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學校

〈一〉美術班的招生:

這群擁有藝術天分的原住民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國小、國中時期有特殊的

「美術班」這件事,都是經由畫室學習的過程中,聽同儕討論、聽畫室老師的 介紹,並非透過學校裡的管道得知。這一點也可以給美術班或是國中、小相關 的教育工作者小小的提醒與建議:針對美術班的招生宣傳,是否忽略了偏鄉學 校?有沒有讓第一線與學生接觸的導師或是美術教師瞭解這個管道?

由於培育具有優異藝術才能的學生,施以專業的藝術教育,輔導其適性發 展,培養成多元的藝術人才,才是美術班招生的重要目的,希望有更多未被發 現富有藝術天分的學生,尤其是居住偏鄉、學習資源不足地區的原住民學生們,

能夠多一分專業學習的選擇機會。

〈二〉電腦設備與相關課程

有些課程和設備的關係是緊連在一起的,以目前電腦與科技方面的輔助運 用也為一個很大的創作媒介,但由於設備上的缺陷而無法開設與電腦相關的繪 圖、設計、應用處理課程,以學生學習上的安排來說,有些可惜。(像是:電腦 影像處理、電腦繪圖軟體、動畫影片剪輯軟體…等等)

〈三〉對於美術班的重視程度

學生其實都能感受的出來這個學校對他們所處的班級是什麼樣的態度,在 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到學校的支持,例如:設備老舊、先入為主學科表現差 的印象、教室的學習環境不佳、不重視美術班的專業表現與課外活動……等,

這些多少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與士氣。學校應多注意,適時的給予鼓勵,

提供他們最需要的支持,我想學生的對於學校與班級的歸屬感、榮譽感也會被

129

帶動起來,提升他們學習的動力。

二、課程安排與教學

〈一〉深入了解學生特質、因材施教: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安排因材施教、個別指導不同背景的原住民學 生,注意其所擁有的不同特質與個性,引導其發想、創作。像是遇到像香吉士 同類型的孩子:面對新東西、新嘗試時會感到不安而卻步,但在私下使用擅長、

孰悉的媒材創作時,又能恢復自信,直接大膽地揮灑表現,在安排新媒材的學 習內容時,就可以適度的加一點學生本來擅長的東西混合使用,或是循序漸進 的探索,不要直接強加學生感到陌生的東西,會影響學習者在初學時的心情與 表現。

由於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生活的經驗、感興趣的東西、拿手的題材…等等 個人特質不盡相同,甚至差異很大,若能深入瞭解到他們身上的這些特質,相 信能夠在藝術表現上給予他們更多的建議和找到更適合他們發展的方向。

〈二〉美術課程中,可以多規劃一些戶外教學、參觀展覽:多關心目前的藝 術展演動態與多元創作的型態。

〈三〉美術班美術課程中,希望藝術史和藝術鑑賞的知識能夠有所統整:

平常以創作課程為重,老師會在創作單元介紹時,稍微帶入一點相關背景 的藝術家、或是藝術派別的介紹,對學生而言這樣主題式的介紹,覺得都是一 節、一節、片段式的知識,沒有連貫,所以也不容易能夠了解背景的演變或是 前後關係的影響。

〈四〉美術班的創作課程,可以嘗試多元媒材的處理能力與技巧:

在受訪者分享的經驗中可以知道在新媒材的課程來臨前,他們是抱持著正 向、期待、甚至興奮的心情等著迎接它,也此番景象也可提供未來教師在安排 課程時參考:不仿試試將不同媒材的簡易實驗課程,穿插在一個歷時較長的單

130

元之後,可讓學生短時間的操作、嘗試其特性,不但能提振學生的精神,更能 給予這些對藝術表現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們,在一個比較輕鬆的活動中,認識 一種新的表現媒介、學習新的技法,開發學生創作方面的想法與媒材應用上的 能力,讓學生可以學得更多、表現得更多元。

三、家長

從小開始注意孩子的藝術表現情形,適時給予建議與支持:在本研究中,

有三位受訪者的家長,在孩子追求藝術表現和美術學習的這塊,扮演了非常重 要的「支持者」的角色,不僅支持孩子考讀美術班,經濟上也能夠支持著孩子 們到畫室學畫,更別說其餘一些接送孩子、陪伴孩子解決創作上、生活上的難 題…也可見其家人對孩子的付出。在體會家長對於孩子們才藝培養上的教養態 度外,孩子也因此項專長與能力,獲得很大的支持與喜悅。

四、未來研究之建議

對於未來的研究建議,筆者於此份研究中只有四位個案學生的學習經驗為 討論分析,並未從老師、家長們得知相關的想法。若能增加其他相關的意見與 參考資料,於各方意見相互並置後提出最完善的研究建議,可做為高中美術班 原住民學生學習歷程,或是老師教學、課程上一大重要的參考與方向。

以原住民學習經驗的研究來說,未來也可朝向其他特殊才能與學習領域的 探討,與一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異同?甚至可使用量化研究的方式,進行歸 納與統計,更進一步了解普遍原住民學生在這些特殊才能上的學習狀態,可給 予他們在學習之路上最好、最適宜的幫助。

131

132

133

參考文獻

用刀斧為部落做紀錄 傳藝駐園工藝師作品發表(2010,4 月)。中原時報新聞網。

取自 http://www.chung-yuan.com.tw/ddxw_ny.asp?id=2046

江睿智(2009,2 月)。《海角》幕後感人故事 施秀菊找回琉璃珠傳奇。非凡新 聞周刊,147,74-77。

何星輝(2003)。中部地區國中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李宜潔(2002)。國小美術班家長與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李韻儀(2010,4 月)。行走在邊界 讓自己成為十字路口--伊命 瑪法琉的被拿/

拿走再現藝術。藝術認證雙月刊,53,50-57。取自 http://austronesian.kmfa.

gov.tw/Ver_10/ContentFile/201431415416156.pdf

呂燕卿(1985)。三度空間觀察法教學對國小美術資優學生的繪畫能力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台北市。

吳淑君(2010)。藝步藝趨:花蓮地區女性藝術工作者群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市。

吳天泰(1996)。泰雅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原住民教育季刊,4,22-34。

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行政與體制的檢討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

59,1-10。

吳武典(1997)。資優教育向誰看齊。資優教育季刊,62,1-10。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富正(2015,12 月)。撒古流創作展「末梢的枝葉」11/25-105.6/26 屏東縣文化 處。大成報。取自 http://www.greatnews.com.tw/home/news_pagein.php?iType=1009

& n_id=105295。

134

林詩晴(2008)。阿美族藝術家希巨‧蘇飛木雕創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仁傑(1989)。美術資優教育學術研究之社會功能。美育,2,25-31。

林仁傑(1991)。國中美術班資優班學生美術科學習成效之評量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林仁傑(1997)。美術人才之培育與文化傳承-我國美術資優教育問題探討與因應 對策。美育,84,1-16。

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 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 239-263),高雄市:麗文。

林仁傑(2001)。美術資優學生特質檢核、能力鑑定與生涯發展之規劃。九十學 年度台灣區國民中學美術班教學觀摩會研習手冊,14-21,宜蘭縣立東光國 民中學編印。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輔導學 報,11,95-141。

林曼麗、黃壬來(200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問題之研究。教育部教 育研究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90A1008)。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 教育學系。

南美瑜(2014,12 月)。獵人與工匠 -卡地布木雕藝術家伊命.瑪法琉。明周,

209,140。

柯文吉(2003)。中等學校美術班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行政研究所,彰化市。

胡志誠(2005)。美術班學生藝術學習、生涯決定與政府相關文化政策認知之研 究-以大台北地區公立高中美術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 美術研究所,台北市。

135

姚若芹(1986)。母親就業、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態度與國中生學業成就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高志遠(2010,4 月)。台十一線上的驚奇-四位藝術家探訪記事。藝術認證雙 月刊,31,61-62。取自 http://austronesian.kmfa.gov.tw/Ver_10/ContentFile/2010 7309742859.pdf。

凌嵩郎(1986)。近三十年來我國高級中學之美術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1,

355-388。

孫若澂(1985)。怎能不憂-一位美術資優班教師的心聲。資優教育季刊,46,27-31。

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

許雅惠(1999)。高級中學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發展。美育,,31-36。

許殷宏(2005)。「藝能編班」方式下的教學實踐:國中美術班與普通班的比較(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2015)。103 學年原住民教育概況分析。取自 http://stats.moe.gov.tw/

files/analysis/103native.pdf

黃富順(1989)。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2-11。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www.naer.edu.tw/

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郭明福(1999)。形式與技法-台灣高中學生水彩作品淺介。美育,108, 27-30。

郭淑娟(1996)。國中美術班畢業生追蹤調查結果及建議。美育,,26-32。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大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