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英語教學實證研究

以英語為外語學習(EFL)的相關研究不勝枚舉,研究者僅收集國 內外和語言專家生手差異比較、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以及合作學習 相關的實證研究進行整理探討,針對每個研究的研究主題、研究對象

以及主要研究發現等部分進行說明。

一、專家生手相關研究

個別差異之影響雖日漸受到重視,但與其相關的教學研究卻尚 未相當豐富。在國外,Vandergrift (1993)以調查法對國高中生在翻譯、

聽力之間接策略的使用情形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就初學者而言,多 數使用翻譯、複述之策略,而學過一段時日之學生則使用摘要、監控 理解等後設認知策略為主,可知專家與生手在學習策略上具有差異。

而在國內,有關專家生手的研究多以教師為研究對象,雖然有 關生手的研究也不少,但大多只從補救教學的觀點,以低成就生為研 究對象而已,另外有些研究則單以專家為研究對象,探討高成就生的 學習特質,有關兩者之間的比較研究數量並不多。

施秀香(2004)針對台灣國高中生的單字學習策略,以 151 位高一 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1)高低成就組在單字學習策略上有顯著差 異;(2)高成就組比低成就組使用較多的單字學習策略;(3)高低成就 組在高中使用單字學習策略的情形均比國中明顯。

吳麗林(2001)以大學 99 級中文系和數學系男女生各一名,共 4 人進行課堂觀察、訪談與問卷調查發現,在英語學習者詞彙記憶之差 異上:(1)在英語學習行為、動因和態度上,「喜好」固然有助於詞彙 記憶,但英語學習成功者積極進取的良好學習態度與毅力才是提高詞 彙記憶的關鍵;(2)在學習方法和管理策略方面,英語學習成功者重 視時間安排與學習策略有效性的評估和調整;(3)在記憶時的心理和 生理狀態方面,英語學習成功者在學習時體力充沛、全神貫注、信心

足且決心大;(4)在語言學能中的機械記憶能力和語音編碼能力部 分,在相同教學條件下,的確存有個別差異。

陳憶如(2001)以二技一年級學生進行問卷和訪談,發現:(1)英語 能力較高的學生使用學習策略頻率顯著高於英語能力較差的學生;(2) 在六大類語言學習策略類型中,英語能力較高者及較低者皆最常使用 補救策略。英語能力較高者最少使用記憶策略,而英語能力較低者最 少使用認知策略;(3)英語能力較高的學生與英語能力較低的學生在 六大類語言使學習策略之頻率的使用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4)英語 能力較高的學生與英語能力較低的學生在某些策略的使用方法上亦 有不同。

綜上所述,整體說來,專家生手之間所使用的學習策略有差異,

此外,專家強烈的動機才是影響其成功學習語言的關鍵因素。然而在 學習策略的教學部分,卻未見豐富的研究結果,所以本研究將學習策 略納入實驗課程中教導,欲比較專家生手從學習策略訓練所獲得的收 益為何。

二、學習動機相關研究

在國內方面,Chou (1989)則以多重迴歸分析的方式發現我國兒 童英語能力之高低與其本身興趣相關最大,其次是家庭背景以及其對 英語重要性的看法。而在國外的部份,Oxford 與 Nyikos (1989)針對 一千兩百名在美國中西部某大學就讀的外籍學生所作的調查發現:(1)

學習動機與使用學習策略的次數與頻率成正比;(2)學生自我認定的 英語能力越高,也就越常使用這些策略。Gardner 與 Lambert (1972) 曾研究發現,美國東北及加拿大的英裔美國人在學習法文時懷有融合 性動機,但菲律賓人在學習英文時則較出自工具性動機。根據他們的 研究,出於融合性動機的外語學習者,其學習成果較一般出於工具性 動機者要好。Lukmani 在印度所做的研究卻發現以工具性動機學習英 語的印度婦女學習效果較懷有融合性動機的人好。另有一批學者 (Oller, Baca, & Vigil, 1977)發現在美國居住的一批墨西哥人雖然在心 態上排斥受到美國文化的同化,但是由於工具性動機強烈,其學習英 語的效果比別的人都好。更多的研究結果則顯示,外語學習的成果可 能同時跟融合性以及工具性兩種動機有關係。例如Burstall 對於法語 學習者,Laine 對於芬蘭的英語學習者,以及周中天(1993)對於台灣 的英語學習者的研究都顯示學習成就同時與工具性及融合性兩類動 機有顯著相關。

但在國內單以「英語學習動機」為主題所進行的研究則較少,

廖彥棻(2000)以台灣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為主題,針對國 二學生和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所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和課堂觀察發 現:(1)多數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其動機種類傾向於外在動機;(2)在 學習過程中,多數學生不常使用各種學習策略;(3)動機與學習策略 間有顯著相關。

洪孟雅(1993)以 25 位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有關國小英語科結合 動機與學習策略教學的教學實驗並以質性分析發現:(1)國小英語科 結合動機與學習策略教學,能引發學生正向的動機性反應;(2)在國

小英語科結合動機與學習策略教學中,學生能實際應用所教授的各種 學習策略;(3)國小英語科結合動機與學習策略教學,學生能習得英 語教學內容。

綜前述可知,工具性動機與融合性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孰者較 佳尚未有定論,此外學習動機多與學習策略一同研究,彼此之間似乎 呈現出正相關的關係,較難單獨分析其影響。因此,本研究也欲探究 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對英語學習成效之影響何者較顯著,並比較能否 在改進學習策略的使用情形之後裨益學習動機的提升。

三、學習策略相關研究

當學習策略成為外語教學的研究重心之後,相關的實證研究也 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國外,Green (1991)研究 213 位學習英語的 波多黎各大學生,發現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達.30,且 高學習成就者比低學習成就者的學生更常使用學習策略;Vann 與 Abraham (1990)的研究則發現,學習效果好或不好的學生使用的策略 大致相同,差別只在於選擇策略時所展現的彈性,以及該策略是否適 合當時的情境;Wharton (2000)以新加坡 678 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 行問卷調查雙語人士的語言學習策略使用情形發現:(1)動機和語言 學習有顯著關係;(2)越精熟者使用越多策略;(3)男性使用較多策略。

而Green 與 Oxford (1995)也發現表現較好學生較常使用多種策略;同 樣地,Park (1997)的研究也發現語言學習策略和語言能力有線性關

係,即學習策略與托福考試成績有明顯的相關。

在國內部份,張玉茹(1997)以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 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為主題,針對國二學生 1006 人進行問卷調查發 現:(1)國中學生具有正向的學習動機;(2)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 不佳;(3)國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呈正相關;(4)國中 學生的學習成就會因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交互影響而有不 同。

王玉華(2004)以 271 位高三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其英 語字彙學習策略之使用發現:(1)高中生最常使用的是認知策略,最 少使用的是社會策略;(2)學生偏愛機械記憶或與拼字及發音有關之 策略;(3)學生的策略使用和其字彙成就表現有明顯相關;(4)字彙學 習成就較高者與字彙成就學習較低者在策略使用上亦有明顯差異。高 字彙學習成就者較喜重複念誦記憶單字的策略,並傾向於有上下文的 情境中學習單字;低字彙學習成就者偏愛重複書寫的策略,並傾向學 習孤立的單字。

劉敏玲(2004)針對高中生對英語學習的信念和英語學習策略以 288 位高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1)高中生對英語學習抱持著各種 不同的信念。學生大致上贊同語言天賦的概念,不過大多數學生對英 語學習態度樂觀,並具有高度學習動機;(2)語言能力較高的學生與 語言能力較低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信念方面,有 13 個項目達到顯著差 異,語言能力較高的學生對英語學習較積極;(3)高中生在學習英語 時普遍使用各種語言學習策略。在 6 類語言學習策略中,補償策略最 常被使用,社會策略最少被使用;(4)語言能力較高的學生使用整體

語言學習策略、六類語言學習策略及 37 項語言學習策略的頻率,皆 顯著高於語言能力較低的學生;(5)高中生對英語學習的信念和英語 學習策略之間有密切的相關性,尤其是和動機相關的信念與6 類語言 學習策略皆有顯著相關。

綜上所述可發現,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呈正相關,其中 社會策略最少被使用。然而學生的學習成就會因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 學習策略交互影響而有不同,但受到實證支持的結果是語言學習策略 和語言能力之間確有因果關係存在。職是之故,本研究欲透過分組練 習,提升社會策略的使用情形。

四、合作學習相關研究

合作學習之效益已然得到許多實證研究的證明,在國外,Ghazi (2001)使用 STAD 的合作學習策略於外語學習的教室中,研究結果顯 示學生對於此種學習經驗持認同的反應並且願意使用此方式在其他 學科之中。Hoenor (2004)運用合作學習於語文教學中發現:(1)合作學 習有助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2)學生在小組中能更主動參與學習;(3) 學業成績的進步與主動參與有直接的關聯;(4)學生認為在合作學習 中能學到更多。

在國內,韋金龍和陳玉美(1993)選取三所大專院校 6 個班級的 263 位同學為研究對象,經過一學期的合作學習教學,期末以問卷調 查他們對「合作學習英語教學法」的態度與反應(問卷回收率為 97.3%)

發現:(1)六成以上的同學認為練習聽、說、讀、寫及增進字彙的機 會比以前多或更多;(2)五成以上的同學認為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進 步多或更多;(3)六成五的同學認為他們的字彙比以前增進多或更 多;(4)將近七成以上的同學覺得他們比以前較不懼怕聽說讀寫英 文;(5)將近五成以上的學生同意或完全同意他們與人相處的觀念、

態度及能力均有相當程度的改進。

劉青欣(2003)以國小五年級一班共 35 位學生為觀察對象,進行 三個半月的合作行動研究。過程中主要以質性方法進行資料的收集,

包括參與觀察紀錄、問卷、訪談、檔案文件以及研究者省思札記等,

並以三角校正法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1)學生在合作學習情境 下使用英語的機會增加,對於英語學習也更有興趣;(2)實施合作學 習之後,學生的學習態度顯得較為主動、積極。在課堂上發言或發問 的情形增加;而且不僅能體認自己的學習責任,也會關心同儕學習情 況;(3)合作學習能增進同儕彼此良性互動之機會,異質分組方式使 學生有機會與平常較少互動的同儕相處,有助學生人際關係的拓展。

梁彩玲(2002)針對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成效為主題,以 70 位國一學生進行準實驗教學研究發現:(1)合作學習組的學生在語 言及非語言層面之溝通能力和學習動機均顯著優於控制組;(2)高成 就生與低成就生可在合作學習下各發揮所長,幫助同學成長。

賴美雯(2002)也以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為主題針對國三學 生一班共35 名進行教學實驗發現:(1)合作學習提升英語聽說讀寫文 法及字彙等能力;(2)合作學習有助於學生的溝通能力;(3)合作學習 增強個人學習動機、自信及對英文的喜好;(4)合作學習提供學生快

樂、活潑、具啟發性的學習氣氛與環境。

秦翠虹(2003)以四年級學生進行教學實驗,探究合作學習對國小 英語教學學習者學習成效及學習滿意度的影響發現:(1)合作學習組 在「英語學習成就」、「整體滿意度」、「學習參與的滿意度」及「人 際互動的滿意度」方面顯著高於個別學習組;(2)對於國小英語學習,

合作學習教學的效果優於傳統個別學習方式;(3)合作學習不但可提 昇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建立學習者的學習信心與興趣,亦可拓展學習 者的人際關係與生活圈;(4)小組學習能增進學習者對教材的記憶及 更深層的瞭解,並增進學習氣氛,提昇學習成效;(5)合作學習能增 加同儕互動的機會及課後練習的頻率,提供同儕支持與協助,幫助低 成就學生學習,減低學習焦慮的問題。

從上述眾多研究結果可知,合作學習對英語學習成效具有正面 助益,包括語文能力、人際關係和學習態度等方面。所以本研究採合 作學習分組模式設計教學實驗課程,希望亦能提升英語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