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綜合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將本研究主要發現 歸納成以下結果:

壹、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有助於提升三年級原住民學童之音樂素養

以柯大宜音樂教學法設計十二週的課程教學,運用賽夏族歌謠及歌唱 遊戲作為教學素材,並以首調唱名法、節奏型簡譜、絕對音名、手號及音 節節奏名為教學工具,透過預備、認知、練習之教學流程,讓學生從聽→ 唱→發現與推論→寫→讀→創作之方式學習新知,協助提升其歌唱音準、

音樂知識及視譜能力等音樂素養。研究進行中看到學生從不會運用歌唱聲 音演唱到能熟練運用且能唱準音高、從不了解各樣節奏符號到能獨立創作 3/4 和 4/4 拍節奏型、從不會認譜到能獨立閱讀樂譜,這樣的改變皆能從學 生的學習單及音樂素養評量之數據中看到。每次教學後的教學日誌,記錄 著學生學習狀況和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透過與指導教授和協同觀察教師

116

間的專業對話,修正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實施教學之循環,明顯看 到學生越發喜愛歌唱,並且從學習音樂中建立自信,例如原本不愛唱歌的 學生願意在全班面前大聲且快樂歌唱,這樣的改變與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 理念:「音樂教育乃培養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基礎」相符合,其可促進學 生情感、智力、審美、生理和社交能力的發展,有助於學生人格成長之培 養(林榮吉,2002;張子華,1996;陳穎靚,2005;鄭方靖,2002)。

然而在音樂素養之表現也能看出其成長,本研究音樂素養包含歌唱音準、

音樂知識、視譜能力三項度,以下分別敘述其學習成效:

一、運用「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於音樂教學中,三年級原住民學童 歌唱音準之表現有顯著進步

所有研究參與者歌唱音準之表現,從歌唱音準評量前測聽唱、後測視 唱之評量結果,發現後測演唱音準顯著較前測準確,且大部分學生能運用 唱歌聲音演唱。除了歌唱音準前、後測評量外,研究者經由協同觀察教師 之記錄和每週教學省思日誌之質性資料,發現學生能漸漸唱準「drm sltd’

等音高」(1219 歌唱音準前測聽唱)」。本研究結果與趙蘭珠(2006)的《柯大 宜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歌唱學習成效之研究》及陳穎靚(2005)《柯大 宜音樂教學法於曲調音程歌唱音準教學之研究》之結果相符,其研究結果 皆發現,經由「柯大宜教學法」以歌唱為主的方式進行教學後,學生「聽 唱」與「視唱」曲調音程之歌唱學習成效皆明顯進步。

二、運用「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於音樂教學中,三年級原住民學童 音樂知識皆能掌握學習內容

本研究以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策略進行教學,將歌謠和歌唱遊戲結合 指定之音樂知識,並以學習單輔助其認知,其音樂知識評量後測結果顯示,

所有研究參與者其試題答對率皆達八成以上,顯示學生皆能熟練所學音樂 知識。當中亦透過各週學習單之前、後測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其結果發現 大部分研究參與者之後測學習單評量結果優於前測,顯示學生皆能習得所 學知識。

117

三、運用「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於音樂教學中,三年級原住民學童 視譜能力之表現明顯提升

研究者於十二週課程結束後進行歌唱音準視唱後測評量,發現所有研 究參與者對於五線譜中央 d 至 d’各音高皆能正確指認達完全精熟,除此之 外,學生在各週視譜能力學習單之表現也能看出其成長,大部分學生之後 測表現高於前測,至於在指認五線譜上各音高這部分,由一開始有兩位學 生較不熟悉到全班皆能正確指認之學習成效,明顯發現其視譜能力之提升,

對於一開始即精熟之學生,亦能持續維持其視譜能力。本研究結果與柯大 宜教學法之理念─人人應具備聽、讀、寫音樂的能力相符(王毓雅,2001;

林榮吉,2002;張子華,1996;陳穎靚,2005;楊世華,1993;蔡春惠,

2007;蔡蕙娟,1986),從中也看到學生已具備能唱、能讀、能寫音樂能力。

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遭遇的難題可藉由調整修正加以克服 一、確認學生學習問題,對症下藥找出解決方針

第一週課程進行歌唱遊戲時,發現「學生歌唱聲音較小,甚至一開始不 歌唱」(T1020912),當下研究者以學生不喜愛歌唱為由,以為只要將課程 設計變得活潑有趣,學生就能大聲演唱,但經指導教授指導後才了解,學 生真正不開口唱的原因,乃因不會運用唱歌聲音所致,因而才會越唱越小 聲、甚至不願開口唱。研究者確認學生的學習問題,設計聽辨和模仿歌唱 聲音和講話聲音之課程內容,對症下藥幫助學生熟練運用歌唱聲音,以至 於後測評量時大部分研究參與者皆能正確且放聲歌唱。

二、依照學生學習狀況,彈性調整課程進程

第八週研究者設計以歌唱遊戲〈不倒翁〉、〈小黃豆〉分別教導 2/4 拍 和 4/4 拍,過程中「請學生以強拍拍手、弱拍拍腿的方式,讓學生感受 2/4 拍,

之後邊唱〈不倒翁〉邊拍二拍子律動」(T1021114音樂知識),接著教導 4/4 拍

〈小黃豆〉歌唱遊戲,教學中發現學生大多經教師指導才能聽辨 2/4 拍和 4/4 拍差異,並分真正理解兩者關係,研究者將教學中的問題與指導教授

118

進行專業對話後,決定調整課程進程,先教導 2/4 拍、接著進行 3/4 拍和 4/4 拍教學,依照學生學習狀況而適度調整課程順序後,其學習成效大幅 提升。

三、課程內容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幫助其學習遷移

第三週利用 m sl 歌謠〈Hekka Mona〉、〈跳高跳低〉進行聽辨活動,由 於學生第一此接觸聽辨課程,無法在第一時間了解歌詞與音高間的關係,

為了協助學生理解音高與語韻間的關係,經指導教授討論後以聽音高猜生 活中指定物品之遊戲進行教學,最後再透過歌唱遊戲〈小雞喝水〉和〈冬 瓜冬瓜〉熟悉音與語韻間的關係,從教學活動中發現,當課程內容與學生 經驗相結合時,除了學生的聽辨能力進步外,其學習動機也由被動轉為主 動。

四、透過圖像和實際操作,輔助其認知

十二週的歌唱音準教學中,學生對於 d、f 音高無法掌握,演唱時時常 將 m、f 音高位置混淆,因此研究者在黑板上畫出音階,並以走樓梯的經 驗說明各音高之間的關係。另外在音樂知識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建立一 拍的概念,參酌柯大宜教學中以愛心當作一拍的方式進行教學,發現學生 皆能理解其概念且進行 3/4 拍和 4/4 拍節奏創作。至於在認識節奏名稱這 部分也發生類似的問題,由於所學的符號太多導致學生認知負荷無法正確 辨識,研究者藉由〈音符歌〉歌唱遊戲進行教學,讓學生從邊唱邊畫(操作) 中學習,至此以後學生皆能熟練所學音符。然而在視譜能力學習上也有類 似情況,教學中發現學生無法辨識線與間及五線譜上各音高,研究者請學 生運用手指譜練習,之後並以布譜讓學生實際操作,過程中看到大部分學 生皆能熟練所學。從上述教學現況中發生的問題了解到,研究參與者得以 透過圖像和實際操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得以協助其建立所學之概念。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