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批判思考能力

批判思考被認為是個複雜的心智運作過程,一是一種高層次思考 能力的展現。然而,要展現批判思考,需要有知識、態度、技能等面 向。這一節中,我們將探討批判思考中能力的部分。

一、批判思考能力的意涵

康乃爾批判思考研究計畫,於 1962 年提出有關批判思考的十二 項行為特質,做為其研究發展的指標:(一)摘取要義。(二)對某一 推論是否曖昧不明的辨識能力。(三)辨識論點是否前後矛盾的能力。

(四)辨識結論是否正確的能力。(五)言論是否敘述得詳盡周延的 判斷能力。(六)所述內容與其所引用的原理原則是否契合的判斷力。

(七)對所觀察、記錄的資料內容是否可靠的判斷能力。(八)對由 歸納法所得的結論是否得當的判斷能力。(九)確定問題癥結所在的 能力。(十)辨認何者為假定的能力。(十一)對定義是否得宜的判斷 能力。(十二)對於權威者的言論、主張、意見能客觀評鑑其可接受 性的能力,其羅列的指標多為能力面向。

Ennis(1987)提出的批判思考能力則包含了四大面向:(一)澄 清(clarity):指對事實狀況的清楚了解,能把握問題重點、分析爭論 點、回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對一名詞下適當的定義、能辨認假設的

18

能力。(二)紮實的基礎(basis):指推論有堅實的支持或資料,能辨 認資訊來源可信度、客觀觀察與判斷可靠性的能力。(三)推論

(inference):從事演繹思考、歸納思考、價值判斷的能力。(四)交 互作用(interaction):指能與人有效溝通、交往的能力,並且能從型 式、內容和事實方面判斷定義,並明確指出假定並做出行動決定,不 受哄騙的能力。

Paul 和 Binker(1990)則認為批判思考是對個體思考的"再思考

",乃運用思考去辨別或分析事物,亦即以語言、邏輯等技巧去解釋 事項,並依所設定的標準去做適當的評價,批判思考能力是讓思考更 周全的過程。

綜合以上學者對批判思考能力的定義觀點,所謂的批判並不是負 面的或責問的。相對的,批判思考是一種反省性的思考能力,個人以 主觀內在的評判標準與外在客觀的證據互相摩擦碰撞,產生出新想 法、新思維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中,個人要有精於分析、判斷、評估 論證和概念、考察訊息可信度、辨認假設立場等能力。

另外,依據實證主義者主張批判思考的知識與能力是靠後天的經 驗,不斷的推論、歸納、驗證而成。教育者就可經由教育的方式提升 學生的批判思考。Ennis(1985)和 Paul(1990)都主張批判思考是 可藉由教學獲得進步的。如果給予學生適當的訓練,將可促進學生的

19

批判思考能力。且 Ennis(1985)認為批判思考的能力是一般性的,

能遷移到其他學習領域中,因此建議教師應該提供許多機會,讓學生 在上課時能充分發展並應用批判思考能力與技巧。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設計課程,讓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增加,並能 夠遷移到其他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思考當中。

二、影響批判思考的因素

批判思考並非存在於真空(vacuum)的獨立能力。Norris(1985)

認為批判思考是基於許多考量的綜合體,思考歷程需要個人比較、評 價自己與他人的觀點的不同、尋找其它可能的選擇、做推論、具備能 批判性的思考(think critically)的意向。也有學者研究發現:影響個人 從事批判思考的因素包含:(一)個人外在因素:如性別、年齡、城 鄉別、學業成就;(二)個人內在心理因素:如認知風格、認知能力、

認知意向、後設認知、觀點偏好、智力等;(三)環境因素:如社會 互動、家庭因素(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等(陳密桃,1996;

許崇憲,2000)。

Irani 等人(引自 Bell, 2015)指出,低批判思考傾向者,較缺乏 有意義的批判思考,因此在問題解決能力、解題和作決定的成效,都 沒有高批判思考傾向者來的好。

20

批判思考的運作歷程離不開個人對主題內容的先備知識的運 用,還需要善用個人的常識及經驗。所以學生的先備知識、認知風格 與興趣態度皆會影響他們做正確推論的能力。在科學學習中,學生的 常識與經驗一方面來自教室課程中對於科學的認知、過程技能的習得 與科學本質的理解,另一方面則來自於教室外學生與外在社會環境與 文化互動下產生的知識。所以期望學生提高批判思考的能力,便不能 忽略學生對於基本知識、認知經驗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擔任引導者之 外並要在課程中提供學生必要的鷹架與協助。

在實徵研究中,Yang 和 Chou(2008)在台灣的大學一般通識 課程中以 220 個學生做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整體而言,批判思考 傾向與批判思考能力有著正相關,尤其是高批判思考能力者與中度批 判思考傾向者有著顯著相關。

徐建國(1998)採用調查研究法,以 1003 名台北市高中學生作 為研究對象,使用批判思考量表、基本資料調查表、家庭環境診斷測 驗、學業性向測驗、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發現:(一)

高三學生之批判思考能力顯著優於高一高二學生。(二)學習能力與 其批判思考能力有顯著正相關。(三)批判思考能力與其學業成就有 顯著正相關。就學科而言,批判思考能力與國文科成績相關程度最 高,餘依次為英文科、自然科、數學科,但與社會科成績則無關。

21

葉玉珠(1991)則以 1022 名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一)

學生智力與批判思考有顯著正相關。(二)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總成 績有顯著淨相關,且與自然和社會科成績的相關較高。(三)在排除 智力的影響後,批判思考能力仍與學業總成績有顯著相關。意即在中 小學生中,批判思考能力分數越高,其學業總成績及各科學業成績越 高。

郭郁智(2000)的實徵研究結果也發現:(一)國中學生的批判 思能力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差異。(二)國中學生的學習策略與 批判思考能力具有正相關。(三)國中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 就具有正相關。(四)批判思考能力高分組的國中學生,其學業成就 顯著優於中分組與低分組的國中學生。劉清芬(2000)則以國小學生 作為研究對象,得出相同的結論:批判思考能力較高的國小學生,學 業成就亦較高。

在張昇鵬(2004)針對後設認知能力與批判思考能力之比較研究 成果中發現,國中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表現高於國小學生,而在男女 組別中無顯著差異。而後設認知能力與批判思考具有典型相關,且具 有顯著的預測力。意即,從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可預測學生之後的批 判思考能力表現。

從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學生的個人的學習策略、認知經驗等會

22

影響學生本人的批判思考能力。批判思考傾向與批判思考能力也有一 定的相關性。也因此,本研究蒐集學生的批判思考傾向與批判思考能 力得分作相關分析外,並探究學生在經過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後批判 能力的改變,同時也對不同批判思考傾向的學生做進一步的成效分 析。除此之外,亦會蒐集學生在教學中的論證資料、搜尋成果,並探 討學生學習過程與批判思考能力的關係。

在上述研究結果中也發現: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有著正向相 關。而批判思考能力屬於高層次思考能力,可透過具體的訓練與系統 化的練習而提升。研究者期待在經過本研究設計的社會性科學議題教 學後,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與科學學習成就能增加,學生能針對自己 的既有立場去做反思,減少個人知識背景對判斷的影響。

三、批判思考評量工具

要了解批判思考的展現如何,就必須要有工具予以測量。最為人 所知、廣泛使用的批判思考工具以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Cornell Critical Thinking Test)為主,主要是在了解受測者的批判思考能力與 技巧。國內則有許多學者以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為基礎,翻譯原文、

修訂題目編制測驗。

(一)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

23

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是由 Ennis、Millman 和 Tomko 於 1985 年編 製的。Ennis(1962)對批判思考所下的定義:批判思考就是對言論 或主張合理的評估。依據這樣的定義可再分為三個向度:1.邏輯向 度:評判名詞、主張之間的關聯性。學生必須知道名詞與主張的意義 和其運用;2.規則向度:學生必須知道標準知識與主題的相關標準以 判斷主張;3.實用向度:學生若已有了足夠證據了解主張要義與實施 結果,則在此情境中做出判斷。

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分為X級與Z級。兩者適用的施測者不同:

X級適用於 5-12 年級;Z級則適用於 12 年級以上至成人。X級測量 的技巧包括:

1. 歸納(Induction):能藉由已知證據與資訊中推論出最有可能 的結果。在題本中,即是能將題目敘述的當作是真,並由此敘述 決定最有可能導致的結論為何。

2. 演繹(Deduction):指學生能夠藉由已知的陳述或前提中,辨 認論述間所隱含的關係,藉以確定該推論是否確實為必然的結 果。在題本中,即把兩個敘述當真,並決定兩敘述定會導致何種 結果的能力。

3. 觀察與決定可信度(Credibility):在題本中,能判斷資訊來源 是否正確,是否具有可信度的能力。

24

4. 辨認假設(Identification of Assumptions):指學生具有辨認出 陳述或宣稱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隱含前提或預設立場的能力。意 即當我們在敘述事情或表達看法時,都會先有自己的預設或前 提。而辨認假設就是能辨認這些預設的立場與前提的能力。

X級測驗包含了 71 題題目。雖題目中測量多種技巧,但 Ennis

X級測驗包含了 71 題題目。雖題目中測量多種技巧,但 En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