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將依據靜思語教學實驗方案課程的研究結果,對教學方案的設計進行檢 討,並提出實施靜思語教學方案之心得及建議,希望可以提供未來相關領域之參 考。分述如下:

壹、 靜思語教學方案設計之建議

研究者在整理近年來有關靜思語教學的論文後發現,不管是採行動研究法或 是準實驗研究法,在實施靜思語教學後,只要是有關品格教育、生命教育、學校 本位課程或是在班級經營及情境探索這些議題上都有良好的成效;但在融入學科 的教學方案中,則普遍發現進行靜思語教學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可是在 學習成效上則無顯著差異。此次研究者將環境議題融入靜思語教學,並藉此探討 學生在實施過靜思語教學後對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兩方面之影響,結果也與之前 教育先進將靜思語教學融入數學或國語等學科後,只有助於學生在學習興趣的提 升,可是在學習成效上也無顯著差異。

研究者以為在靜思語教學方案的設計是攸關環境教育教學成效的重大關 鍵,而本研究所使用之教學方案均選自菩提種子編輯委員會這四年來設計規劃的 靜思語教學課程及近年來經典雜誌所規劃研習課程所設計的內容中挑選合適的 教案,但在春天國小實施之成效未如預期,所以,研究者就教學方案設計做檢討,

提供以下建議給教學現場的夥伴參考,避免重蹈覆轍。

一、 相關議題的選擇應優先考量學童有興趣的、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議題。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表 現確實有稍微提升,但根據皮亞傑認知學習理論,最好的教育是由學生自己發覺 問題,並進而解決問題,所以在相關議題的選擇,若是由學生提出或有興趣的,

應更能加強其環境敏感度、強化其對環境的責任與角色;而且環境議題與學生生 活息息相關,若能結合時下發生的環境議題做課程設計與編排,對學生的環境價 值觀及環境信念的建立,應更有正向的助益。

109

二、 靜思語五段式的教學步驟,設計宜簡化、討論宜深入,方案內容程序的 安排,可做彈性調整。

靜思語五段式的教學步驟,包括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及生活實踐,

原則上在一節課內完成,若課程內容需加深、加廣,得花較長時間或做帶狀課程,

則在程序的安排可做調整;但課程內容的設計原則最好能簡化、扣緊課程目標,

如體驗的部分,活動不宜太困難、時間短而能帶出重點最好;講述故事的部分不 管是以影片、簡報或口述等方式,都不宜過長;而省思與靜思的部分,應多花一 些時間讓學生能深入思考、參與討論。

三、 上課方式宜採取合作學習。

透過學生的分組合作進行課程教學與分組報告,除了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深 度及廣度,也可以讓學生學習聆聽他人的意見及表達自我的想法,透過資料整合 及意見彙整,能讓學生有更深入的思考。

四、 教師需提昇靜思語教學課程設計及環境議題相關知識的能力。

在進行此類課程活動之前,教師必須先行強化靜思語教學知能及熟練靜思語 教學法之應用,且需大量閱讀環境議題之相關書籍及資料,或參加相關研習活 動,以提升教師本身的專業能力,透過不斷的充實自我,有助於教師對規劃靜思 語教學課程內容的適切性,並引導學生正確的環境知識。

五、 成立教學團隊或專業社群共同學習。

教學並非一成不變,面對不同的學生常需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所以最好有 教學團隊一起進行,可以共同討論、互相配合,提供教學資源或協助安排教學情 境及觀察學生對靜思語教學的反應等,也可以做協同教學,共同討論如何應付上 課時的突發狀況,藉以提升彼此的教學技巧,使學習效果更明顯,讓實驗課程更 趨成熟。

110

貳、 對學校的建議

一、 以環境議題設計學校活動

環境教育重視體驗與觀察,因此可就當前的環境議題舉辦闖關活動或戶外教 學,讓學生透過動手做、動腦想,親自參與、主動學習。

二、 提供在職教師參加靜思語教學研習活動的進修機會

靜思語教學研習有別於其他研習活動,因為課程安排重在心靈的洗滌,所以 格外令教師們感動,使教師們在了解靜思語後,回到教室進行靜思語教學,提升 教師的教學能力。

參、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台南市春天國小六年級的兩班學生,

因此,研究結果僅能推論至春天國小的六年級學童,在推論上有其限制。建議在 未來的研究可以將研究對象擴大至其他年齡層或不同區域的學生,探討以靜思語 教學對提升環境知識及環境態度之成效。

二、 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量表」為 研究者參考其他相關量表後重新改編,也經過專家效度及信度的考驗,但本研究 中發現此量表在題項上無法涵蓋所有環境知識及環境態度的向度,導至即使有環 境知識或環境態度得明顯改變,在量表上無法相對呈現。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 深入了解環境知識及環境態度的面向後,再修訂並增加題項的內容,其能建立更 客觀、更完整、更合宜的測量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影響的研究工具。

111

三、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不同組前後測實驗研究法,以量化的統計方法來分析結果,兼採質 的分析。每週兩節,共 8 週,對六年級學童進行方案教學,因時間較短且研究者 非導師,與學生共處時間有限,除了無法對學生進行較完整的觀察,對學生的影 響更顯力不從心。建議後續研究者可設計較長期的靜思語教學課程,來進行環境 教育,並對學生、導師、家長進行較深度的訪談,如此較深入的探討,會使靜思 語教學更具成效。

112

11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3)。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臺北:五南。

王瑞香(1996)。環境倫理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田哲榮(2008)。二仁溪。經典雜誌,124,82-99。

安培淂(2009)。石油的代價。經典雜誌,136,88-99。

何世力(2004)。靜思語教學融入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中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余秋花(2012)。國小二年級靜思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大愛引航》中心德目 為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余興全(1987)。國民中學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余興全譯(Louis A. Iozzi 著)(1992)。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環境教育和情 意教育【專論】。環境教育季刊,7 ,1-16。

吳秀英(1997)。靜思語與終身學習。載於呂素琴與古宏深(主編),杏壇飄香

(149 頁)。臺北:靜思文化。

吳佳蓉(2008)。以靜思語教學促進低年級學童建設性思考能力之行動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呂禎娟(2009)。以靜思語輔助國語科情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李月娥(2001)。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 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李玟玲(2003)。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114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臺北:聯經。

李聰明(2001)。融入新課程的環境教育。臺南:翰林。

杜默、張麗瓊、周靈芝、吳家恆(合譯)(1997)。超限未來 10 大趨勢(原作 者:Canton .James.Ph.D.)。臺北:遠流。

周倩慧(2000)。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孝道態度、行為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周儒(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臺北:環境教育學會。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 (2004)。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原作者:David C.

Engleson&Dennis H. Yockers)。臺北:五南。

居芮筠(2009)。風之島。經典雜誌,134,84-103。

林日揚(2007)。汪洋覓方舟。經典雜誌,113,38-51。

林秀君(2000)。國民小學環境教育實施之研究—以台北縣成功案例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林怡靜(2009)。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品格教育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林淑慧(2007)。環境議題實驗教學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 與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 中文視窗板資料分析範 例解析。臺北:五南。

邱滿祥(2004)。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洪素芬(1999)。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歷程—兼論整合觀點的德育 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孫敏(2009)。電子廢棄物的世界墳場。經典雜誌,133,48-79。

徐仁全(2006 年 10 月)。封面故事:2006/2015 關鍵報告:未來 6 大趨勢。遠見 雜誌,245 期。

徐永能(2006)。靜思語融入國小作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臺北。

115

徐明珠(2011)。未來黃金十年,職場與教育趨勢之研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 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100-006 號),未出版。

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3)。呼叫妙博士 5。臺北:大愛電視。

張子超(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與融入環境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主編)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59-62),臺北

張子超(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與融入環境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主編)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59-62),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