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原住民學生學習的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影響原住民學生學習的因素

原住民的教育問題有三,包括原漢的差異造成學習困難、心理特質影響學 習結果、與學業成就與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譚光鼎,2002)。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原住民學生在藝術方面具有與生俱來的天分,不管是唱歌、舞蹈還是掌握顏色 的能力…等等,但藝能部分的傑出,卻也剛好對應著較弱勢的學科表現。國內 許多關於原住民學業成就的研究,發現原住民的學業成就多半低落。 許木柱

(1987)針對長流村阿美族的研究中指出,阿美族學生的學業成績普遍低落;林 清標(1998)針對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聯性做探討,顯示原住民 學業成就比漢族低很多;關復勇(1987)在對山地泰雅族國中生自我概念、成就 動機、學業成敗歸因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中發現,該研究中的山地泰雅族 國中生之學業成績普遍較低,且其成就動機比平地國中學生低,而影響了學業 成就。

筆者將影響原住民學習的因素歸納、分析如下:

一、學習式態(Learning Style)與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

郭玉婷(2001)在針對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的研究中發現,泰雅族青少年 比較排斥符號性以及抽象性的教材,偏好以操作的方式來學習,以獲得視、聽、

觸、嗅等感官上的刺激,同時受到傳統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影響,傾向在「輕鬆、

幽默、無競爭、無壓力」的氣氛下學習。而陳枝烈(2002)也提到了原住民兒童 喜歡自由、無拘束、互動的、群體合作的學習方式。

二、家庭結構與家長態度:

陳俊雄(2002)研究發現雖然原住民家長肯定學校教育的價值,但對於子女 的教育不甚積極,主要還是受到原住民傳統教育觀的影響,讓孩子一切快樂學

29

習,凡事不用太勉強。吳天泰(1996)也同樣表示泰雅族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觀 念,希望孩子能快樂學習,不需要太勉強。

而陳建州(2001)提到原住民學生的家庭支持功能不彰,常有無法適應學校 環境的情形發生,以致學習意願低落、學習成效不佳,甚至造成高輟學率及低 升學率。這種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教養功能欠佳,雖然父母期望子女多讀書,

爭取向上流動的機會,但放任的管教態度與消極的教育觀念,卻對子女學習態 度產生負面影響(譚光鼎,2002)。

三、文化差異

少數族群學生所處的家庭與社區相對較缺乏主流文化的刺激,造成少數族 群學生的語言學習、自我認知及社會發展比一般學生來的遲緩, 導致其學習成 就低落(譚光鼎,1998)。這些也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自信心降低,慢慢地 開始形成自我概念低落的狀態、甚至放棄:學業不如人,造成原住民學生產生 自卑退縮的心理,不但容易否定自己讀書的能力,也容易喪失追求卓越成績的 動力(張如慧,2002;譚光鼎、林明芳,2002)。

四、家庭社經地位

低社經地位的家庭,由於家長忙於生計,使得家庭結構功能不彰;而家長 有的甚至期望子女儘早踏入社會工作,以利分擔家計,也因為如此,對孩子的 學業也就不會有所要求,而孩子幫忙家裡的同時,也減少了許多學習時間。

在 2015 年教育部統計處公布的資料來看:原住民大專校院學生休、退學率 皆高於一般學生,103 學年新增休學與退學人數所占比率合計為 17.5%,休學原 因中「經濟困難」占 11.1%;退學原因則以「逾期未註冊、休學逾期未復學」占 54.0%最多(許雅玲,2015)。從經濟困難的結果可推測得知與家庭社經地位的情形 有很大的關係。

30

在 2011 年有一篇報導(雅娃伊‧鐵木/Takiyu,2011)提到關於美術班花費高,

所以導致部落考生比例低:當時北區國中升高中美術班聯合鑑定術科測驗考 試,共有 1445 名考生參加,其中原住民學生只有 9 位,不到百分之一的極低比 例。一直以來認為原住民學生藝術天份高,但在美術鑑定考試的學生比例上卻 出奇的低;似乎也反應出與家庭經濟衝突的一面。

五、小結

其實原住民學生並非都是學業成就低落的,其中仍不乏有成績優秀的學 生。但綜合上述幾項可知,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有ㄧ些 是因為個人,有ㄧ些是因為外在因素;而外在因素小至家長、家庭,大至民族 間的精神與文化…了解這些差異和問題,目的當然就是能有個方向和依據來進 行輔導與協助:以學校的立場、教師的身分去補足他們家庭缺乏的那一塊學習 與先天文化差異下的刺激。本研究在看原住民學生藝術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注 意是否也有遇到這些問題,而對某一部份的學習有所逃避,甚至放棄?值得關 注。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