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美術班原住民學生的藝術學習經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中美術班原住民學生的藝術學習經驗"

Copied!
1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如慧 博士

高中美術班原住民學生的藝術學習經驗

研 究 生: 楊承懿 撰

中 華 民 國 ㄧ ○ 五 年 七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高中美術班原住民學生的藝術學習經驗

研 究 生: 楊承懿 撰

指導教授: 張如慧 博士

中 華 民 國 ㄧ ○ 五 年 七 月

(4)
(5)

-i-

(6)

-ii-

謝 誌

在藝術教學的生活中,和學生親近、培養孩子們發現美,每天都有著新鮮、

美好的經驗在發酵著…..是我樂此不疲的精神動力!從學生感興趣的眼神,到發 現他們在藝術表現上的優勢和潛力,是我賦予自己一個在教學上的使命與態度。

很開心能夠藉由研究所的論文研究,有機會能夠針對幾位擁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學 生,更進一步的了解他們的學習歷程,在看似短暫的訪談,卻分享了好多他們十 幾年來對於藝術學習過程的喜怒哀樂,不只是我自己跟著他們的故事有著新奇的 體會,連受訪的學生們也因著這個訪談的機會,重新回顧、整理了過去的經驗,

而對這次研究訪談的分享感到雀躍與興奮。

除了特別感謝受訪者在連絡上的配合與大方熱情地分享外,身為藝術課程的 教學者,也從訪談過程中的枝微末節,從學生的文化、家庭、個性上有ㄧ些小小 的體會,不再只是以一個老師的角色在看待學生學習這件事,是我對這份研究感 到最有溫度的事。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體會到自己擁有著許多幸運,遇到許多老師的鼓勵、

同學們相互打氣,甚至先完成論文的同學們還會幫忙著同班夥伴們,不管是提醒 重要事項、還是說說笑話讓人放輕鬆...等,都能感受到同儕們即使工作繁忙,仍 然凝聚了許多力量在退進著我。尤其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張如慧老師,在 每一次約定討論論文時,老師總是溫暖、貼心的替我設想工作地點的往返時間及 交通;每一次感到書寫不順、方向卡住時,老師都能又快、又準確的給我建議,

所以每次跟老師見面都能有一種醍醐灌頂、精神振奮的感覺;尤其到最後階段,

與時間賽跑、拉扯的過程中,開始慌張地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是老師一次又一 次給我肯定又正向的叮囑,才得以完成。也感謝方永泉老師與蔡東鐘老師給予論 文的建議與提點,使我更清楚論文的結構。

感謝家人的督促,謝謝你們在這段時間對我的包容與支持,讓我能夠維持著 寫作的動力。在這短短的論文研究之旅中,我也意外地找到了如何擠出時間的能 力,這一定會是學習過程中,一段難忘的記憶。期許自己未來也能夠像這篇論文 研究的精神,透過對學生的深刻了解,能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給予他們最適切 的幫助!

楊承懿 謹誌 中華民國 105 年 7 月

(7)

-iii-

高中美術班原住民學生的藝術學習經驗

作者:楊承懿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高中美術班原住民學生的藝術學習經驗,研究者採取深 度訪談的方法,以半結構方式訪談四位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依據研究 過程中,受訪學生的實際經驗與其提供的相關資料,研究者歸納出以下結論:

原住民學生選擇進入高中美術班就讀,除了師長的支持與鼓勵外,主要原因 來自對於藝術擁有濃厚的興趣,能夠在此穩固繪畫的基礎、習得多元媒材的運用 技巧,並調節高中繁重的學科壓力。

在高中的學科學習上,遇到困難或問題時,並不會打擊學生信心,而造成情 緒低落、逃避學習:除了原住民樂天的性格外,他們會轉移失敗、受挫的情緒,

更加投入在藝術表現上,間接成為輔助學習的力量。而術科的學習上,則是發現 問題後,調整速度,完成預期的進度,並與同學討論、請教老師、觀摩優秀作品 來積極改善、求進步。

原住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展現的優勢,除了個性開朗、對事情抱持著正 向的想法外,對於大自然的敏銳度、對自身文化素材的掌握,與擅於描繪形象的 素描能力,都有助於他們的創作表現,尤其在自由的空間下,更能展現出自我的 獨特風格。

美術班的訓練課程,對於原住民學生在創作表現的風格上產生的影響不大:

不會因為課程訓練的內容而影響自己的表現的方向。而這些課程的安排,讓學生 在媒材的使用與技法的表現上,達到進步與熟練,並體會到精熟的素描能力對創 作影響至深、設計概念有助於釐清想法、突顯創作中所安排的故事與主題。

原住民學生們肯定高中美術班在他們的藝術學習之路上,扮演重要的訓練基 礎角色。期盼未來升學能夠朝美術相關科系前進,更加精進地持續創作。

依據上述結論,研究者針對美術班提出綜合建議,對於學校、課程與教學的 安排、家長所扮演的角色及未來研究的方向,盼能深入了解原住民學生的學習狀 態,給予他們在學習之路上最好、最適宜的幫助。

關鍵詞:藝術學習經驗、高中美術班學生

(8)

-iv-

Arts Learning Experience of Indigenous Students in Arts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Cheng-I Y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rts learning experience of indigenous students in arts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This study use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to interview 4 indigenous students in arts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er summariz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experiences and relevant data provided by students receiving the interviews.

In addition to the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the main reason why indigenous students chose to study in arts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is their strong interest in arts. They wish to learn fundamental painting skills and application skills and multiple media, as well as adjust the heavy subject learning stre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or problems in subject learn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will not defeat students’ confidence and lead to depression and avoidance of learning: in addition to the optimistic trait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digenous students can transfer the emotions of failure frustration and invest more in arts performance, which indirectly becomes the power assisting in learning. In terms of the learning of technical subjects, after discovering problems, indigenous students can adjust speed, complete the expected progress, discuss with classmates, consult with teachers, and observe outstanding works to aggressively make improvements and progress.

During learning process, in addition to cheerful personality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everything, the strengths reflected by

(9)

-v-

indigenous students also included sensitivity to the natur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materials, and ability to depict image, which all were beneficial to their creation performance. In particular, they could better reflect their own unique style in a free space.

The influence of training courses of arts class on the creation performance style of indigenous stud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indigenous students’ directions of performance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content of course training. The arrangement of these courses enabled students’

performance of use and skills of materials to achieve progress and maturity, as well as made them perceiv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mature drawing ability on their creation, design concepts that are beneficial to clarification of ideas, and highlight of stories and themes arranged in creation.

Indigenous students affirmed that arts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fundamental training on their road of arts learning. They wished to study arts-related departments for advanced study and continue improving their cre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mentioned above,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comprehensive suggestions on arts class, in order to enable schools, course and teaching arrangements, roles played by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status of indigenous students and provide them with the best and the most appropriate assistance on the road of learning.

Keywords: Arts Learning Experience, Students in Arts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10)

-vi-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高中美術資優教育相關法令之沿革………11

第二節 美術班的現況與學生特質………17

第三節 原住民學生藝術學習經驗………22

第四節 影響原住民學生學習的因素………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31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31

第二節 研究架構………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40

(11)

-vii-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

43

第一節 就讀高中前的藝術學習經歷………43

第二節 進入高中階段的選擇與支持………59

第三節 高中美術班的日子………71

第四節 認同與展望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8

參考文獻

………

133

附錄

………

139

附錄一 訪談大綱書………139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141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 ………143

(12)

-viii-

表 次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美術資優生之特質分析.………18

表 2-3-1 原住民藝術家 15-18 歲時期(高中階段)學習情形與記事………22

表 3-3-1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37

表 4-1-1 進入高中美術班前的就讀班級.………48

表 4-1-4 家庭、生活背景的支持與影響………56

表 4-1-5 就讀高中前的學科學習狀態與表現狀態.………57

表 4-2-1 升學的方向與考讀高中美術班的態度.………63

表 4-2-2 術科測驗成績計算方式………67

表 4-2-3 支持考讀高中美術班的動力來源.………68

表 4-3-1 就讀高中美術班遇到的問題與調適………75

表 4-3-5 優勢的展現………92

表 4-3-6 美術課程內容與上課方式比較表………95

表 4-3-7 高中美術班專業訓練課程的影響與改變 ………100

表 4-3-9 原住民特質與自己的特質比較 ………108

(13)

-ix-

圖 次

圖 3-2-1 研究架構設計圖.………34

圖 4-1-2 香吉士國小時期與國中時期用運用原住民文化題材的水彩作品.………51

圖 4-1-3 索龍高中時期應用原住民文化元素的插畫設計作品.………55

圖 4-3-2 喬巴的攝影作品-視角紀錄………80

圖 4-3-3 索龍的隨筆人物插畫-考卷空白………89

圖 4-3-4 索龍的隨筆漫畫設計-筆記紙………90

圖 4-3-8 喬巴國中時期與高中時期人像素描練習-局部圖 ………102

(14)

-x-

(15)

1

高中美術班原住民學生的藝術學習經驗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筆者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的求學過程,幸運的因興趣和才能,接受了完整 的美術資優教育(美術班),一路學習到了大學的美術科系就讀,畢業後曾任教 高中的美術課程,現在擔任國中的美術教師。這一路美術資優教育的歷程,讓 筆者對這個處在平靜的校園中,卻極富特色與特殊教育意義的「美術班」生活 充滿了研究的興趣。

在每天與學生相處的生活中,除了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外,常常在原 住民學生身上看見許多藝術創造的因子,不論是手工藝、舞蹈、歌唱,或是繪 畫...等等。這些藝術能量的展現,也經常帶給同儕們一種開朗的、歡笑的、具生 命力的神奇力量!筆者身為美術教師,常常被原住民學生,那種原始、大膽、

直接的色彩表達能力,與簡單線條卻能表達出描繪對象的精神與動態的形象掌 握能力感到驚奇!尤其大多數學生是未曾跟師長學習過,頂多自己私底下愛塗 鴉、愛隨手亂畫,如此表現,真的讓筆者非常相信這所謂與生俱來的天賦!筆 者非常好奇這些比較屬於無師自通、自學的「素人」風格,擁有著自己原始、

獨特的創作味道,若是經過看似一板一眼的美術班專業訓練課程後,在他們的 創作上、和風格上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而這樣的改變對於作品與創作者來說是 好事嗎?

台灣在民國七十年以前,教育體制裡尚未將美術資優教育納入,因此當時 在學校裡並未提供適合美術才能特出學生所需要的美術課程(林仁傑,1997)。

而台灣這幾年美術資優教育的發展更趨成熟,讓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生有了

(16)

2

因材施教的機會,提供了一個專業的課程規劃與特殊的學習環境,讓擁有美術 潛能的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得以適當的教育、輔導與開發。自教育部民國七 十年成立了八所國民中小學「美術教育實驗班」,開始實施美術資優教育;又於 民國七十三年為銜接國中美術班之教育,設立了三所高中美術實驗班:台北市 中正高中、台灣省豐原高中、高雄市前鎮高中(曾國安,1997);同年的十二月 十七日總統亦頒布了「特殊教育法」,將美術資優教育正式納入特殊教育之體系 中(林仁傑,1989),為美術資優教育早期的法源依據及保障。民國七十六年、

七十七年陸續頒布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及國名中小學設置音樂、美術、舞蹈班 實施要點,我國資優教育實驗工作即告一段落(李宜潔,2003),所有藝術資優 班不再冠上「實驗」之名,將全國「美術實驗班」改名為「美術資優班」或「美 術班」。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十二日,藝術教育法公布施行,為國內高級中學的藝 術教育發展奠定了更周延的法制基礎(許雅惠,1999)。

美術資優學生甄選方式,採納學者專家研究建議,並以特殊教育法及其施 行細則為法源依據,明訂美術資優學生鑑定標準。在台灣現今仍以升學主義為 主的趨勢下,學生進入美術資優班就讀,除了學生本身對美術具有濃厚興趣與 天份外,也因為部分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這樣的求學與成長階段培養孩 子們特殊才能,讓孩子在校園中,一方面學習常態的學科教育外,另一方面還 可以在專業的師資、課程下習得與眾不同的才能。

郭淑娟(1996)認為,由於特殊教育法令相繼的頒布,美術資優教育工作日 漸受到學校教育行政人員與教師們的重視;而林仁傑(2001)更提出說明了目前 國小、國中及高中等階段設有美術班,其規模之大、擴張之快,為美術班創立 之初所始料未及的,且當前尚有許多學校樂於成立美術班,顯示在台灣的教育 大環境中,美術資優教育仍獲得許多學生、家長與老師的支持。但也有人認為,

這個現象其實也可隱約的看出台灣社會長期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之下,多數家長 不論其子女是否真正有美術潛能及興趣,多以進美術才能班為榮,以升學為目

(17)

3

的,造成家長對子女有不當的期許,嚴重扭曲美術才能班設班的目標與方向(陳 宸如,2004);許殷宏(2005)也認為美術才能班長期以來常被冠上「資優班」

或「前段班」的稱號,在主事者、教師、家長的期許與推波助瀾之下,成為校 內的「特殊階級」,也是學校所仰賴的升學指標;根據人本基金會(2003)針對 國民中學合法設立的特殊才能班(美術班、音樂班、舞蹈班、數理資優班…等)

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學校假特殊才能班之名,行能力分班之實,違規情形非常 嚴重。吳武典(1997)提到:雖然大多數人肯定資優的價值,卻也難遭批評聲浪,

百分之五十六批評資優班是一個超級升學班;百分之二十八認為助長菁英主 義;百分之二十五認為不太公平;百分之二十四認為不利成長;百分之二十二 認為沒有成效。可見對資優教於來說,目前最大的批評就是與升學主義掛鉤。

在前人的研究與分析資料來看,大多美術班相關文獻探討的年齡層都是集 中在國小與國中階段(林仁傑,1991;李宜潔 2003;何星輝 2003;鄭博州,2005;

黃正弘,2006;陳舒椀,2008),高中美術班的相關文獻較少;且以美國心理學 家赫威斯(Robert J. Havighurst)的發展任務論來說,這些 16 歲至 18 歲就讀高中 階段的學生,屬於青少年期,是情緒表達趨於成熟獨立的階段,凡事不再依賴 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與保護、能夠選擇合於自己能力和興趣的職業,在個人 的行為導向上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張春興、林清山(1989)在 教育階段智能發展中學階段(12 至 18 歲)的特徵上來看,這個年齡階段的人,

對社會事態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對規範、制度、約束等考慮其合理性,對升學 關心、對未來充滿憧憬;張春興(1977)認為以個人身心發展程度為標準,從兒 童至成年前的一段時間稱為青年期,約 12 歲至 21 歲的一段時間,在這十年期間,

個體的身心變化最大,在教育歷程中是為中學與大學階段,其知識與技能基礎 的建立、興趣、態度、理想、品德的培養、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形成,多在此階 段。可見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對於其所面對的人、事、物,能有一個較成熟的 態度、方法去面對和解決,尤其在台灣學制上,這群擁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原住

(18)

4

民青少年,進入美術課程豐富的高中美術班後,他們是如何適應學校生活?與 同儕間、師長間的人際互動狀況?在藝術表現上的能力與風格,是否因為「美 術班」這個教育體制與扎實的訓練課程,禁錮了他們自由奔放的表現力?還是 更能引導出他們對於藝術表現的力量、甚至提升對於「美」所展現的可能?這 些都是值得探究來窺見原住民美術班學生的藝術學習狀況。

(19)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資賦優異屬於特殊教育的一環,而美術班也屬於資賦優異之下,然而現今 針對高中美術班這個議題探討的論文為數不多。王振德(2002)指出特殊教育學界 的研究長期以來皆偏重身心障礙方面的研究探討,而忽略資賦優異的探究。而 近年來,針對台灣原住民學生學習狀況與特質的研究,以國中、國小階段居多,

僅有少數針對高中(職)原住民學生之學習狀況的調查 (李鴻鈞,2008;周鳳英,

2009;陳文燕,2009;陳鈺欣,2010)。其實在藝術資優領域中,對於教師教學 或是學生學習方面已有為數不少的研究與討論,但尚未有討論就讀美術班原住 民學生的藝術學習狀況之研究,以及美術班教學體制對原住民學生在學習過程 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於他們創作風格的表現上,又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顯示出有必要對這個議題進行探究,對於高中美術班的教學與多元文化與特殊 背景的原住民學生們,給予更實際的意見、更實質的幫助。

一、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之動機,本研究擬透過四位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了解 進入高中美術班就讀的原因?進入美術專業課程豐富的高中美術班後,他們是 如何適應學校生活?在緊湊的學、術科安排與升學壓力的前提下,如何分配自 己的學習時間?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優勢與弱勢的部分為何?而美術班 的專業課程訓練對於這群學生的藝術風格表現上來說,是助力還是阻力?

依據前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探討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目前就讀高中美術班原住民學生,選擇進入就讀的原因。

(二)瞭解目前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情形與學習過程中所展 現的優勢與弱勢。

(20)

6

(三)探討「美術班」這個教育體制與扎實的訓練課程,對於原住民學生藝術 表現風格產生的影響。

(四)瞭解目前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對自我的期許與未來發展的方 向。

二、研究問題

(一)原住民學生選擇進入高中美術班就讀的原因?

(二)瞭解目前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情形與學習過程中所展 現的優勢與弱勢。

1. 瞭解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如何班安排學科與術科學習的時 間?

2. 如何在學校課程外,加強、補充自己對於美術的表現慾望與潛能?

3. 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與同儕間、師長間的人際互動狀況?

4. 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學習過程中展現的優勢與特質?

5. 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三)探討「美術班」這個教育體制與扎實的訓練課程,對於原住民學生藝術 表現風格產生的影響。

(四)瞭解目前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對自我的期許與未來發展的方向。

(21)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探討原住民學生進入專業的高中藝術教育為主軸,挑選四位個案 對象,了解其進入高中美術班就讀的原因?進入美術專業課程豐富後的學習適 應情形?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優勢與弱勢的部分為何?而美術班的專業 課程訓練對於這群學生的藝術風格表現上來說,又有什麼樣的影響?進一步達 到了解就讀美術班原住民學生的藝術學習之狀況,以及美術班教學體制對原住 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於人力、物力、時間及實際環境條件等相關研究資源配合下,在研 究過程中仍有不克達成之限制:

(一)目前無討論原住民學生就讀高中美術班的相關研究,且少有對高中美術 班或高中藝術教育的專論書籍,多為零星的散論。

(二)因研究內容著重這些原住民學生藝術學習之經驗、選擇就讀時的參考因 素、在學校專業教育對學生們的影響……等,礙於時間,有些可能重要 的關鍵因素無法更進一步訪談來做更深度的探討,例如:家長的觀點與 態度、師長的想法、學校行政上的支持…等變相。

(22)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藝術學習經驗

所謂「學習」,根據心理學的定義為:經由一套系統的方式,使行為或者行 為潛勢達到長久改變的歷程(張春興,1994)。而在教育上的定義為:有組織、

有目的的活動,旨在達成個體在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的改變。

而「經驗」從字面來看,指的是人們親身經歷的ㄧ些環境、物質、精神、

知、行等事件,一切與外界互動而有的ㄧ些感受與知覺。黃富順(1989)提出學 習是一種過程,係說明學習經驗如產生,也就是一種尋求滿足需要和達到目標 的過程。學習不能獨立於情境之外,而是和情境產生交互作用(張美玉、吳玉 明,1999)。是故學習是一種經驗,而經驗也是一種學習;學習是經驗不段的改 造,經驗也是學習的重要資源(黃富順,2001);是屬於個人的、具體和真實的,

這種取向是強調學生心理上的體驗,只有學生才了解這種經驗的真正結果(施 良方,1997)。綜上所述,學習經驗是指「個體」為滿足需要及達到目標,在知 識、情意、技能的體驗及感受,並在日常生活中產生認知或行為的改變,所以 即使教學者提供給學生的學習條件是一致的,但學生所經歷的經驗也會有所不 同。

本研究所謂的藝術學習經驗為:在高中時期,經由學習一切藝術相關課程 與教育的動機、歷程與轉變,習得新的經歷意義,以達到個體改變之過程。

二、 高中美術班學生

美術班學生即為美術方面資優的學生,意指美術方面較同年齡具有卓越潛 能或表現傑出的藝術性向資優生,其表現之面向分為「美術知識的認知能力」、

「繪畫表現能力」、「美術鑑賞能力」。

台灣在民國 73 年為銜接國中美術班之教育,全國設立了三所高中美術實驗

(23)

9

班(台北市中正高中、台灣省豐原高中、高雄市前鎮高中)。於民國 76 年,頒 布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將全國「美術實驗班」改名為「美術班」。民國 86 年 首度為藝術教育專門設立法規,發布藝術教育法,將美術班的設立和學生入學 的鑑定部分,都規範在此法中。而後,於 88 年陸續發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 術才能班設立標準」(從此開始納入高中部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 學生入學鑑定參考原則」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各年級教學科目及 授課內容參考原則」法規,針對藝術才能班做出界定:音樂、美術、舞蹈三類 的藝術才能班,對藝術類學生做出鑑定規準,並調整原有課程規劃。

民國 104 年由教育部統計處公佈的統計資料來看:台灣目前共計三十四個高 級中等學校藝術才能美術班。(私立淡江高中、新北市立新莊高中、新北市立三 重高中、新北市立永平高中、國立宜蘭高中、國立陽明高中、國立內壢高中、

桃園縣立南崁高中、桃園縣立平鎮高中、國立苗栗高中、國立苑裡高中、國立 豐原高中、國立員林高中、彰化縣立藝術高中、國立竹山高中、國立斗六高中、

國立新營高中、國立鳳新高中、國立屏東高中、屏東縣立大同高中、國立臺東 女中、國立花蓮女中、國立馬公高中、國立基隆高中、國立新竹女中、國立臺 中一中、國立嘉義高中、國立臺南二中、國立師大附中、臺北市立明倫高中、

臺北市立復興高中、臺北市立中正高中、高雄市立鼓山高中、高雄市立前鎮高 中)

本研究訪談的個案對象,一位原住民學生就讀台灣南部的高中美術班;另 外三位則就讀東部的高中美術班。

(24)

10

(25)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以收集文獻資料並分析的方式,在第一節將台灣高中美術資優教育相 關法令之沿革,從早期萌芽之初,至現階段的發展過程,做一個整理與說明。

第二節分析整理美術班的現況與學生特質。第三節則是討論原住民藝術學習經 驗。第四節則是分析影響原住民學生學習的因素,了解原住民學生的特質與學 習上面臨的問題。

第一節 高中美術資優教育相關法令之沿革

台灣的藝術資優教育已有四十多年的發展,自民國 62 年,教育部頒布國民 小學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研究計畫,啟動了第一階段為期六年的資優教育實驗,

開始大規模的推動藝術資優教育。民國 69 年開始實施「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 特殊班」之設置規劃。此計畫延伸至國中、高中、與大學,提供教育的銜接管 道 (朱宗慶,2013) 。

民國 73 年公佈的特殊教育法,於民國 86 年把原本二十二條修正為三十三 條,又在民國 90 年修正發布。其中專屬資優教育者有三條,在第四條界定出資 賦優異之範圍,並指出下列各項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一般智能、學術性 向、藝術才能、創造能力、領導能力及其他特殊才能,共六項。賴金英(2005)

認為,資賦優異的概念及鑑定從此朝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資賦優異的鑑定可 說已由鑑別「資不資優」轉移到重視每位孩子能力中「資優」面的啟發與學習,

希望每位孩子皆能受到重視及肯定,並經由資優教育發揮其才能。

經《特殊教育法》的修訂與《藝術教育法》的通過,教育部將原設置的國 中、小音樂、美術、舞蹈實驗班,改由《特殊教育法》規範,並轉型為「資優

(26)

12

藝術才能班」。

二、藝術教育法

在民國 86 年《藝術教育法》訂定之前,有關藝術教育的法令規定,散見於 各種教育法規之內,如國民教育法、高級中學法、特殊教育法等,專屬於藝術 教育之法規,僅以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高級中學、高級職校等各階段之藝術 類科課程標準為限,對於藝術教育之推展,實有其侷限,也無法產生凝聚的作 用(陳瓊花,2002)。直至民國 86 年三月十二日公布我國首項關於藝術教育之專 屬法規藝術教育法,為藝術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第一條明文規定:「藝 術教育以培養藝術人才,充實國民精神生活,提昇文化水準為目的。」簡單扼 要說明藝術教育的目的及其對文化之影響。

《藝術教育法》共五章廿七條(1997),其中,於第四條中界定我國藝術教 育之實施分為(1)學校專業藝術教育、(2)學校一般藝術教育、(3)社會藝術教育等 三部分,兼重學校與社會層面之藝術教育發展,而在法規的第二至四章,也分 別針對此三部分藝術教育之實施有所規範(陳瓊花,2002)。為確切說明藝術教 育之類別,於第二條條文明確闡述我國藝術教育類別計分為下列五類:(1)表演 藝術教育、(2)視覺藝術教育、(3)音像藝術教育、(4)藝術行政教育、與(5)其他有 關之藝術教育,目前在高中藝術教育的實施上,仍著重藝術(視覺藝術)、音樂、

舞蹈、戲劇等方面,能否涵蓋上述之藝術教育各類別,以及如何接納更多藝術 的「相關」領域,如文學、哲學等之相關研究,實有更多探討的空間(陳瓊花,

2002)。

為闡明「學校專業藝術教育」之內涵,於六至十四條之條文內容有清楚界 定,其中於第八條條文說明了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

小學,經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得設立藝術才能班,就具藝術才能學 生之能力、性向及興趣,輔導其適當發展。前項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由教育

(27)

13

部定之。」並於第十一條提到學生入學資格:「具特殊藝術才能學生之入學年 齡、放寬入學資格、縮短修業年限之辦法與甄試標準,由教育部定之。」於第 十二條提到學生入學方式:「藝術類科之高級中等學校附設之國民中、小學部 及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學生之入學採鑑定方式,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辦理,

家長申請登記,不受學區之限制。」最後於第十四條說明藝術教育與藝術才能 班所設立的各級學校應注意的學習環境與需求:「辦理專業藝術教育及藝術才 能班之各級學校,其課程應以專業為重點,有關設備、班級編制、教師聘任資 格、員額編制、課程設計等,應配合各該藝術類科之需要,由學校邀請專家學 者及家長代表共同商定之。」

為說明學校一般藝術教育之內涵,該法於第十五條指出:「學校一般藝術教 育以培養學生藝術知能,提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並啟發藝術潛能為 目標。」因此,第十六條條文也提示:「各級學校應貫徹藝術科目之教學,開設 有關藝術課程及有關藝術欣賞課程並強化教材教法。」由前述法令可知,我國 學校一般藝術教育以培養學生之藝術相關知能,提昇學生藝術鑑賞能力,陶冶 其生活情趣並進而啟發其藝術潛能為總體目標,期能達成認知、情意、技能兼 顧之教學方向;並且,各級學校除需貫徹藝術科目之教學,以及開設藝術欣賞 課程並強化教材教法之外,「藝術欣賞課程」也應列為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共同 必修科目;而第十八條也規定:「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編列專款支應各級學 校辦理一般藝術教育活動」,因此,各級學校行政相關單位更應提供藝術相關教 學之充分支援,充實藝術教育設施、美化校園環境,辦理各種與生活有關之藝 術活動,鼓勵校內藝術社團之發展,達成涵泳學生藝術知能、發掘藝術才能優 異學生之教育目的;此外,各級學校也應善用學校所在之社區藝術資源,加強 與社會藝術機構之交流,提昇一般藝術教育品質,使藝術得成為終身教育之目 標與方向(陳瓊花,2002)。

(28)

14

三、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

因有「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的規範,藝術教育法成為 特別法,跳脫特殊教育法之限制,給藝術才能班適當的定位與法源。在主管機 關與權責上,管轄權仍維持在縣市或省轄市政府手中,規劃、實施、與設班標 準訂定的權限已完全下放到地方主管行政機關(林曼麗、黃壬來,2002)。

本標準是依照藝術教育法第八條第二項規定而訂定;全文共十二條,本標 準僅適用於音樂、美術、舞蹈三類藝術才能班。其中,於第三條說明藝術才能 班之設立目標:「學校應依下列目標設立藝術才能班:一、早期發掘具有藝術 資賦優異之學生,施以計畫、系統性教育,充分發揮其潛能,以培植多元之藝 術專業人才。二、增進具有藝術資賦優異之學生對藝術認知、展演、創作及鑑 賞之能力,以涵養學生美感情操,發展其健全人格。前項學生入班之鑑定,應 符合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第二條及第十六條規定。」

於第四條、第五條說明設立藝術才能班之學校設立條件:「設立藝術才能 班之學校,除應合於各級各類公私立學校(班)設立之規定外,應具備下列條 件:一、具有各該類科對教學有深入研究及特殊表現之優良師資。二、具備可 提供各該類科教學之適當空間、設備及經費。前項各款條件之基準,由中央主 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學校申請設立藝術才能班時,應提出包含師資、空 間、設備及經費等項目之具體設班計畫,報經各該管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 設立。各該管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於核准前,應就學校提出之設班計畫,聘請專 家學者實地訪視,並審慎評估之。」

第六條、第九條與第十一條指出設班限制、所需師資與評鑑:「國民小學 自三年級起,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自一年級起得申請設立藝術才能班;每 班人數不得超過三十人。」「藝術才能班每班教師員額編制,在高級中等學校 及國民中學每班應置教師至少三人,國民小學每班應置教師至少二人。辦理藝 術才能班學校,於公開徵求師資,仍未能聘足合格特殊教育教師時,得遴聘校

(29)

15

內外具有專長者擔任藝術才能班教師。」第七條提示教學之方式:「藝術才能 班之教學方式如下:一、分組教學。二、個別教學。三、協同教學。四、資源 班教學。五、組成專案輔導小組教學。六、其他教學方式。」「主管教育行政 機關得視實際需要聘請藝術教育專家學者對藝術才能班提供指導及定期評鑑。」

第八條為施教重點:「藝術才能班之施教重點如下:一、加強藝術專業之 知能。二、強化藝術表現之技能。三、增進藝術鑑賞及創作之能力。四、重視 傳統藝術之研習及創新。」

第十條提到高中藝術才能班課程時間分配:「高級中等學校藝術才能班藝 術專業課程每週以六節為原則,得由現行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標準已列之各類科 教學時數中調整,並得以其他適當時間補足之。」

四、其他相關法令

其他相關法令還包括「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 實施辦法」、「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入學鑑定參考原則」、「身心障 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標準」…等。從這些相關的法令條文的確立,

到參與美術資優教育鑑定上、與入學的輔助規定,可以看出國內對於美術資優 教育越趨重視。

(30)

16

(31)

17

第二節 美術班的現況與學生特質

一、高級中等學校藝術才能美術班

藝術才能班是依教育部 1999 年 6 月 22 日公布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 能班設立標準」而設班,此標準適用於音樂、美術、舞蹈三類藝術才能班的設 立。並由各縣市政府設置的「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依據 2006 年 9 月 29 日修正公佈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甄選學生就讀。

一般人常說的「高中美術資優班」與「高中美術班」,於本研究中係指「高級中 等學校藝術才能美術班」。

二、美術班的現況與困境

不管是國中時期還是高中階段,美術班一直以來面對的問題都是與升學 主義隨之起舞、牽扯不清,學生進入美術班時,肩上同時背負者家長對其升學 的期待(陳宸如,2004),這種升學壓力使的教學非正常化,在許多教學研討 會都聽得到一般教師或是美術教師認為美術班教學變質、美術班升學導向的現 象(林仁傑,1996))。郭明福(1999)提到由於升學考試的緣故,水彩教學必 須配合傳統的升學考試,寫實、乾淨、平穩、快速完成等特質,造成學生先 入為主的水彩畫觀念。

也因為升學的需要,基本繪畫技巧科目的安排比重就相對吃重,林仁傑

(1996)認為台灣美術資優班課程內容幾乎是完全一致, 高中美術資優課程與 國中小美術班課程內容均依照同一課程實施教學,目前全台灣各級學校美術班 教學課程內容百分比顯示素描、水彩、國畫、書法、設計(或基本構成),) 、版畫、

美術鑑賞、色彩學、美術史等科目皆為百分之百,雕塑、工藝、陶藝等則為零

(32)

18

(林仁傑,1996;許雅惠,1999) 。在美術班學生心中也很容易對科目產生主、副之 分:高中生面臨大學入學考試之壓力自然將考試所需科目視為考試主科,大學 考試不須考試的科目視為副科,並且被學生與教師忽視成為一個很常見的現 象(凌嵩郎,1986)。考試領導教學變成一個常態後,作品個人風格的弱化與 實驗性技巧的創造力漸漸在畫面中消失,相信對於創作本身是不樂見的,以 這個缺乏創造力、受拘束的制式化練習來說,是美術班的現況,也是美術班 面臨的困境。但考試的科目畢竟是基礎,在練好基本之後,是否可以回歸自 然、多元的教學呢?要如何在升學考試與個人創作風格之間做好拿捏與安 排?勢必就要看老師教學上的智慧了。

三、美術班學生的特質

美術班學生屬於美術資賦優異,對於一般人來說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對於 美術具高度之興趣、繪畫能力很強,想像力、創造力與描寫能力高於一般人的 表現,因此對於美術班學生的教育需要有著不同的教學方式、課程內容與安排。

由中外學者對資賦優異學生之研究可陸續發現,他們通常有多方面的能力與興 趣,以下為根據國內外學者依序提出的美術資優學生之特質歸納:

表 2-2-1 國內外學者對美術資優生之特質分析

年代 學者 主要論點

1973 Meier 在美術方面獲得成功的人有以下六種特質:

1. 藝人風範(craftsman attitude)。 2. 堅毅精神(volitional perseveration)。 3. 審美智慧(aesthetic intelligence)。 4. 知覺靈敏(perceptual facility)。 5. 創造性想像(creative imagination)。 6. 審美判斷(aesthetic judgement)。

(續下頁)

(33)

19

1982 Szekely 提出「美術資優者的鑑定檢查表」(Checklis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Artistically Gifted)描述美術資優者之特點:

1. 能聚精會神的創作或觀察藝術作品。

2. 樂於閱讀或蒐集美術相關資料。

3. 多元的美術學習。

4. 對藝術作品的美感特性感到興趣。

5. 樂於製作視覺紀錄或撰寫藝術創作計畫。

6. 具有觀察或回憶視覺印象中的細節及整體結構的獨特能力。

7. 在寬廣的新構想中,展現想像力。

8. 具有運用藝術媒材的高度技巧。

9. 應用各種媒材時,具有高度的發展力去組織、創造、構想和創作藝 術作品。

10.了解所運用的媒材其可能性及侷限。

11.能適應不同的創造性情境或媒材。

12.有能力去建立藝術計畫並能貫徹始終。

13.具有自由的、實驗的、戲謔的發現力。

14.從事有挑戰性之問題極艱難的工作時,能獲得相當的滿足感。

15.在創作過程中,能忍受困難的時刻。

16.具有自我評量及訂定高標準的能力。

17.對目前的成就能做合理之評價,並且為未來的行動積極的計畫。

18.樂於領導有關藝術之計畫。

19.有志於以藝術為終生職志或當一個藝術家。

1983 Hurwitz 視覺藝術資優者具下列特徵:

1. 早期即對視覺藝術能力產生興趣,並能從繪畫中展現才能。

2. 早熟,且在繪畫各階段進步的非常快。

3. 對於藝術工作持續、專注。

4. 在藝術創作時,喜歡獨處並自我引導。

5. 常基於情緒靈感的激發而繪畫。

6. 有許多想法,作品中有許多細節是一般學生常忽視的。

7. 時常有許多圖畫作品的表現。

8. 藉由繪畫來描述心中的想法。

1984 Magee 美術資優兒童有以下特徵:

1. 很早就會使用蠟筆或鉛筆畫,通常三歲就會。

2. 以較快的速度經歷藝術發展的每個階段。

3. 自我動機很強,比一般兒童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藝術問題上。

4. 不表現冒險行為,因為他們已把自己投入藝術形式的練習中,因此 不願意在其他領域中探險。

5. 藝術成為他們逃避其他責任的避難所。

6. 有視覺流暢和精明的能力,比一般兒童能掌握更複雜的觀察、更細 微的描繪。

(續下頁)

(34)

20

1985 孫若澂 以國中美術資優班導師的觀點,說明美術班學生的特質:

1. 喜愛繪畫,多半厭惡數理科目。

2. 美術班學生多是獨立而自負的。

3. 現代家庭子女數較少,孩子受到太多照顧,缺乏勞動精神及責任 感,美術班學生尤為明顯。

4. 智力屬於中等。

1985 呂燕卿 美術資優兒童繪畫能力的特質:

1. 潛在資質:敏銳的知覺、美感智慧、感動的心情、堅毅的精神、個 性特徵及創造思考能力與想像力等。

2. 外顯能力:指透過美術創作或活動,可以明顯表現的能力。

1987 Lowenfeld

Brinain

在「創造性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一書中指出,

富有美術創造性的人具有下列幾個優越因素:

1. 智力高。

2. 具開放性性格。

3. 吸收力旺盛。

4. 優越的直觀想像力。

5. 柔軟性(彈性)。 6. 有獨自判斷的能力。

1988 郭為藩

陳榮華

美術資優生具有以下特質:

1. 喜歡描摹形形色色的人物,不限於固定的房子、馬、飛機、樹木、

山河。

2. 圖畫中有深度,各種東西有良好的比例。

3. 認真的繪畫,似乎樂此不疲。

4. 不喜歡模仿成人的作品,喜歡自己的創作。

5. 願意運用新的材料和經驗。

6. 空閒時喜歡繪畫和寫生。

7. 常利用美術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經驗。

8. 對人家的藝術作品表示濃厚之興趣。

9. 能欣賞、批評並學習別人的創作。

10.喜歡利用各種工具去繪畫或是做泥工。

1988 Clark 美術才能資優學生之特質:

1. 自我觀念積極。

2. 樂於提升自己的能力。

3. 會思索其藝術資質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1992 Zimmerman

1999 簡志雄 具藝術傾向者,通常具有三項特質:

1. 相當的智慧。

2. 高度熱忱。

3. 豐富創意。

(續下頁)

(35)

21

2000 Joan Freeman 比較音樂資優與美術資優學生,認為美術資優學生的特質:

1. 有較佳的能力來描繪對象,展現對象的關連性。

2. 對多元文化感興趣。

3. 美術領域有一定的能力。

4. 自信。

5. 在家非常的活躍。

2001 林仁傑 提出「美術資優特質檢核表」,檢核項目條例如下:

1. 具優於同齡兒童的繪畫表現能力。

2. 視覺記憶能力優於同齡兒童。

3. 對閱讀或蒐集美術相關的資料倍感興趣。

4. 具豐富而又敏銳的色彩感受力。

5. 具豐富的視覺意象。

6. 擅長以繪畫傾訴自己的感情。

7. 喜愛參與美術相關活動。

8. 能創建藝術計畫並能貫徹始終。

9. 具高度模仿與再現視覺化事物或藝術品的能力。

10.創作過程中面對困難,具有高度的容忍心。

11.時長沉浸於藝術活動中,並從中得到滿足感。

12.仰幕並期待超越前輩藝術家的成就。

13.繪畫表現技藝精巧,手部肌肉擅於掌控所運用之工具。

14.擅長運用並開發新媒材、新工具和新經驗。

15.藝術表現的形式與風格多變。

16.繪畫表現的題材廣泛。

17.善於色、面、線、質、量感,精確描繪所要表現的人事物及情狀。

18.圖畫中構圖安排、物像比例之掌握及畫面空間感覺表現良好。

19.善於搜取各類美術作品之優點並應用於自己的作品上。

20.在美術展演或競賽具有優良表現。

(資料來源:呂燕卿,1985;孫若澂,1985;簡志雄,1999;林仁傑,2001;李 宜潔,2002;陳宸如,2004;胡志誠 2006)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美術資優者特質的分析可以得知,這些學生的特質、能 力、與天份每一個差異都很大,不過可以注意到美術資優者在小時候就可展現 出本身對於繪畫高度的興趣,不僅有優越的想像力、豐富的情感、且勇於嘗試、

創造;能夠投入、沉浸於藝術活動中,並從中獲得滿足。

(36)

22

第三節 原住民學生藝術學習經驗

張春興 (2006) 認為「經驗」是指個體在生活中一切習慣、知識、技能、思 想、觀念的累積,經驗是到現在為止,以前所累積下來的一切,不包括對未來 所預期或想像的東西在內。黃富順 (2010) 則指出經驗有兩種涵義:其一是指個 體在生活活動中所經驗到的一切事故,此意謂經驗是活動後的結果;其二指個 體在生活中為適應環境要求所從事的一切活動,此意謂經驗是活動的歷程。而 歐用生(2003)指出,經驗學習是學習者直接與正在學習的事物接觸,並由此 獲得意義,增進洞見,以便經驗用於以後的新情境。

美國哲學家杜威 Dewey 主張以「經驗」來詮釋主體與客體、人與環境、精 神與物質、知與行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學習是一種經由練習而使個體在行為 上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凡與學習有關的種種行為均可稱為學習行為(張春 興,2007),所以本節所述的「學」指知識和經驗的累積,「習」則是指知識和經 驗的實踐。所謂的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獲得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的 能力的過程。

下列表格 2-3-1 為筆者對於原住民藝術家展覽的報導、書籍的介紹或原住民 藝術工作者的相關採訪與資料,整理出他們在過去的高中階段(約 15-18 歲)的藝 術學習經驗與狀況:

表 2-3-1 原住民藝術家 15-18 歲時期(高中階段)學習情形與記事

藝術家 族別 創作類別 工作室 高中時期藝術學習情形

吳秀梅 Siku Sawmah

撒奇萊雅族 服裝設計 湛賞工坊 就讀海星高中服裝科,畢業後進 入實踐家專夜間部。

蔡德東 巴豪嵐‧吉嵐

東排灣族 陶藝 插畫

阿東創意工 作室

在國中時期就常常得到繪畫獎 項,最喜歡在課本上塗鴉。畢業

(續下頁)

(37)

23

後就讀復興美工。畢業後,一直 很想從事創作,多年來做過許多 工作,直至 2007 年開始從事陶 藝與雕塑創作,

魯碧魯碧.司瓦那 阿美族 工藝 台東女中畢業後,不顧家人反 對,決心至台北闖蕩,在西門町 生活打滾十二年,靠著自身對於 美感的敏銳嗅覺,本能的使用原 始天然的材料作為元素,成為百 貨界櫥窗設計師。

安力‧給怒 泰雅族 繪畫 淡水高中時期,以一幅水彩畫

作,獲得台北縣校際比賽高中組 第二名,而發現自己有繪畫天 分,加上老師的鼓勵,從此踏上 藝術之路。大學畢業後,留美深 造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目前是位 牧師也是位藝術家。

鄭詠鐸 阿美族 石雕 自幼喜歡塗鴉,高中時選讀石工

科,在求學期間一直擔任班上的 學藝股長。當兵後回到花蓮這個 台灣礦石產業地,並進入工藝社 (工作室)開始練習石雕工藝。

胡秀蘭 Nadulan Naga

太魯閣族 傳統工藝 編織

那都蘭 工作室

16 歲開始向部落長者拜師學藝。

施秀菊 排灣族 琉璃工藝 蜻蜓雅築 母親因了解琉璃珠對部落的重 要性與意義,因此除了伐木包商 工作外,也從事古琉璃珠的買 賣。18 歲時,母親去世。高中畢 業後擔任十多年的幼兒保育 員,後來成了幼稚園老師。

(續下頁)

(38)

24 廖勝義

希巨蘇飛

阿美族 木雕 SiKi 木雕工 作室

生長在都蘭部落的他,高中、服 兵役才到外地生活。1993 年(27 歲)開始嘗試創作,28 歲師事拉 黑子‧達拉夫,開始了木雕藝術 創作之路。

都蘭山劇團 團長

陳建造 阿美族 木雕 米哆荳

木雕工作室

上小學前與祖父母同住花蓮,國 小、國中,跟著父親到台北。除 了 17、18 歲兩年、35 歲時與當 兵的時間回到花蓮外,幾乎都待 在台北。國中畢業後,在台北加 入父親的模板團隊。17 歲回到家 鄉時,藉著學習母語與參與部落 傳統祭儀,又熟悉了與母文化的 連結。

潘三妹 Awhai-Ya Dayenj·

Sawan

賽夏族 藤藝 蓬萊 工作坊

16 歲結婚。未婚時,一直跟著父 母在山裡墾地種植杉木苗,閒暇 幫忙父親編製竹、藤農具。少女 時期已從父親(潘義明)手中習得 賽夏傳統竹藤編製技巧,並產生 了興趣。

陳正瑞 阿水

噶瑪蘭族 木雕 阿水工房 14 歲離開部落,16 歲開始八年 的軍旅生活。退伍後做過許多工 作,因緣際會下與友人切磋後,

突發性的靈動,才打開了木雕藝 術創作之門。

林玉秋 瑁瑁‧瑪邵

太魯閣族 手工藝 皮雕

瑁瑁瑪邵工 作室

畢業於台南家專工藝設計科,嘗 試了許多藝術創作:皮雕、布 染、金工、竹編、膠彩、石頭畫…

等等。

創作題材以和部落巫醫的祖母 相處的記憶與景象,並將祖母服 務部落的精神融入創作之中。

(續下頁)

(39)

25 許坤信

撒古流‧巴瓦瓦隆

排灣族 繪畫 雕刻 建築 裝置

古流 工藝社

生長於達瓦蘭的藝匠家庭,撒古 流從小深受部落傳統文化的薰 陶,跟在祖父身邊創作,為部落 服務,製作器物、雕刻及鑄鐵。

19 歲成立工作室。

周錦松 賈瑪拉‧古流

排灣族 工藝 木雕 素描 油畫 布畫

自 5、6 歲時就對木頭加工感興 趣,祖父、父親也都從事木工相 關行業,從小常利用槌子與釘 子,幫自己做刀、劍等木製玩 具。19 歲曾到廣告社學畫看板,

接觸了油畫,直到 25 歲之前,

他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創作 方式從油畫轉而嘗試布畫。25 歲開始於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 進行木雕創作。

黃清文 夏曼‧飛魚

達悟族 繪畫 國中畢業後,並未直接升學,直

接投入工作,直到當兵退伍後,

才半工半讀進入復興美工夜間 部。

念書期間接觸教會和原住民運 動,畢業後才慢慢建立了未來方 向,也開始了繪畫創作。

戴志強 撒可努

排灣族 木雕 文學創作

早從高中時期,已是位傑出的自 行車選手,警校畢業後,嘗試排 灣木雕、編織、染布、刺繡、琉 璃飾物、陶、版畫…等創作。

(資料來源:簡扶育,1998;林詩晴,2008;吳淑君,2010;江睿智,2009;高志 遠,2010;吳富正,2015;〈用刀斧為部落做紀錄〉2010;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 藏知識入口網-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家與藝術家。)

從表格中筆者列舉出來的原住民藝術家來看,在創作自述或是介紹、訪問 的資料中,有提及到高中時期,這個十五歲到十八歲的階段背景,不論是當時 的學習狀況、累積的經驗或是這個階段對於之後藝術方面的啟發、創作方向的

(40)

26

影響…等等的相關敘述,其實著墨的非常少,幾乎是寥寥幾筆的帶過,大多只 有提及就讀的學校,以及畢業後選擇的方向。

除了表格中提到的藝術家以外,在筆者蒐集的原住民藝術家資料中,還有 像是:阿美族雕刻家-林益千(Li Home E Ki),大學畢業後,師承父親的雕刻技藝,

才闖進木雕藝術領域;卑南族雕刻家-初光復(沙哇岸)剛開始完全沒學過木雕技 術,從山上撿了一塊廢棄樟木後,製作了一張桌面,第一次用木雕賺了錢,而 開始了他的雕刻之旅;魯凱族藝術家-杜再福(卡拉瓦)三十三歲才開始從事創 作,師承著名雕刻師的父親;北排灣族女性藝術家-曾金美(芮斯若斯)在一次隨 意把玩刺繡後,為三十四歲的她開創了一片新天地;布農族陶藝家-李文廣(海舒 兒)三十歲之後,短期向漢人陶藝家學陶,開啟了自己的創作路:不斷的鑽研、

實驗、搜集布農族製陶相關文獻,期望用燒陶將自己的族群文化發揚出來;而 台東卑南族木雕藝術家林志明(伊命‧瑪法琉)更是常在訪談中(李韻儀,2013;南 美瑜;2014;)透露自己 28 歲重回台東,先後向哈古老師、拉黑子.達立夫老師 學習木雕。

這些原住民藝術家,可以說是「半路殺出來」,很多都是從大學畢業之後,

甚至出了社會,在社會中服務、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緣際會之下回到了藝 術創作的懷抱,而且仔細體會他們的經歷後,可以發現他們學習的對象,除了 與生俱來的天賦外,就是向族內長輩學習,師承親人擁有的手藝與資源。在這 些過去的資料顯示,原住民藝術家在過去其讀書、求學的歷程中,很少是因為 經由學校專業的課程訓練,而發展出藝術領域上的傑出表現;而現在國內美術 班設立之至今行之有年,可以在美術班的成員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原住民生選 擇就讀這個特殊的班級,除了原住民學生先天的擁有的藝術養分、敏銳的色感、

直率大膽的表現力之外,在這個特殊的班級中、專業的課程訓練安排裡,能帶 給原住民孩子們怎樣的改變?在高中這個重要的學習階段裡,這樣的專業安

(41)

27

排,是給予孩子不同啟發與想像,還是一種制式化的束縛?這些都是希望透過 本研究,能夠透過孩子們的心聲後,逐一了解的部分。

(42)

28

第四節 影響原住民學生學習的因素

原住民的教育問題有三,包括原漢的差異造成學習困難、心理特質影響學 習結果、與學業成就與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譚光鼎,2002)。在一般人的印象中,

原住民學生在藝術方面具有與生俱來的天分,不管是唱歌、舞蹈還是掌握顏色 的能力…等等,但藝能部分的傑出,卻也剛好對應著較弱勢的學科表現。國內 許多關於原住民學業成就的研究,發現原住民的學業成就多半低落。 許木柱

(1987)針對長流村阿美族的研究中指出,阿美族學生的學業成績普遍低落;林 清標(1998)針對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聯性做探討,顯示原住民 學業成就比漢族低很多;關復勇(1987)在對山地泰雅族國中生自我概念、成就 動機、學業成敗歸因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中發現,該研究中的山地泰雅族 國中生之學業成績普遍較低,且其成就動機比平地國中學生低,而影響了學業 成就。

筆者將影響原住民學習的因素歸納、分析如下:

一、學習式態(Learning Style)與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

郭玉婷(2001)在針對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的研究中發現,泰雅族青少年 比較排斥符號性以及抽象性的教材,偏好以操作的方式來學習,以獲得視、聽、

觸、嗅等感官上的刺激,同時受到傳統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影響,傾向在「輕鬆、

幽默、無競爭、無壓力」的氣氛下學習。而陳枝烈(2002)也提到了原住民兒童 喜歡自由、無拘束、互動的、群體合作的學習方式。

二、家庭結構與家長態度:

陳俊雄(2002)研究發現雖然原住民家長肯定學校教育的價值,但對於子女 的教育不甚積極,主要還是受到原住民傳統教育觀的影響,讓孩子一切快樂學

(43)

29

習,凡事不用太勉強。吳天泰(1996)也同樣表示泰雅族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觀 念,希望孩子能快樂學習,不需要太勉強。

而陳建州(2001)提到原住民學生的家庭支持功能不彰,常有無法適應學校 環境的情形發生,以致學習意願低落、學習成效不佳,甚至造成高輟學率及低 升學率。這種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教養功能欠佳,雖然父母期望子女多讀書,

爭取向上流動的機會,但放任的管教態度與消極的教育觀念,卻對子女學習態 度產生負面影響(譚光鼎,2002)。

三、文化差異

少數族群學生所處的家庭與社區相對較缺乏主流文化的刺激,造成少數族 群學生的語言學習、自我認知及社會發展比一般學生來的遲緩, 導致其學習成 就低落(譚光鼎,1998)。這些也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自信心降低,慢慢地 開始形成自我概念低落的狀態、甚至放棄:學業不如人,造成原住民學生產生 自卑退縮的心理,不但容易否定自己讀書的能力,也容易喪失追求卓越成績的 動力(張如慧,2002;譚光鼎、林明芳,2002)。

四、家庭社經地位

低社經地位的家庭,由於家長忙於生計,使得家庭結構功能不彰;而家長 有的甚至期望子女儘早踏入社會工作,以利分擔家計,也因為如此,對孩子的 學業也就不會有所要求,而孩子幫忙家裡的同時,也減少了許多學習時間。

在 2015 年教育部統計處公布的資料來看:原住民大專校院學生休、退學率 皆高於一般學生,103 學年新增休學與退學人數所占比率合計為 17.5%,休學原 因中「經濟困難」占 11.1%;退學原因則以「逾期未註冊、休學逾期未復學」占 54.0%最多(許雅玲,2015)。從經濟困難的結果可推測得知與家庭社經地位的情形 有很大的關係。

(44)

30

在 2011 年有一篇報導(雅娃伊‧鐵木/Takiyu,2011)提到關於美術班花費高,

所以導致部落考生比例低:當時北區國中升高中美術班聯合鑑定術科測驗考 試,共有 1445 名考生參加,其中原住民學生只有 9 位,不到百分之一的極低比 例。一直以來認為原住民學生藝術天份高,但在美術鑑定考試的學生比例上卻 出奇的低;似乎也反應出與家庭經濟衝突的一面。

五、小結

其實原住民學生並非都是學業成就低落的,其中仍不乏有成績優秀的學 生。但綜合上述幾項可知,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有ㄧ些 是因為個人,有ㄧ些是因為外在因素;而外在因素小至家長、家庭,大至民族 間的精神與文化…了解這些差異和問題,目的當然就是能有個方向和依據來進 行輔導與協助:以學校的立場、教師的身分去補足他們家庭缺乏的那一塊學習 與先天文化差異下的刺激。本研究在看原住民學生藝術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注 意是否也有遇到這些問題,而對某一部份的學習有所逃避,甚至放棄?值得關 注。

(45)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章分為五節,說明研究的設計與實施。第一節: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二 節:研究架構;第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資料處理,

以下就各節內容詳加說明。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個案研究雖然是偏重於個體生活經驗的展現,但它亦強調是在一個完整的 情境脈絡下來掌握研究的現象,它是一種經驗的理解具獨特性,而非種在研究 結果的類推,藉以豐富的描述,探討現象的過程吉意義的全是,為讀者帶來新 的啟發與洞察,同時研究結果著重歸納理性對資料自然的類推,是以,個案研 究所要了解的是參與是件的人類經驗與過程〈林佩璇,2000〉。因此為求深入了 解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藝術學習經驗,本研究欲藉由質性的方式,採取個 案研究的方法進行,不同於量化研究輔以實驗、問卷、統計為主要工具,蒐集 完資料後驗證假設問題的對與錯,質性研究則是回到生活經驗上,與受訪者接 觸,紀錄訪談內容並描繪出個案故事最真實的一面及細節。將個案的生活、學 習經驗,透過訪談與相關文件的分析的相互驗證後,真實的呈現。

學習是透過教授或體驗而獲得知識、技能、態度、價值、思想的過程,具 動態性的,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和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法,探討高中就讀美 術班的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經驗中,所有的過程與轉變。而本研究從訪談開始到 分析文本,探究原住民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所面臨到的種種經驗細節:

(46)

32

一、文獻探討

吳明清(2002)認為文獻(literature review)的涵義很廣,泛指一切書面資 料,包括圖書、雜誌、以及各種參考資料,literature review 是「文獻閱覽」的 意思,也可稱「文獻探討」;review 一字,不僅是閱覽之意,還有回顧、檢討、

整理、批評之意;陳向明(2002)指出歷史文獻是對過去發生的、年代較久遠之 事件的記載,而這些資料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了解過去的窗口。本研究文獻探 討的部份所蒐集的資料包括:高中美術班、資賦優異、相關行政法令規章、原 住民藝術學習經驗、藝術教育之理論研究等,以瞭解專家學者的論述、政策的 導向與發展,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本研究文獻探討所蒐集的資料已分類羅列於第二章,針對高中美術班資優 教育至今的改變、國內外學者對於美術資優學生,所歸納出的特質與表現,與 過去原住民在藝術表現出色的前提下,在高中時期這個學習能力開展的階段,

其習得此技能的方式、或是其擁有的藝術學習經驗...等,都做了相關的整理。

二、深度訪談

訪談就是在創造一種情境,讓研究者透過口語雙向溝通過程,輔以聆聽與 觀察,共同建構出社會現象的本質與行動的意義,進而透過詮釋過程,將被研 究的現象還原再現(潘淑滿,2003)。而袁方(2002)也提到:在社會學調查研 究中,訪問法是一種使用十分廣泛的方法,它也是一種十分有利的研究和調查 方法。訪問是一個面對面的社會交往過程,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相互作用,相 互影響貫穿整個調查。

深度訪談又稱為臨床式訪談,他是為蒐集個人特定經驗的過程及其動機和 情感資料所做的訪問(袁方,2002)。這種半結構式訪問也有訪談表,表上也有 結構嚴謹、標準化的題目與答案,但留下較大彈性讓受訪者表達更多想法及意 見,而且訪談員在進行訪問時,也有較大的自由可以控制訪談的程序與用語,

(47)

33

故兼顧結構式訪問與無結構式訪問的優點(吳明清,2002)。本研究採用半結構 式(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的方式進行訪談。筆者會先廣泛閱讀相關文獻 與學生相關的背景文化,設計訪談大綱,從訪談中進一步深入蒐集更詳細的資 料。

(48)

3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進行以文獻分析所蒐集的資料已分類羅列於第二章,接著筆者廣泛 閱讀文獻後設計針對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來設計訪談大綱,進一步訪 談並深入蒐集資料以了解這些進入高中美術班就讀的原住民學生,從小到現在 的藝術學習上的經驗為何?而高中美術班的藝術學習經驗又帶給他們什麼樣的 幫助與改變呢?整體研究設計之架構以圖 3-2-1 所示,說明如下:

圖 3-2-1 研究架構設計圖 原

住 民 高 中 美 術 班 學 生

歸納與整理

1. 瞭解目前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選擇進入此班級就讀的原 因。

2. 瞭解目前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情形與學習過程中 所展現的優勢與弱勢。

3. 探討「美術班」這個教育體制與扎實的訓練課程,對於原住民學生藝 術表現風格產的影響與改變。

4. 瞭解目前就讀高中美術班的原住民學生對自我的期許與未來發展的 方向。

高中美術班原住民學生的藝術學習經驗

深度訪談法 文獻分析

比較與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pplementary notes to 2.3.4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and Suggested Time Allocation and Appendix 7 in Booklet 2 Learning Goals, School Curriculum Framework and Planning of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Learning Framework”)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is develop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o help NCS students overcome th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Q.10 Does your GRSC have any concerns or difficulties in performing the function of assisting the SMC/IMC to review school‐based policies and

新高中課程中國語文科第十個選修單元:「普通 話與表演藝術」中提到的學習目標,正是期望學 生能「欣賞不同類型的普通話表演藝術,學習語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In studying habits, 72.2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attended cram schools befor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y went to cram schools two to four times a week.. After entering sen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