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者實施課程的經驗與心得,分別對教學者以及未來研究等兩個 部份提供個人建議,以做為身心動作教育或相關領域之研究者參考。

一、對教學者之建議

(一)課程的安排需考量到量與質的平衡,以及複習、統整課程的比重,應以 幼兒的實際學習狀況來適時調整課程。

(二)給予幼兒充份的時間、空間去進行身體的探索,加上教師的鼓勵與讚賞,

能提供一個正向支持的環境,引發幼兒創造力的表現。

(三)對幼兒進行呼吸課程時,若能與姿勢結合,較易達到教學目標,也增加 了趣味性。

(四)幼兒的引導語應較具體且明確,或是運用其想像力,幼兒較易體會。

(五)幼兒對於抽象事物的學習較不易,需尋求較具體的方式、適當的輔助教 具、音樂或以想像力來做輔助引導。

(六)分組輪流競賽的方法的學習效果雖然良好,但也增加了等待的時間,若 能以十人左右的小團體來進行活動較適宜,不只可以減少等待的時間,

也能增加每位幼兒探索的時間,上課秩序也較佳。

(七)本研究對象僅為研究者所任教之一大班幼兒,未來可拓展至其他大班幼 兒,藉由不同教學者的分享,設計並發展出更多、更適宜幼兒之教學活 動,使身心動作教育的活動內容能更豐富、更多元。

二、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本研究設計是以七週的時間來進行一個完整的身體主題課程,包含瞭解 身體、靜心呼吸及創造性動作教育的身體探索課程。未來可以嘗試延長 課程時程的方式,設計並進行一學期或一年的課程,將身心動作教育課

(二)從觀察員的觀察紀錄或家長的回饋單可以發現,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也會影響到幼兒的自信心或靈活度。未來相關研究可以探討身心動作教 育對於幼兒自信心或身體動作能力的影響情形。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1)。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偲潔(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不同專項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身體自我概念 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王鍾和(譯)(1997)。Hurlock, E. B.著。兒童發展。臺北市:大洋。(原著出版年:

1978)

王麗珊(2006)。初授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師之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研究。國立臺 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江文嘉(2008)。高中划船選手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中的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姍(2008)。在表演藝術課中進行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民中學學生自信心影響之 行動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強生(2010)。應用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發展鄭子太極拳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吳巧瑜(2005)。教師對幼兒創造力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合惠(2012)。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情緒管理效果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

吳美姝、陳英進(2000)。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吳泰榕(2008)。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台東漁村社區國小高年級健康與體育課程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李宗芹(1994)。創造性舞蹈透過身體動作探索成長的自我。臺北市:遠流。

李宗芹(2002)。非常愛跳舞-創造性舞蹈的新體驗。臺北市:心靈工坊。

李梅齡(2004)。年齡、氣質、情緒調節、創作性戲劇教學與幼兒創造力之關係。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絢芬(2002)。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嫦春(2010)。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參與融合式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體 育學院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英嬌(2010)。應用身心動作教育提升跆拳道學童身體覺察及核心肌群之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大豐、劉美珠(2001)。身心學。體育經典論著叢書總論,141-166。教育部體 育司(未出版)。

林大豐、劉美珠(2005)。身心學的意涵與發展之研究。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1-28。

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大豐、劉美珠(2007)。身心(Somatics)學概論。體育理論經典叢書(上), 149-186。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林季福(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開發學童覺察能力與改善脊柱側彎效果 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翠媚、王雪貞、歐姿秀、謝瑩慧(譯)(1996)。Hendrick, J.著。幼兒全人教育。 臺北市:心理。

林麗芬(1994)。創造性舞蹈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北體學報,3,31-91。

侯志欽(1995)。教學方法與技術。載於賈馥茗等編著,教育心理學(頁489-533)。

臺北縣:空大。

姜敏琳(2010)。「七巧板創意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乃華(2002)。創造力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倪鳴香(1981)。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倪鳴香(2005)。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4-2413-H004-023)。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幼兒 教育研究所。

孫易新(2002)。心智圖法進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臺北市:耶魯。

孫易新(譯)(1998)。Vanda North,Tony Buzan 著。成功之路心智繪圖讓你領先 群倫。臺北市:一智。

張中煖(1996)。創造性舞蹈教學與拉邦動作分析要素之運用。學校體育雙月刊,

34(4),45-51。

張中煖(2007)。創造性舞蹈寶典:打通九年一貫舞蹈教學之經脈。臺北市:國立 臺北藝術大學。

張世彗(2006)。行動和動作創造思考測驗指導手冊(修訂初版)。臺北市:心理。

張玉成(1991)。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臺北市:心理。

張鈴(2008)。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高中體育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蕙伊(2010)。幼兒創造性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麗珠、江映碧、嚴子三、林春梅、陳旭芬(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中 學舞蹈篇。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許家菁(2009)。運用聲音光束(Soundbeam)輔助音樂活動發展幼兒創造力及 肢體動作表現歷程之實徵性個案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市。

能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文典(2004)。【能啟發創造能力的教學方法】。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佩祺(2011)。運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國小舞蹈班學童身體覺察影響之研究。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奇鈺(2008)。學齡前兒童動作技能及創造力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 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怡真(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怜潔(2007)。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欣茹(2009)。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教育推 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莉(2005)。幼兒在創造力肢體律動活動中心流經驗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 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虹伶(2008)。創作性戲劇教學對提升幼兒創造力之影響-以一個幼稚園的教 學行動研究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陳淑君(2011)。主題繪本教學對幼兒語文與圖形創造力發展之研究-以新北市某 幼稚園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清祥(2008)。動作分析模式應用於水中活動課程對腦性麻痺學生學習成效影響 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 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 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湘南(2008)。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籃球投籃技能課程之行動 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璇慧(2011)。肢體開發課程對自閉症兒童肢體表達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藝術 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龍安(1986)。陶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手冊。台北: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2000)。創造思考教學。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

創造力研究(頁211-262)。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2002)。創造教學思考的理論與實踐(第五版)。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市:心理。

游乾桂(2004)。啟發孩子的創造力,臺北市:遠流。

黃光雄(譯)(2001)。R. Bogdan and S.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嘉義:濤石文 化。

黃光雄(譯)(2001)。R. Bogdan and S.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嘉義:濤石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