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分別就政府與教育主管機關、臺中市國民小學及未來研 究提出相關建議,茲分述如下:

壹、對政府與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落實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理念目標,重視藝術教育的價值

由研究的結果可知,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雖有中上程度之美感素養、創意態度及 藝術態度,但不可諱言,還是有著進步的空間。而現今九年國民教育雖然讓國小學生得 以全數順利進入國中升學,然在進入高中階段時,還是有基測的紙筆學科測驗,使得國 中小階段,升學主義的迷失仍未完全破除,家長往往對於藝術教育重視偏低,甚至有被 邊緣化之傾向。因此,配合國家教育政策-自103 學年起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期望能落實其適性揚才的理念目標,自然而有效舒緩過度升學壓力,引導一至九年級正 常教學與五育均衡發展,使得藝術教育不再成為所謂的「副科」,得以獲得家長及學生 的同等重視。

綜合上述,提供以下具體的建議: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為主的招生概念,

可重新檢討酌增「藝術與人文」領域每週的課程時數,不但能從實質的教學時數上拉近

「智育」與「美育」的差距,達成五育均衡的全人教育發展,並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 間來接受藝術的學習與陶冶,達成美感素養、創意態度及藝術態度的再進化與讓藝術能 從小紮根與普及,達成全面提昇國民素質的理想。

二、拉近教育環境的差距,減緩城鄉間學生美感素養落差

由研究的結果可知,學生所在位置較為偏遠,學生在美感素養的整體知覺感受程度 愈低。探究城鄉間學生美感素養有落差的最大原因,不再是城鄉上財富的不同,而是城 鄉生活中「藝術刺激機會」差距所造成,這刺激機會的差異,儼然已成為城鄉間對美感 素養滋長的最大的分野。因此,配合國庫自2013 年起,每年可增加七十二億元教師恢 復課稅後之收入,可考慮將課稅收入部份設為改善藝術教育城鄉差距專款,來增加偏遠

地區的「藝術刺激機會」,進而減緩城鄉間學生美感素養落差效應的擴大。

綜合上述,提供以下具體的建議:(一)妥善執行「課教師、補教育」稅收分配,

除了一般學校的基本需求外,相對要更關注偏遠地區弱勢的學校,使其有相對較多的資 源,來另行增加與著墨於藝術刺激機會的硬體加深加廣。(二)因地制宜,除了硬體設 備的提升外,亦要提高軟體的素質,如將城市較多元「精緻的」、「外來的」藝文展演 活動與偏鄉「在地特色」、「本土化」的常民活動相結合,來彌補城鄉間藝術刺激數量 和品質的落差。

貳、對臺中市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學校應定期辦理藝術相關研習並建立專才專任制度,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 由研究的結果可知,學生之美感素養、創意態度與藝術態度知覺兩兩間有顯著之相 關,而在國小藝術學習的階段,對學生美感的引導及啟發,更是格外的重要。因此,學 校若能不斷活化與增能教師在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並逐步建立藝術教學的專/科任制 度,必能更吸引學生來接觸藝術以增進美感素養並能正向促進創意與藝術態度的提升。

綜合上述,提供以下具體的建議:學校應定期辦理藝術相關的研習活動,包括教師 專業能力精進課程及實際操作演練的技能,讓教師們能透過不斷的進修與交流,提升其 專業素養及教學能力,並在教師人力編制較餘裕的中/大型學校中,能建立專任藝術教師 的制度來進行教學,唯有教師的藝術專業度提高了,才能幫助學生於美感素養、創意態 度與藝術態度的再提升。

二、教師在藝術領域的教學應多以參與、操作與討論的方式來培養學生之藝術能力本位 由研究的結果可知,技術能力的擁有、親近交流的探索及嘗試與主動獨立完成這些 具體實踐的部分,是美感素養與創意、藝術態度中,學生較為欠缺的。而孩童的學習具 有好奇性、主動性、遊戲性、多感體驗等特性,因此,提供符合學生興趣的參與、操作 與討論的學習模式及環境,取代簡單枯燥的技能訓練,才確避免學生對藝術產生了厭倦 心理並回應孩童對藝術能力獲取的需求。

綜合上述,提供以下具體的建議:以參與、操作與討論的教學模式,在美的情感及

鑒賞美、創造美等的美感素養塑造下,讓學生進行審美及技能的訓練,以達到藝術對於 學生「質」的心靈的滋養與「量」的能力本位擁有雙重的最高價值。

三、教師應了解學生生理與心理的發展與注意性別差異,給予適性的藝術引導

由研究的結果可知,女性高年級學生在美感素養、藝術態度與創意態度的整體知覺 感受程度高於男性高年級學。雖然此一結果,與大多數的認知心理學者提出的理論與研 究-女性在藝術方面的認知能力較優於男性相符,但是還是要以學生個別差異為主,避 免性別的刻板印象。因此,教師應多了解學生生理基礎、心理狀況、藝術心理發展、鑑 賞與創作能力發展等相關知識,給予適性的技術與技巧的引導,來給予每一學生最適性 的美感引導。

綜合上述,提供以下具體的建議:教師在藝術課程的規劃與設計上,要以個別學生 的差異為主,性別的差異為輔,彈性而適度給予弱勢學生/男生較多的發揮與表現機會,

以提高其學習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且不落入性別刻版印象與偏見,讓兩性在美感素養、創 意態度與藝術態度上,均能朝向正向積極的發展。

叁、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屬於量化研究,雖然可綜合歸納出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 在美感素養、創意態度及藝術態度的主/客觀普遍性看法,但卻無法針對少數或單一個別 學校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與評估。因此,提供以下幾點關於研究方法的具體建議,供未 來研究之參考:(一)增加半結構式訪談,導入部分質性研究概念,瞭解受試者心中的 想法與個別的意見交流,併陳輔助量化數據的解釋。(二)以深入訪談、個案研究、文 件分析…等質性研究之方法,來針對個別學校或區域做資料蒐集分析,著重於個別情況 的呈現。

二、在研究範圍及對象方面

本研究限於人力、時間與經費,僅以臺中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為研究範圍及對

象,囿於樣本之代表性,故研究結果只能推論至臺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因此,提供以下 一些關於研究範圍及對象的具體建議,供未來研究之參考:(一)研究範圍可再逐步擴 展大區域之國民小學學生,如:臺灣北部、中南部、東部,最後再以全國國民小學學生 為目標。(二)研究對象可再含括不同年段之學生或學校之教職員工、家長代表等,使 國民小學的實際運作狀況更能完整呈現。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1985)。辭海-續編。臺北:中華書局。

天下雜誌(2006)。孩子,自信迎接未來競爭。2006教育特刊,2011年7月12日取自 http://ad.cw.com.tw/cw/2006kids/content03.asp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2011年7月12日,取自

http://web.cca.gov.tw/intro/2004white_book/files/3-2.pdf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臺(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四版) 。臺北:鼎文。

王木榮(198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彰化。

王清芳(2011)。彰化縣國小視覺藝術教師美術教學態度、情緒智慧與學生藝術態度之 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向天屏(2005)。從Eisner的「美感認知」談國小語文領域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兩 岸四地教育改革的實踐與反思學術研討會。澳門:澳門大學。

朱光潛(1987)。啟蒙運動的美學。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朱雅華(2009)。臺中市國小學生學業成就、創造力與美感素養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朱敬先(1993)。教學心理學。臺北:五南。

行政院主計處(2010)。中華民國統計地區標準分類(第一次修正)。臺北。

何琦瑜(2004)。感性.創新下一個世紀的心跳。天下雜誌,300,98-102。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采純(2010)。建構取向的策展課程對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祖勝(2007)。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簡介。2011年7月18日,取自http://w w w .arte.gov.tw

/big5/info/index.asp

吳靜吉(2001)。創造力理論。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吳聰賢(1989)。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 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Ι理論。臺北:五南。(原作者:R. J. Sternberg ) 李佳茵(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創意態度量表之編制與常模建立之研究。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政賢譯(2009)。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原作者:Richard J. Crisp, Rhiannon N.

Turner。原書名:Social Psychology)。

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美枝(2004)。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文笙。

李茂興、余伯泉譯(2003)。社會心理學。臺北:弘智。(原作者: Aronson, Wilson, &

Akert。原書名:Social Psychology 。)

李雄揮(1979)。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李慧賢(1996)。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

李慧賢(1996)。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