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背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本 研 究 以 身 心 學 (Somatics)理論為基礎,依據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的理念與操作,以學前幼兒為實施對象,編排設計一套適合 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透過教學之行動研究歷程,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提昇 幼兒動作創造力的效果。本章一共分為四節,第一節闡明本研究之動機與背景;

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界定本研究所涉及之名詞;第四節則說 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發展創造力的第一個關鍵期出現在幼兒時期。Robert Schirrmacher(1988)解 釋創造力是一種技巧,是一種態度而非天資。顯示創造力是可以透過培育訓練與 學習而發展出來的能力。許多國內外學者(吳美姝、陳英進,2000;陳淑惠,1996;

游乾桂,2004;鄭青青,1993)都一致表示,創造力的發展是始於幼兒階段。Torrance

(1968)研究指出四歲到四歲半是創造力發展的高峰期,若能適時掌握幼兒心理 狀態,提供合宜的學習環境,就可以保持創造力精神的活躍,使創造力得以持續 開展。施乃華(2002)也由分析國內創造力教學的研究中發現,在各年齡層的創 造思考教學中,以幼兒階段的實行成效最高,若於幼年開始進行創造能力訓練,

可達事半功倍之最佳效果。而幼兒表現創造力的方式大多是透過繪畫、音樂律動、

幼兒創作性戲劇遊戲等(林翠媚、王雪貞、歐姿秀、謝瑩慧譯,1996;黃秋玉、

曾榮祥、黃錫權、魏麗卿、廖美瑩、謝佳吟譯,2004;Cichucki, 2007; Schirrmacher, 2006; Sharp, 2001)。所以,幼兒值此發展創造力的黃金時期,幼教老師更需鼓勵 幼兒自由的創作與探索。

身體是孩子與世界的溝通橋樑。小嬰兒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努力 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而身體,則是這第一類接觸的橋樑。孩子們透過身體,培

養自己與他人的肯定,找到與自己以及世界溝通的媒介與了解自己的價值。此現 象與身心學理念相近,根據身心學觀點,人的身體屬於不斷變動的有機體,不但 具有變動特性,更具有自我覺察與動態平衡的功能,個體透過對內在經驗的覺察,

能更了解身體結構的運作,並與外在環境達到良好的平衡狀態,透過意識覺察,

能增進個體身心放鬆與注意力的集中;肌肉伸展和肌膜探索的各種可能性,能嘗 試更多樣創造性的肢體動作可能,身體結構的更多元有效運用(劉美珠,2003)。

目前學校實施的身體動作教學可以發現並不易提昇幼兒的創造力表現。李宗 芹(1994)提及在學校教育中,與身體相關性最高的課程是體育課,著眼於身體 訓練的「實用性」、「功能性」觀點。林大豐與劉美珠(2001)指出,學校體育教 學過度強調運動技術學習和動作的標準化,忽略人類本能動作的探索與經驗感受 的開發。上述學者談及當前學校體育教學普遍存在的缺失,過分重視運動技能的 訓練和標準化動作的學習,形成機械般的訓練,而忽略身體的開發和動作的探索。

教學活動的核心工作應在於教導學生如何學習,促進學生從事學習活動,不應把 學生當成知識灌輸的容器、動作訓練的機器(黃政傑,1997)。時下流行的幼兒律 動,如YOYO、MOMO幼教頻道所播放,是一套成人事先編好的固定動作,幼兒 只要跟著老師,依樣畫葫蘆地跳出來,不需想像或創造,只須完全模仿成人的動 作即可,這並不是幼兒真正的創意表現。

研究者本身是一位公幼教師,從事幼教實務工作已有十六年的資歷,自身對 肢體律動教學很有興趣,與身心學的接觸緣自於2011年,研究者於台東大學修讀 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碩士在職進修專班,選修了劉美珠教授所開授的「身 心學」及「身心動作教育專題研究」課程,親身體察學習身心學的理念,2012年 又參加國際身心動作教育研習會,而對此學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體會,深感這 是一門值得在學前階段推廣的學門,而研究者也希望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 施,提供最好的身體學習經驗給幼兒。

身心動作教育可望提昇幼兒的動作創造力。劉美珠(2003)指出身心動作教 育的課程內容主要是以體認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改善身體基本能力與放鬆身

本能性自然動作探索、身心適能及探索教育,其中創造性動作教育是特別針對低 年齡層的學生來設計之教材,所以可以嘗試應用於學前階段之幼兒。

創造性動作不同於一般肢體的動作,是一種能表達個人思想與感性或引起自 我鬆弛的身體動作(林麗芬,1994),身為幼兒園教師需創造一個學習情境,幫助 幼兒自在盡情的舞動肢體,將身心發展理論應用在教育情境中,讓幼兒經由探索 過程逐漸覺知自我肢體實在感,引發內在感覺傳達於肢體動作,擁有自我表達與 累積動作展現能力,不做機械式或模仿的動作展現,盡情地舞動具有獨特性個人 肢體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