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知識翻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了未來的思考方式與教學方法(Entwistle, Skinner, Entwistle, & Orr, 2000; Schaefer

& Zygmont, 2003)。然而,職前教師與新手教師所建構與教學相關的信念,若無 法提供實際教學機會以驗證檢視其與教學實踐的連結性,便可能會有教學信念與 教學行為不一致的情況產生(李麗君,2006)。因此,在師資培育的過程中,師培 機構應正視師培生的信念與想法,同時給予他們嘗試更多創新教學方法的機會,

協助其反思並改進傳統教學法的缺失。並持續透過教學演練,幫助他們重新思考 教學,建立自我的教學風格,促進教學信念的發展與進步,以有效幫助師培生建 立多元、合宜的教學信念,並實踐於未來的教學現場中 (Olson & Appleton, 2006;

Yilmaz-Tuzun, 2008)。

第三節 知識翻新

現今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幫助學生成為知識工作者,不斷地精進知識、分享知 識,並透過社群協作製造知識產品,並對未來知識社會做好準備(Lakkala, Lallimo,

& Hakkarainen, 2005)。因此,學習不再單純的關注知識的獲得,更強調生產與創 新的能力。

壹、 知識翻新理論

知識翻新係一持續生產和改進想法的集體合作歷程(Scardamalia & Bereiter, 2003),其理論反映二十一世紀知識型社會所需的創新能力,透過社群成員在知 識訊息的產出與交流下,集體合作和知識共構,從中改進想法與創新知識。

Scardamalia 與 Bereiter (1999)認為,學校不僅是學習型組織,更應發展為一個知 識翻新與創造的組織。在這樣的組織裡,學生和老師會共同合作並集體建構知 識,最終目的在於透過解決知識問題以發展反思自我信念的能力,而非著眼於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識獲得與累積的歷程。

在知識翻新的學習環境中,知識的演進通常始於想法的產生,當想法在知識 社群中不斷地互動與改進,便能使知識獲得更深與更廣的成長(Hong & Sullivan, 2009)。知識翻新強調知識分散於生活情境中,必需透過學生主動思考、分享想 法,經由社群的互動對話與改進,進而創造新知識,而非單方向的傳遞與獲得知 識。因此,一個新的想法或知識要產生,是群體共同的責任,而非單一學習主體 獨立建構自己的知識 (Scardamalia, 2002)。在知識翻新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於 社群中執行、分享與創造知識,使每個人都有創造知識的可能,並應用新知識解 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

Scardamalia 與 Bereiter (2003)談到知識翻新與學習之間的差異,認為學習是 一種想法、態度或技能改變的內在歷程;反觀,知識翻新則是由於社群的公共知 識被創造或修改的過程,知識應該是存在於實體世界,而且可以被人們所使用。

簡言之,學習只是改變人們內心看不見的想法,但知是翻新強調想法和知識不再 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實體,並存在於生活中成為大家共享與 應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想法在知識翻新的歷程中是可以不斷被改進或創造出 新想法,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透過學習與知識翻新的差異比較後,更體認到知 識翻新在知識經濟社會中重視社群知識與創新能力培養的價值所在。

綜合上述所言,知識翻新理論提供了學習的新方法。除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角色,應積極的從消費者轉為生產者,注重知識的創造與創 新,營造出和不同於過去傳統教學的學習歷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貳、 知識翻新的原則與教學實踐

知識翻新理論強調應用「以想法為中心的教育」於教學現場。知識翻新關注 於每個人想法的產出,並且透過群體之間的討論、互動、交流與反思等過程以批 判、選擇、修正、翻新和驗證想法。在這過程中,想法會逐漸形成以解決問題或 形成新知識,舊知識也會不斷地被質疑、討論、或改進,進而提出更新或更多元 的想法,同時產出新知識。

傳統的教學現場,知識大多透過教師講述的方式傳遞給學生(Schuh, 2004),

學生被動接收知識,且由教師主導學習進度與學習內容,這樣的學習模式,剝奪 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和探索學習的機會。反觀知識翻新的學習社 群,重視學生反思與批判思考的能力,讓學習者自主從事學習活動,並承擔學習 責任,透過社群成員想法知識的產出,持續不斷地建構社群知識(Scardamalia &

Bereiter, 2003)。

為了更了解知識翻新理論如何應用於實際的教學現場,Scardamalia (2002)提 出了十二項知識翻新原則,作為教師在進行知識翻新教學的準則。以下就其中四 項與本研究特別相關的原則分述如下:

1. 關心真正的想法,看重真實的問題 (real ideas, authentic problem)

知識問題的產生,在於人們渴望了解這個世界。解決知識問題的過程中,需 要 產 生 想 法 , 產 出 的 想 法 就 像 是 一 個 可 以 被 觸 摸 、 感 覺 的 實 體 概 念 物 件 (conceptual objects, see, Bereiter, 2002),可以被應用於解決人們在生活中所關注或 實際發生的問題。

2. 知識的自主追求者 (epistemic agency)

學生成為自主的知識工作者,在提出想法後,透過與他人想法的互動與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論,達到知識翻新的目的。過程中,各別學生並不依賴他人的規劃,而是要做到 自主設定目標、維持動機、自我評估和計畫等工作。

3. 知識的平等參與 (democratizing knowledge)

知識社群中的每一位參與者,其貢獻的想法都被視為平等且是具有價值的。

在班級團體內不會因為成員背景的差異和不同,將某人歸類為有或沒有知識創新 能力,每一位成員對提出想法與知識創新都被賦與同等的權利。

4. 社群共構知識與團體責任 (community knowledge,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在知識社群中,個人對團體的貢獻與個人的知識成長被視為同等重要。因此 個體在社群中被鼓勵去產生有價值的想法,並且共同分擔知識成長的責任。

綜合上述知識翻新的教學原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其角色在引導學 生成為知識的自主學習者,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建立學生社群知識的概念,鼓勵 學生想法知識的產出,且平等看待每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團體中積極產生想 法並共構社群知識,強化學生知識創新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