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三) 充分運用合作學習的分組與競賽特色

雖然國內教師對合作學習的認識與日俱增,但是教室管理秩 序、教學前備課負擔、較長的討論時間和教學時間以及評分的公平性 等都是影響合作學習在國內教學現場實施的負面因素。但是,透過小 組的支持與練習以及組間競賽的趣味性所營造出豐富練習機會與輕 鬆活潑的教室氣氛所帶來的學習效益得到許多實驗支持。國內英語教 師應該多加認識並實施合作式的分組學習,以吸引生手學生投入學 習。

(四) 重視聽說練習,有系統且完整的呈現音標教學

雖然目前的國一英語教科書大多已將音標編入各個單元中,但是 這種零散呈現音標符號的學習效果不明顯,學生容易看過就忘了。但 透過圖像式發音故事這樣有系統的音標教學與拼讀練習,較能幫助學 生建立完整的音標概念,特別是在國小進入國中之際,更應該為國一 新生應該奠定良好的語音拼讀能力,有助於往後聽力與口說等溝通能 力的發展。

(五) 提升學生的內在動機,引領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

專家學生和生手學生之間的內在動機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卻 都低於本身的外在動機。換言之,即便專家學生表現出積極與主動的 英語學習的態度,但卻多只是從外在動機和工具性動機的角度出發而 已。此外,學生的「情意策略」學習效果不佳,這表示學生未能鼓勵 自己越挫越勇、快樂學英文或是自我獎勵;而在「後設認知策略」的

學習也未出現顯著效果,這表示學生即便會多演練習題,但尚未具有 自我監控學習進度或評估學習成效的能力。故此,建議英語教師應該 引領學生同時重視「工具性動機」和「融合性動機」,加入國際觀及 文化素材的教學,以作為學習外語正確且有效的助力。如此才能達成 九年一貫課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進學生對本國文化與 外國文化習俗的認識、尊重文化差異等的課程目標。

二、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一) 在研究方向上可朝雙峰現象的成因進行探究

國小英語課程的授課內容難度不深、時數也只有一週一節,造 成學生能力兩極化之主要原因似乎乃在於學生的課外學習。除此之 外,諸如城鄉差距、教科書內容、家庭支持等其他可能導致低成就生 放棄學習英語的因素,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根本。

(二) 在教學效果上可進行追蹤研究

本研究只進行暑期輔導一個月,共16 節課的實驗課程,實驗結 果只顯示接受群策溝通教學法後生手學生的英語能力雖稍稍優於接 受一般教學法的生手學生,卻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如同前述文獻 探討曾提及,生手學生的學習是需要更多時間的,故建議未來研究可 以國一上學期為完整的實驗期間,以求得此「群策溝通教學法」的長 期教學效果的驗證,並做大範圍的推論。

(三) 在研究樣本上可以學期中常態編班的正式班級為對象

本研究的參與學生乃是自由參加暑期輔導的國一新生,有許多 的生手學生是沒有參加此類的暑期輔導,若能以開學後的正式編班為 實驗單位進行教學,不但可以在合作學習的分組上收到長期班級團體 歸屬的經驗,也可比較那些連輔導課程都不想參加的生手學生的學習 狀況。

(四) 在研究工具上應採多元評量的方式

本研究用來評定英語能力的測量工具乃為研究者自編的「國一 新生英語能力測驗」,其中無法列出口說能力的測量,只有從課堂上 學生的參與程度及反應觀察其溝通能力而已,未來應再發展具有信效 度的多元評量工具,同時檢測學生聽、說、讀、寫的英語能力。此外,

在測量英語學習動機和英語學習策略的部分所使用的都是自陳式量 表,也可以採其他不同形式的測量工具,來了解學生的動機歸因與其 他的學習策略使用情形。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王玉華(2004)。台灣高中學生英語字彙學習策略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 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王美燕(1993)。國中學生英語字彙測驗錯誤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王黃隆(2003)。電腦補助教學對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曉慧(2000)。高雄市國小學生家庭文化環境、英語學習方法與英語學習成就之 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佩玉(2001)。全腦英語教學。台北:師德。

白佩玉(2002)。圖像式發音故事使用手冊。台北:師德。

朱惠美(1999)。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載於戴維揚(主編),國民小學英語科 教材教法(150-162 頁)。台北:文鶴。

余龍豪(2003)。培養英語學習動機之理論與策略。教育社會學通訊,45,13-19。

吳一安、劉潤清(1993)。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報告。外語教學與研究,1。

北京。

吳岳樺(2001)。外語教學問題與學習策略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38,36-40。

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論的 文獻探討。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

吳增生(1994)。值得重視的「學習者策略」的研究。廣州外國語學院學報,65,

22-26。

吳慶學(1993)。分散式語言習得理論的革命性意義。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4(4),27-38。

吳麗林(2001)。英語學習者詞彙記憶差異探究。英語教學,25(4),19-30。

束定芳(1994)。當代外語教學理論中的幾個重要趨勢。英語教學,19(1),11-19。

李素慧(1999)。國中英語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李咏吟(1987)。認知/行為的學習策略對國中生學業成績的影響。輔導學報,10,

299-320。

周中天(1993)。外語學習中的動機因素。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4),15-25。

周中天、張武昌、陳純音、葉錫南、林正昌、許月貴(2003)。國民中學學生基本 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 號:F0037623)。台北:教育部。

周文欽、歐滄何、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

台北:心理。

林玉惠(1995)。學習策略訓練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的實施(上)。研習資訊,8(5),29-34。

林清山(1997)。教育心理學的新趨向。載於林清山(主編),有效學習的方法(1-12 頁)。台北:教育部。

林雪娥、劉麗蓉、謝國平(1996)。淺談英語教學與語言教學的一些策略。英語教 學,20(3),14-22。

林蕙蓉(1999)。淺談國小兒童的外語學習動機。班級經營,4(2),20-24。

金陵(1995)。從「聲音記憶」和「語言習慣」談英語的聽和講。輯於人社學科教 育研究叢書之二-外國語文教育研究,141-155。

施玉惠(1999)。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及評量模式之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 成果報告(編號:F0035021)。台北:教育部。

施秀香(2004)。台灣國高中生單字學習策略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孟雅(1993)。國小英語科結合動機與學習策略教學實施歷程及結果之分析。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德鑫(1992)。共變數分析功能、限制及使用之限制。師大學報,37,133-163。

韋金龍(1991)。「超媒體」的理論基礎。視聽教育雙月刊,33(1),38-41。

韋金龍(1998)。淺談我國學生常見的英語發音問題及可行的教學對策。英語教 學,23(1),37-55。

韋金龍、陳玉美(1993)。「合作學習」英語教學法初探:國內大專學生的看法。

輯於中華民國第十屆英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75-189。

徐玉婷(2004)。國中生英語焦慮、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

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翠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英語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 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武昌(2002)。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雙峰現象形成原因之探討。國民中學學 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通訊,16 期。台北:國民中學學生基本測驗 推動工作委員會。

張俊紳(1993)。教室內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國教之聲,26(4),52-59。

張春興(1996a)。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b)。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湘君(1998)。JAZZ CHANTS 與兒童英語發音教學。國民教育,39(1),17-21。

張新仁(1982)。國中生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新仁(1989a)。學習策略訓練之初探。教育文粹,18,86-94。

張新仁(1989b)。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高師師院院刊,28,24-39。

張蕊苓(1999)。兒童學習動機內化歷程中的影響因素探討。花蓮師院學報,9,

33-60。

教育部(無日期)。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2005 年 6 月 1 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Web/E0001/Focus_Policy/theme.php?SUBJECTI D_EDU=AJ02&UNIT_NAME=九年一貫主題館

曹逢甫(2004)。利用閱讀教育突破在台灣教授英語的困境-語言規劃的觀點。英 語教學,28(3),1-15。

梁彩玲(1999)。多元智能語國中英語教學。英語教學,24(1),74-85。

梁彩玲(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實施及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 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生玉(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建設 專機研究報告(編號:第 255 號)。台北:台北市政府。

陳月英(2001)。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國教輔導,41(2),21-26。

陳玉美(無日期)。以「合作學習」實踐語言溝通式教學。2005 年 5 月 10 日,取

自:http://server4.webedu.ccu.edu.tw/42/textbook/pairs&groups.htm

陳玉美、韋金龍(1993a)。運用「合作學習」導正英語教學。英語教學,17(3),

10-19。

陳玉美、韋金龍(1993b)。「合作學習」困擾之探討。英語教學,18(1),19-24。

陳雅萍(2004)。國中新生英語實力差異與其家庭背景關係之調查。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須姬(1999)。多元多樣的英語教學法。輯於戴維揚(主編),國民小學英語科教 材教法(164-203 頁)。台北:文鶴。

陳憶如(2001)。技職院校學生英語能力高及低者英語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和平(1998)。語言學習策略與語言教學。載於教育部編印:外國語文教育之趨 勢(105-115 頁)。台北:教育部。

楊淑晴(1997)。高中學生英文學習策略與英文性向之相關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 教學通訊,8(3),119-140。

楊懿麗(2001)。語言學習的環境與機制:也談國小英語教學。英語教學,26(1),

15-27。

葉潔宇(1993)。發音重要嗎?英語教學,17(4),21-24。

葉靜宜(1993)。高中生語文學習策略、師生互動與英語焦慮的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彥棻(2000)。台灣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青欣(2003)。國小英語教學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敏玲(2004)。高中生對英語學習的信念和英語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潔玲(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3),

86-105。

賴美雯(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

儲慧平(2003)。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5,109-115。

謝中能(2001)。談「彌補策略」的教學活動設計。英語教學,26(2),13-21。

謝國平(1991)。第二語言習得的兩個課題與英語教學。英語教學,16(2),29-34。

鍾宜興(1992)。認知心理學上的個別差異。研究資訊,9(4),33-35。

關於華語文教材教法的幾個問題(無日期)。2005 年 5 月 15 日,取自:

http://tcsl.ntnu.edu.tw/personal/91/peiyi/teaching%20approach.htm

二、英文資料

Allen, W. H. & VanSickle, R. L. (1984). Learning teams and low achievers. Social Education, 48(1), 60-64.

Baddeley, A. D. (1986). Working memo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nikowski, A. K. (1999). Strategies to enhance memory based on brain research.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 32(2), 1-17.

Brown, H. D.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heung, H., Kemper, S., & Leung, E. (2000). A phonological account for the

cross-language variation in working memory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Record, 50(2), 373-387.

Chi, M. & Glaser, R. (1982). Final Report: knowledge and skill differences in novices and experts. Technical report,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Chi, M. & Gobbo, C. (1986). How knowledge is structured and used by expert and novice children. Cognitive Development, 1, 221-237.

Chou, C. T. (1989).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early start in learning English as reflected in children’s later English competence. Report on a project sponsored by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Daniel, E., & Gatto, M. (1996). The cooperative companion digest.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e and power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D 402-308)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