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一、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和文獻探討的結果,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從研究架構中可知,本研究乃是以「教學方法」和「學生程度」

為自變項,以英語學習動機和英語學習策略共變量,排除其影響後,

探究不同程度的學生分別在接受群策溝通教學法和一般教學法之後 的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和英語能力是否會出現顯著差異,以 及群策溝通教學法之影響為何。

控制變項

教學時數

英語學習 動機 (Y1) (後測)

英語學習 策略 (Y2) (後測)

英語能力 (Y3) (後測)

依變項(Y) 自變項(X)

教學方法(X1) (實驗組:

群策溝通教學法) (控制組:一般暑 期學藝活動教學)

學生程度(X2) (專家學生) (生手學生) 共變項

英語學習 動機 (前測)

英語學習 策略 (前測)

1. 外在動機(分量表) 2. 內在動機(分量表) 3. 學校課程(分量表) 4. 課外學習(分量表) 5. 英語學習動機(總量表)

1. 記憶策略(分量表) 2. 認知策略(分量表) 3. 補償策略(分量表) 4. 後設認知策略(分量表) 5. 情意策略(分量表) 6. 社會策略(分量表) 7. 英語學習策略(總量表)

圖3-1 研究架構圖

(一) 自變項(X)

1. 教學方法(X1):實驗組接受群策溝通教學法課程,控制組則 進行一般性暑期學藝活動教學。群策溝通教學法課程係由研 究者設計並自編教材,利用暑期輔導的英文課程對實驗組學 生進行為期 4 週,每週 4 節,共 16 節的教學活動。而控制 組則利用暑期輔導期間按照佳音(翰林)版國中一年級英文銜

接教材進行為期 4 週,每週 4 節,共 16 節的一般性暑期學 藝活動。

2. 學生程度(X2):可區分為「專家學生」和「生手學生」兩組,

其中「專家學生」乃指其「英語學習成就評量」測驗之得分 高於90 分者(包含 90 分);「生手學生」則指其「英語學習成 就評量」測驗之得分低於69 分者(包含 69 分)。

(二) 依變項(Y)

1. 英語學習動機(Y1):指參與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上 的後測得分。

2. 英語學習策略(Y2):指參與學生在「英語學習策略量表」上 的得分。

3. 英語能力(Y3):指參與學生在後測「國一新生英語能力測驗」

上的得分。

(三) 共變項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暑期學藝活動的編班為單位進行教 學,故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無法進行隨機分派,為避免兩組起點特 質之差異導致實驗誤差,乃將「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之前測得分與「英 語學習方法量表」之得分同列為共變項,排除參與學生本身起點特質 可能對實驗效果造成混淆的影響。

(四) 控制變項

本研究除了利用統計方法控制可能的干擾變項之外,亦採實驗 方式排除其他相關干擾因素。將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教學時數皆安排為 4 週,共進行 16 節課的教學課程。

二、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依學校原有的暑期學藝活動編班為單位 進行獨立樣本多因子實驗設計。研究者操控兩個自變項(教學方法和 學生程度)並進行教學實驗,以探究這兩個自變項之間有無交互作用 的影響。此外,再進一步分析專家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 略和英語能力上與生手學生是否有顯著不同。最後,則分析接受實驗 處理後的實驗組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以及英語能力 上與控制組是否有顯著不同。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在實驗開始前,先對實驗組與控 制組學生均施以前測,包括「英語學習動機量表」與「英語學習方法 量表」,並根據研究對象在「英語學習成就評量」上的得分表現區分 出實驗組以及控制組中的專家學生與生手學生。然後實驗組開始接受 群策溝通教學法的實驗處理,控制組則接受一般暑期學藝活動教學。

待實驗結束後,再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均施以後測,包括「英語學習動 機量表」、「英語學習策略量表」以及「國一新生英語能力測驗」。於 實驗課程結束後,則針對實驗組隨機抽樣各2 位專家學生和生手學生 進行訪談。本研究實驗設計的基本模式如表3-1 所示:

表3-1 研究實驗設計模式

前 測 實驗處理 後 測

組 別 1.英語學習動機量表 2.英語學習方法量表 3.英語學習成就評量

群策溝通 教學法

1.英語學習動機量表 2.英語學習策略量表 3.國一新生英語能力測驗

專家學生 O1 X O2

實驗組 生手學生 O3 X O4

專家學生 O5 O6

控制組 生手學生 O7 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