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能有效幫助師培生教學信念的發展與實踐。

第二節 建議

壹、 對未來教育的建議

一、 教師可善用數位學習平台(如知識論壇)以輔助教學,促進學生想法的分 享和改進

電腦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對教育產生了影響和衝擊,數位學習科技為支援 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透過知識論壇平台的社群協作與知識共構,幫助師 培生進行教學回饋意見的交流與反思,更能讓學生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隨時 於平台提出想法並進行交流活動。研究結果更顯示出師培生在知識論壇進行教學 反思的過程中,改進自我的教學,且提升回饋品質。

知識論壇平台即為實踐知識翻新理論的網路平台空間,不僅可以幫助老師紀 錄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想法改變,更是一個讓學生自主的進行協作學習的網 路平台。更重要的是,透過想法的分享,讓學生的每一個想法不僅僅是停留在腦 海中而漸漸消失的抽象物品,而是可以被提出來的具體作為,透過與社群共同討 論與精進,讓想法不斷地成長,進而解決生活或學習時遇到的問題。綜上所述,

知識論壇平台實為有效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協作學習的工具,因此未來的教學現 場,亦可善加利用此工具,有效培養學生想法的提出,更協助知識翻新理念的落 實。

二、 營造開放自主的師資培育環境,可以建構多元的教學信念

如先前文獻所提及,師培生的教學信念,會受到過去學習經驗和師資培育課 程所影響,透過良好的師資課程規劃與設計,可增進師資培育教學實務知識的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構(方吉正,1998; Morton & Gray, 2010; Nespor, 1987; Rath, 2001; Stuart & Thurlow, 2000),由此可知,師資培育課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然而,本研究營造出知識翻新的學習環境,強調讓師培生主動探索學習,進 行自我與團體共同反思,並輔以知識論壇,幫助社群想法意見的交流和互動,讓 師培生熟悉與體驗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而研究結果顯示出,在經過一學期的知 識翻新學習後,師培生提升了實務知識的建構,並趨向學生中心和教師引導探索 學習的教學信念。因此,師資培育課程實為影響師培生信念與知識的重要因素,

建議未來師資培育課程的設計應傾向自主與開放的學習環境,不侷限師培生的教 學想法,給予師培生分享與改進想法的機會,以期能實踐想法於未來的教學現場 中。然而教師在師培課程中,應以輔助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協助學生產生更多教 學的創新思維,以發展更多元的教學信念。

三、 師資培育課程應提供更多實際體驗教學的機會,讓師培生檢視自我如何將 教學信念付諸實踐

正如先前文獻所提及,師培生在進入師培課程前,已累積許多與自己過去學 習經驗相關的教學信念,審慎的檢視師培生教學信念與想法,且幫助其建立多元 創新的教學信念,應作為師培課程中重要的目標(Hollingsworth, 1989; Hong & Lin, 2010; Olson & Appleton, 2006; Yilmaz-Tuzun, 2008)。職前教師所建構的教學信 念,若無法提供實際教學機會來反思與驗證自我的教學信念,會使許多剛踏入職 場的新手教師,產生信念與行為不一致的情況(李麗君,2006)。然而,本研究的 課程設計雖著重於師培生實際體驗教學與教學反思活動,但課程的時間不長,且 每位師培生僅有兩次教學演示的機會,而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的進行教學信念的 反思內化,並實踐於教學行為中,造成部份師培生出現教學信念與行為不一致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情況。

因此,建議未來的師資培育課程,可以提供師培生更多的課程學習時間與教 學表現機會,讓師培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角,擁有更多自主嘗試與教 學體驗的機會,幫助師培生在每次的教學實踐中,反思自我信念與實踐上的差 異,以期能調整改進自我的教學信念和行為。

四、 課程革新應協助教師教學信念與課程理念的聯結

課程理念與教師信念的關係研究,應是未來教育改革所應重視的焦點。許多 人認為,課程的革新能帶動教育的改革,但其實教學改革的歷程中,主要的推手 仍為教師。過去有學者指出,若課程的改革理念來自外部力量(如:政府或各級 學校),而非教師自願性的改變,且課程理念與教師的信念不相符,改革成效必 定大打折扣(方吉正,1998; Richardson, 1998)。反觀那些成功的教師發展,其改 變的過程皆能深入到教師的信念與價值觀之中,才能讓教師隨著教學經驗的累 積,自發性的改變想法與信念,成為未來教學實踐的基礎 (黃騰、蔡小婷,2010;

Richardson, 1998)。

本研究透過讓師培生親身體驗課程教學,深入反思以了解其教學信念與價 值,透過想法的翻新,進而讓師培生發展更建構導向的教學信念,使其趨向學生 中心的教學思維,並實踐於教學現場。因此,未來的教育改革重點,可以多著眼 於深入了解教師的想法信念(例如:透過工作坊等教學課程研習活動),讓教師 或準教師透過親自體驗新的學習方法,從中自我反思其與課程教學的關係,以自 發性的改變教學觀點與信念,才能於未來真正的教學現場中,更有效地推動與落 實革新課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貳、 未來研究建議

一、 研究變項

本研究關注於應用知識翻新教學與知識論壇平台於師資培育課程,對師培生 的實務知識、教學信念與實踐的影響。然而,仍有許多變項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行 為,例如:知識信念、教師信念等。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進行知識翻新教學 對其它變項的影響,並進一步探討這些變項對教學行為的影響情形。此外,本研 究利用知識論壇作為輔助知識翻新學習的網路環境,若能比較學生課後於知識論 壇的討論內容和教室試教後課堂中的討論內容,分析兩者內容的差異,可從中比 較知識論壇平台對學習者的影響為何。但本次研究中課堂的試教錄影並未紀錄下 試教結束後學生的討論內容,無法進行此一分析,建議未來研究者在蒐集研究資 料時,可將課堂試教活動後的討論情形全程用攝影機紀錄下來,以便進一步分析 知識論壇的學習成效。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人力的考量,僅以國民小學自然科師培生為研究對象,

然而,不同學科領域背景的學生,對於教學信念的建構和實踐,都可以做為研究 考量的要素,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應用其它背景的師培生,例如:數學科 師培生、英語科師培生等,了解是否不同學科的師培生,對教學信念與知識的建 構情形亦有不同。

三、 研究環境

本研究教材教法課程的學習環境安排在大學學院中的教室進行,且進行教學 演示的教學對象為試教者的同儕,因此,該試教活動仍有別於實際的教學現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無法真正代表師培生在實際教學現場的表現,師培生面對正式的教學現場,其心 態與表現必定會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研究結果。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在進行師 培生的教學演練活動時,可以考慮進入實際的教學現場進行教學演示,其研究結 果能更準確預測師培生在未來的教學實踐情形。

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礙於環境與人力的限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為個案研究法,沒有實驗 組與對照組的區別,亦無法控制研究的干擾變項,所以學生在本研究的改變與成 長,無法準確的歸因於知識翻新教學的影響。因此,未來的研究若能使用實驗研 究法,操控自變項,排除無關的干擾變項,能使研究更加嚴謹,使知識翻新的學 習成效更具說服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參考書目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

20,36-44。

王秀惠,蔣佳玲(2004)。高雄縣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 行為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7,67-79。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吳明隆,陳火城(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自我知覺教學效能關 係之研究。學校行政,48,113-132。

李源順(2005)。學生教師運用知識庫學習數學教學:理論與實務的連結。科學 教育學刊,13(1),53-70。

李麗君(2005)。師資培育在改變師資生教學信念上之意義及其困難與挑戰。教 育資料與研究,62,134-144。

李麗君(2006)。檢視師資生教學信念與其實踐之方案實施與成效。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學報,19(1),39-62。

邱憶惠,高忠增(2003)。教師知識之個案研究。台中教育學報,17(2),91-112。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陳國泰(1999)。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國泰(2000)。析論教師的實際知識。教育資料與研究,34,47-6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陳國泰(2003a)。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個案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 報,10,77-102。

陳國泰(2003b)。教師的實際知識及其對師資培育的啟示。教育研究,11,181-192。

黃騰,蔡小婷(2010)。從師資培育之研究看教師發展中心之定位。卓越教學學 術研討會,宜蘭市晶英酒店。

Beijaard, D., & Verloop, N. (1996). Assessing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2, 275-286.

Bereiter, C. (2002).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arter, K. (1990). Teachers’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 In W. R. Houst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pp. 291-310). New York:

Macmillan.

Carter, K. (1992). Creating ca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knowledge, in T.

Russell, and H. Munby (Eds.), Teachers and teaching: From classroom to

reflection (pp. 109-123). London: Falmer Press.

Chai, C. S., Hong, H. Y., & Teo, T. (2009). Singaporean and Taiwanese pre-service teachers' beliefs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ICT use: A comparative study.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117-128.

Chang, Y. H., & Hong, H. Y. (2011). Facilitating belief change among prospective science teachers through knowledge building. Inciting the Social Imagination:

Education Research for the Public Good. 2011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ERA), New Orlean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 Wittrock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teaching (pp. 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Cuban, L. (1983). How did teachers teach, 1890-1980. Theory Into Practice, 22(3), 160-165.

Dempsey, J. V., Driscoll, M. P., & Swindell, L. K. (1993). Text-based feedback.

In J. V. Dempsey, & G. C. Sales (Eds.), Interactive instruction and feedback (pp.

21-54).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21-54).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