和聲伴奏。

2.運用音樂術語,描述與比較不 同音樂風格作品的形式、內容 與特性。

3.運用所習得的音樂要素,進行 特定曲式的樂曲創作。

4.運用適當的記譜或錄音形式,

記錄、修改所創作的音樂作品。

本研究僅針對第一、二階段(國小一至四年級)音樂知識說明之。音樂知 識課程內容,依據各階段其內容深淺亦有所不同,如第一階段其音樂知識 之內涵包括:認識音的高低、長短和進行方式、認識音樂符號、譜號、拍 號、小節線、簡譜和圖形譜…等。第二階段其音樂知識內涵則以練習基礎 的讀譜練習,例如:認識固定唱名、邊聽音樂邊指認樂譜中的音樂符號等 方式進行,或從事基礎的音感練習,例如聽辨曲調、調性,樂曲的節奏、

區別二拍子與三拍子、大調與小調、重複、級進或跳進的音型、上行或下 行的音型…等。(教育部,2013)

本研究之對象為三年級學生(即第二階段),其音樂知識內容含有認識 固定唱名、單拍子、複拍子、曲調(大小調)、音型(上下行)、基本節奏 符號、五線譜…等知識性的內涵。

49

貳、歌唱音準

「歌唱」是培育音樂素養的基礎(王毓雅,2001)、是人類天賦本能、

是最早的音樂藝術,以直接天然的方式表現音樂,更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 缺的活動(陳綉惠,2010)。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 與人文」學習領域,就音樂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原則,在教材編選之音樂 學習部分,歌唱亦為其範疇。音高(pitch)泛指聲音的高低,根據《葛洛 弗音樂詞典》(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解釋:「音的高 低,是依據發聲體與空氣震動,所產生之震動頻率數多寡決定,每秒振動 頻率越高,則聲音就越高,反之則聲音越低」。然而,旋律中使用的音高 有一定的準確性的,亦即音準。因此,歌唱音準乃歌唱時音高的準確性(林 麗月,2003;陳綉惠,2010)。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音樂學習領域課程設計 之歌唱教學內容,就各階段發展亦有所不同。第一階段給予學生簡易的兒 童歌曲和念謠。第二階段則以不同型態演唱適合兒童的歌曲,如齊唱、頑 固曲調伴唱、輪唱和異曲同唱等方式進行。第三階段則以齊唱、輪唱、二 部合唱等方式,習唱不同風格的曲子,且運用呼吸、共鳴和表名等歌唱技 巧演唱。本研究對象為三年級原住民學童(第二階段),其歌唱內容為,

以適合兒童音域的歌曲,運用齊唱、頑固曲調伴唱、輪唱和異曲同唱等方 式進行歌唱,然而,本研究亦重視學生音準之培養,因此,透過柯大宜音 樂教學之首調唱名和手號之策略,循序漸進設計各種音程之音感教學,提 升學生對聲音的敏感度(陳穎靚,2005;鄭方靖,2003)。

音感好的人,自然對於自身歌唱的音準察覺能力較好,本研究透過「聽 唱」和「視唱」方式,檢視學生的歌唱音準之能力。「聽唱」是先聽音再 唱出所聽到的音高或旋律,聽音的過程中會經過大腦思維及身體感受,進 而吸收音的概念而唱出。因此,學生必須具備音調的感覺(即對於聲音的 排列組合),和聽覺的表現能力(即耳朵聆聽和判斷聲音的功能),唯有正 確而清楚的聆聽,學生才能製造出正確的聲音。「視唱」乃視覺符號轉換

50

成樂音,並以歌唱的方式表現出來,其包含認譜能力、節奏能力與曲調音 程能力。因此,由視唱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具備獨立學習樂曲的能力,並且 能更深入且正確的欣賞與感應音樂(陳穎靚,2005;鄭方靖,2003)。

參、視譜能力

音樂之所以留傳,乃依靠完善的記譜方式將作品盡可能完整的以符號 紀錄成樂譜,讓後世可以依據樂譜,透過自身的音樂技巧和參考作曲者的 時代背景詮釋演出,呈現作品的原貌。樂譜上以各種符號標示,透過書面 記載以利保存與流傳。因此,學習音樂必先看懂樂譜,就如要看報紙以先,

必須練習識字一般(林麗月,2003)。音樂如同語文的學習,能讀與寫是 其基本能力(鄭方靖,2003)。視譜能力乃音樂的基本能力,藉由讀譜能 將譜看懂、看的快且看的正確,甚至看譜的同時,耳邊能呈現音樂線條,

此外對於樂句結構、音階、和絃、聲響和樂曲形式和風格皆能了解(林麗 月,2003)。樂譜內容包含音高、力度、速度、表情記號…等(李重光,

2008)。然而,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三年級原住民學童,根據國民中小 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音樂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認譜教學內 容,乃基礎的讀譜訓練,透過研究者準備適合學生程度之樂譜,交由學生 讀譜和演唱,並評量其所唱之唱名是否正確,以此作為其視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