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實施靜思語教學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環境知 識與環境態度之差異性。本章則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待答 問題及解釋重要名詞,並針對研究範圍與限制加以說明。茲分為四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一、 社會目前的趨勢-重視環境教育

回顧人類歷史自十八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先是以煤炭為動力帶來 工業的起飛,從二十世紀開始,石油接續扮演能源供應的要角。就這樣,在短短 兩百年間,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耗用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也因為過度燃燒石化燃 料的結果,地球生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全球加速暖化、溫室效應、氣候異常的 災難頻頻發生。環境問題對人類生活空間的衝擊及威脅,已由地區性轉為區域 性、甚至全球性;在資源利用上,也將對後代產生影響。因此,改革教育已成為 世界各國共同的行動。針對未來十年的環境趨勢、改變教育的趨勢等,美國的詹 姆斯‧坎頓(James Canton)於《超限未來 10 大趨勢》中提到,世界趨勢如下(杜默、

張麗瓊、周靈芝、吳家恆合譯,2007):(1)未來能源、(2)創新經濟、(3)超限科學、

(4)氣候變遷、(5)長壽醫學、(6)全球化、(7)未來人力資源、(8)安全防護、(9)個體 的未來、(10)未來美中關係;而在 2008 年版的 OECD《改變教育的趨勢》(Trends Shaping Education)一書,計有 9 項教育趨勢的主題主題(OECD, 2008):a.老齡化 社會(Ageing OECD Societies)、b.全球挑戰(Global Challenges):人滿為患(Our crowded planet) , 財 富 與 貧 窮 兩 極 化 (International divides of affluence and poverty) , 人 口 的 移 動 (Populations on the move) 以 及 環 境 的 變 遷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 c. 邁 向 新 的 經 濟 格 局 (Towards a New Economic

2

Landscape)、d.不斷變化的工作和職業世界(The Changing World of Work and Jobs)、e.學習型社會(The Learning Society)、f.資訊與通訊技術:下一代(ICT: The Next Generation)、g.公民與國家(Citizenship and the State)、h.社會關係和價值 (Social Connections and Values)、i.能夠永續富裕嗎(Sustainable Affluence):財富 增加、能源消耗增加(Growing affluence, growing energy consumption),越來越不 公平(Inequality on the rise),生活型態危及健康(Lifestyles with health risks)。而由 經濟部主導,2015 台灣願景規劃小組訂出全球未來十年最重大的六大趨勢(徐仁 全,2006):(1)高齡化、低退休(2)高移動、低國界(3)高虛擬、低實體(4)高人性、

低限制(5)高環保、低勞力(6)高水價、低油源。(徐明珠,2011)所以,針對未 來十年的環境趨勢、改變教育的趨勢,不論美國、OECD、或我國政府均將環境 教育視為發展重點,希望推廣地球公民教育,加強教育大眾身為地球公民的責 任,一起環保、節能、愛地球。

二、 靜思語教學與環境教育的關聯性

在靜思語教學活動中有所謂「主題式靜思語教學」,是指教學單元之主題與 內容均以「靜思語核心價值」及「靜思語」為主,所設計的課堂教學或相關活動。

無論是「正式課程」或「非正式課程」均可實施主題式靜思語教學。由於靜思語 教學含括身、心、靈的「全人教育」目標,所以可融入學校正式課程,如公民教 育、道德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及服務學習等;至於重要議題,如家庭教育、

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海洋教育等,也都可融入。就課程設計與 發展上,與道德教育、品德教育及生命教育尤其契合,所以,在過去研究靜思語 教學的相關論文也多著墨於此。

這次筆者論文的主題選擇以環境教育為主,乃因近年來氣候異常,地震、海 嘯、火山爆發、超級颱風等災害不斷發生,使得環保議題已儼然成為二十一世界 的顯學。目前靜思語教學教案有關環境教育的主題,大致可分為心靈環保和身體 環保兩大類。其中,心靈環保主要從「敬天愛地順自然,讓大地休養生息」的觀 念出發,提醒人們地球的資源有限,唯有少欲知足、簡單生活,才能讓地球媽媽

3

不再流淚。而身體環保則以力行為主,針對節能減碳、資源回收、素食齋戒、綠 能生活等方向著手。筆者想將這些以環境議題為主題的靜思語教案重做整理,並 依學生程度循序教學,希望學生能從了解環境到關懷環境,最後開始行動,真正 去疼惜環境!

貳、 研究動機 一、 個人的經驗

記得在 2007 年慈濟教師受證時,當下曾發願不只做經師,更要做人師,要 負起教育的責任,影響家長,帶動校園愛的教育。這樣單純的心念像一顆種子一 般,在心裡慢慢的萌芽。從此,每當新接一個班級,面對一張張可愛稚氣的臉龐,

我都會告訴自己,他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更期許自己跟每個孩子結下累生累 世的好因緣。

有決心之後,更要有實質的行動配合,否則便只是空想。所以,一句句靜思 語好話成為班級最好的教室佈置;靜思語聯絡簿成為親師溝通最佳的橋樑。但遺 憾的是,由於課業進度的壓力,主題式的靜思語教學很少在班級實施,較常做的 只有融入式的靜思語教學。雖覺得做得不夠,卻有無數的藉口,讓自己滿足於現 況。很感恩有這次寫論文的機會,讓我重新面對自己。因為,在未來的日子裡,

我會繼續在班上推靜思語教學;因為,推動靜思語教學多年,卻不了解自己在教 學上的成效;因為,地球加速崩壞,環境教育刻不容緩!所以,我很快訂定我的 論文題目「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環境知識與環境態度之影響研究」。 二、 研究對象為六年級學生

環境保護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須先從國、中小階段的環境教育著手(余興全,

1992),兒童及青少年階段更是生活習慣養成以及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且 國小教育為教育歷程中的基礎教育,因為國小學童的可塑性大,經由學習而使行 為改變的可能性大(林清山、張春興,1985),有利於環境教育的實施,藉由環 境教育讓學童了解環境問題,察覺如何解決環境問題,並付之行動加以實踐。研

4

究者此次以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乃因其正值兒童進入青少年的階段,就皮亞 傑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而言,剛好是在具體運思期到形式運思期的銜接階段,而 本研究所選擇之環境教育教學方案中,有相當的課程需由學習者本身自己去探 索、尋求答案,所以研究者在考慮學習者的身心發展的能力後,決定以六年級學 生為研究對象。並希望藉由國內現有的教育系統,將國民必備的環境理念,如資 源保育與生態平衡等重要觀念,納入正常教育課程及社會教育計劃。環境教育及 早實施,可使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工作有事半功倍之效。我們相信教育一定可以 幫助每一個學生增強對環境及其問題的反應和認知,對環境所需要的了解及知 識、培養環境倫理的觀念,以及發展保護並提昇各面的環境每一個公民所須發揮 的責任及必備的技能(張子超,2002)。

三、 靜思語教學對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之影響

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全球性接受,每個國家都很急切地發展與環境教育相 關的方案。雖然我國國民教育階段,並沒有環境教育的專門科目,但將環境教育 列為學生必須學習的重大議題之一。而且有鑑於人類的行為會隨著思想的改變而 變化,故唯有透過教育的力量,改變對環境的思維和省思個人的生活習性,減少 資源的損耗,才能改善環境品質,而環境品質是人類生活品質不可或缺的元素(王 瑞香,1996)。所以,教育部在 2003 年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 題中列出環境教育五大課程目標,分別是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環境概念知 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及環境行動經驗,並將各階段的分段能力 指標詳細列出,對於教師設計相關環境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教學,提供參考的依 據。在此,研究者從學童常感受到的及當前重要的環境議題著手,參考國小環境 教育六年級部分的能力指標,挑選近年來慈濟教育功能團隊在經典雜誌及菩提種 子教案編輯上與環境教育相關的靜思語教學教材,再配合研究對象在學校教科書 選用版本的適當領域,設計一套以靜思語教學模式為導向的環境議題融入課程,

對六年級學生實施環境教育,並檢視教學活動後,學童的環境知識和態度是否能 有所提升,並且比較靜思語教學模式與一般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習成效。希望從這

5

次的研究及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強化本身進行靜思語教學模式的能力及培養學童 永續發展的觀念和正確的環境知識和態度,讓學童能更加關心和愛護我們的地球 和環境。

總而言之,教育是全面性的、持續性的工作,其效果雖無法立竿見影,但其 影響卻是無比深遠。而環境教育與學生的成長息息相關,是各級學校教育中不可 忽視的一環。當我們的下一代了解萬物是相互依存的,所以開始去尊重生物的歧 異性,尊重物種間的平等時,我們的環境教育才算成功。期許學校、家長、政府 一起來重視環境教育,讓我們的教育,有一個新的開始,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 乾淨的地球。最後,希望藉由此研究積極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關心,並喚起國人對 環境教育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