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前述的結論,本研究分別對 SSI 教學、實施 SSI 教學的教師、

未來的研究方向與教學單位提出建議如下:

一、 對 SSI 教學的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自尋議題素材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有正面影響,除 了教師提供素材外,讓學生利用網路自尋素材能讓學生查詢到更多教 師所沒想到的面向資料,不失為一個開啟多面向討論的方法。然而,

因高低批判思考傾向的學生在批判思考能力的進步上有差異,這部分 可由教師的差異化教學補足。

教師在挑選 SSI 議題時,可挑選與學生生活較貼近的題材,在學 生蒐集資料、討論時較有切入點,學生的討論也會較熱烈、較有共鳴。

105

在學生蒐集資料的階段,先禁止學生討論,以免學生在蒐集資訊前先 被團體感染的情緒影響,進而減低討論的效果。

二、對實施 SSI 教學之教師的建議

(一)提升學生的論證品質

在學生論證的過程中,可針對議題內容再思考一次。研究數據亦 顯示論證得分與批判思考傾向、科學學習成就與批判思考能力達顯著 相關。在社會性科學議題課程中融入論證,協助學生運用學習、閱讀 策略,提升論證的品質,使學生批判思考過程更加完備。

(二)訓練學生的資訊搜尋能力

學生的資訊搜尋能力是學生在自尋議題素材時的第一道關卡。讓 搜尋到越完整、越多面向的資料,才符合當初自尋議題素材的初衷。

因而應在課程開始前,進行資訊搜尋教學,並在學生搜尋過程中不斷 給予協助,在實際操作中讓學生資訊搜尋能力提升。

(三)給予低批判思考傾向的學生較多引導,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傾 向

低批判思考傾向的學生對於高自主的學習活動(自尋議題素材)

較易無所適從,無法掌握學習重點,因而錯失學習機會。教師可依據 評量結果,在課堂中實施差別化教學,考量學生動機,給予低批判思

106

考傾向學生較多的引導、指引協助其搜尋、組織資訊,以訓練學生的 批判思考能力。甚至可設計不同的學習單,讓低批判思考傾向的學生 慢慢的,一次一次的漸漸往高自主的學習方式進步。教師對於議題的 挑選、情境的鋪陳,也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引起共鳴,使動機增 加。在這樣的安排下,學生有較大的機會從議題討論中獲得成就感,

在回饋到動機中,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傾向。

三、未來研究方向

(一)延長研究時間

批判思考能力屬於高層次的認知能力,短短幾次的訓練成效不明 顯。建議在適合的生物章節中,多增加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討論,並以 整個學期或整個年度時程進行研究。能更加釐清社會性科學議題課程 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科學學習成就間的影響。

(二)檢視學生論證學習單的品質、觀察學生的發言討論情形

多蒐集學生的學習歷程狀況,並加以分析討論,以釐清在社會性 科學議題課程中學生學習歷程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科學學習成就 間的影響。

(三)擴大研究範圍

因研究的樣本來自同一學校,未來可擴大研究範圍至不同學區、

107

不同背景之學生,以了解不同對象是否會有相同結果。

四、對教學單位的建議

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與科學學習成就有相關性,並能由批判思考 能力預測學生的科學學習成就,也就是說,若能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 能力,學生的科學學習成就也會提升。教師與教學單位不必拘泥於課 內知識性內容的進度,適時讓學生討論社會性科學議題並融入科學知 識,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進步了,科學學習成就也會提升。

10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郁文(2003)。科學探索活動及高層次思考對國中生科學素養影響 之探究-以 [生物科技大未來] 為活動設計主題(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 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市。

王曉璿(1997)。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39(1),7-13。

林妙真(2004)。由小組討論爭議性科技議題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生之 知識建構-以台灣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振欽、陳竹上(2012)。論證教學模式之建構及其運用於環境倫理 相關研究之分析:以博碩士論文為例。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學 刊,7(1),115-126

林樹聲(2003)。應用學習環策略進行科技引起的社會爭議議題之教 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2-2511-S-415-003),未出版。

邱育志(2008)。SSI 議題下實施 CPS 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 決能力及自然科學教室環境知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109

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徐建國(1998)。高中生批判思考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翁琪涵(2007)。國小六年級學生面對社會性科學議題做決定之研究

─以「湖山水庫興建」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

義大學,嘉義市。

張昇鵬(2004)。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批判思考 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0,57-101。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臺北市:東華。

許崇憲(2000)。影響批判思考進行的因素:以幾項實證研究為例。

教育研究月刊,75,29-40。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 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麗珠(2001)。國小社會科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玟伶、林樹聲(2010)。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道德判斷層次之研究

-以社會性科學議題為例。嘉義市教育研究集刊,2,55-72。

陳家禾(2007)。以後設認知能力探討網路搜尋學習活動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110

陳密桃(1996)。我國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批判思考的相關因素及教學 效果之分析研究。教育學刊,12,71-148。

陳萩卿(2000)。批判思考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之實驗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萩卿(2004)。國小學生批判思考傾向與其偏好的教學取向及學習 方式間的關係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51-270。

曾振富(2001)。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習之研究-以台北 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臺北市。

湯偉君、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 教育月刊,223,2-20。

黃俊傑(2002)。二十一世紀科技時代的人文議題與人文教育。開放 時代,1,61-70。

黃柏鴻(2007)。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論證能力之行動研究—以社會 性科學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萬居(2002)。由教學原理論述 STS 教學活動之應用。科學教育 研究與發展季刊,2002 專刊,59-85。

劉美慧(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國立花蓮師院學報,

8,173-200。

111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玉珠(1991)。我國中小學學生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玉珠(1999)。批判思考意向量表。取自:

http://www3.nccu.edu.tw/~ycyeh/instrument-english/1999%20ct-dis position.pdf

葉玉珠(2003)。批判思考的涵意與有效教師行為。清華大學通識教 育季刊,9(3),151-170。

葉玉珠、葉碧玲、謝佳蓁(2000)。中小學批判思考技巧測驗之發展。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7,27-46。

葛品宏(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慈雪(2010)。國中生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論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魏美惠(1999)。批判思考能力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72,10-15。

112

西文文獻

Bilal, D., & Kirby, J. (2002).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information seeking: Children and adults as web user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8(5), 649-670.

Bell, R., & Loon, M. (2015). The impact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on learning using business simul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13(2), 119-127.

De Boer, G. E. (2000). Scientific literacy: Another look at it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meaning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6), 582-601.

Ennis, R. H. (1962). 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32(1), 81-111.

Ennis, R. H. (1985). A logical basis for measur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2), 45-48.

Ennis, R. H., Millman, J., & Tomko, T. N. (1985). Cornell Critical Thinking Tests Level X & Level Z: Manual. Pacific Grove, CA:

Midwest Publications.

Ennis, R. H. (1987). A taxonomy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and abilities. In J. B. Baron & R. J. Sternberg (Eds.),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pp. 9-26). New York, NY: Freedman and Company.

Facione, P. A., & Facione, N. C. (1992). The CCTDI: A Disposition Inventory. Millbrae, CA: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Hahn, C. L. (1996). Research on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In R. 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

113

25-41).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orris, S. P. (1985).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8), 40-45.

Paul, R. W., & Binker, A. J. A. (1990). Critical thinking: What every person needs to surviv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Rohnert Park, CA: Center for 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Critique,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Ratcliffe, M., & Grace, M. (2003). Science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Teaching socio-scientific issues. Philadelphia, PA: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Risinger, C. F. (2002). Two different worlds: The dilemma facing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Social Education, 66(4), 231-233.

Sadler, T. D. (2004). Informal reasoning regarding socioscientific issues:

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1 (5), 513-536.

Schacter, J., Chung, G. K., & Dorr, A. (1998). Children's Internet

searching on complex problems: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analys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9(9), 840-849.

Simonneaux, L. (2001). Role-play or debate to promote students’

argumentation and justification on an issue in animal transgene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9), 903-927.

Slone, D. J. (2003). Internet search approaches: The influence of age, search goals, and experience.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5, 403-418

114

Toulmin, S. E. (1958). The uses of argument.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ng, H. Y., & Chang, W. H. (2014). The effects of using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platform to explore socio-scientific issues. In The Fifth Pacific Rim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University of Taipei, Taipei.

Yang, F. Y., & Anderson, O. R. (2003).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ference and reasoning modes about nuclear energy u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5, 221-244.

Yang, Y. C., & Chou, H. (2008). Beyo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through different onlin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39(4), 666-684.

Zeidler, D. L., Sadler, T. D., Simmons, M. L., & Howes, E. V. (2005).

Beyond STS: A research‐based framework for socioscientific issues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89(3), 357-377.

Zohar, A., & Nemet, F. (2002). Foster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rgumentation skills through dilemmas in human genetic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1), 35-62.

115

116

117

118

孟山都公司(英語:Monsanto Company)是一家美國的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

總部位於

119

附錄三 七年 班 座號 姓名

請將你所收集到的資料簡述於框框內,並整理資料中所提到支持或反對基因改造 的證據。

簡述資料 支持基因改造

or

反對基因改造

簡述資料 支持基因改造

簡述資料 支持基因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