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建 議

本節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針對在美感教育之實務 推行層面,前三點建議從華德福學校經驗提出給一般教育體制在師資培訓、教學場域之 環境、教學與課程三個面向之建議參考。最後則針對在研究過程中發覺華德福教育社群 呈現之問題現象,對研究場域提出相關建議。第二部分則針對本研究不及之處,提出後 續相關研究之建議,分述如下。

一、 實務面建議

(一)師資培訓的建議

在教育現場要推行美感教育,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美感涵養絕對是關鍵。所以在美感 教育的推行,必回溯源頭先從教師培訓機構做起,從陶冶教師的美感涵養開始。但是就 目前高等教育師培中心所開設的教育學程現況來看,端看藝術領域方面的學習,一般師 培生除了只能選修在普通課程中的美感人文類別課程,美的陶冶與養成幾乎不在師資養 成課程之列,因此建議應調高教育學程中藝術美感相關課程之比例,增加一般師培生在 師培課程中的藝術經驗與學習,例如增加給非藝術本科師培生更多實作性的藝術課程,

透過讓師培生實際修習平面藝術、立體藝術、戲劇、音樂、舞蹈課等課程,涵養個人在 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美感素養,亦是為教師日後在個人藝術學習進修或是教學場域中美感 教育實踐奠基養分。

182

再者,雖然藝術課程是涵養美感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從學者觀點與本研究分析討論 結果來看,藝術教育並不全然等同於美感教育實踐,關鍵就在於藝術課程的關注重點與 學習方式。對於非藝術相關科系之師培生,針對部分藝術課程,建議應先降低注重知識 性、技巧性的藝術學習重點比例,提高從人的感受性出發的藝術經驗,讓學習者在經驗 藝術活動中,先能從視覺、聽覺、身體覺等感官經驗去觀察體驗色彩、音樂、舞動等藝 術元素之美,讓美真正與學習者內在工作,激起學習者從內在生命自發感受性的共鳴,

進而能感受「美」在自我生命中的美好,便能引發個體內在對美的需求而主動去接近美 的生活或學習。

(二)教育現場的建議-學習環境

華德福學校教室重視學習者的感受,以「整體性」的學習氛圍考量,提供給學習者 具備溫暖感受的學習環境。然而,在一般學校的教室陳設與布置,通常是依據要給學習 者什麼「知識」出發,而不考慮要帶給學習者什麼樣的學習「感受」來設計布置。以國 中小階段的教室環境來看,我們常可看到教室空間中貼滿各式各樣的學習知識,大多是 配合教學科出版單位書商所附上的教具印刷材料,如國語字詞、英文的單字句子卡等,

這樣的教室空間布置重視在腦袋的知識學習,而忽略的是人對一個環境空間的整體感覺 層面。因為知識的分科分野,更常見到的是,教室空間是加法式的布置方式,把各種學 習元素都添加在同一個空間,如數學、國語、社會…等,並不是以整體視覺之美的考量 出發。

對於一個學習空間美感需求,除了基本要素採光與通風外,再者就是教室在人的視 覺感受上整體性的營造,簡單舒適、富有柔和色彩之和諧美感的學習環境,除了涵養孩 子的美感外,在孩子的學習上亦是正向的助益。正因為人是有感覺的生命體,教室學習 環境布置應該把人對「美」的感受與需求考量進去,從孩子日日起居作息生活學習其中 的環境開始,讓有意識的美感覺察取代無意識的慣習與忽視,這也是實踐美感教育工作 者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183

(三)教育現場的建議-教學與課程

實踐美感教育最終還是要回到對教育本質的思考,在強調競爭、考試的學科本位教 育思維下,孩子長期處在腦部思維的分析認知性學習,且考試模式強調競爭與效率,孩 子內在處在需快速吸收、達成目標、聚焦收縮性的學習狀態,而這樣身心的狀態與經驗 美感需要感受、慢慢品味、傾聽等擴展性的學習是非常不同的。教育注重孩子在學科知 識上的學習,學習是為了未來更具有競爭優勢,若是連最接近美感養成的藝術教育也落 入競爭性思維中,美感就無法真正內化到孩子內心,以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全人」來看,

這樣的教育就會是失衡的。教育相關單位與教育工作者應正視美感教育的本質與重要性,

真正透過美的教育涵養孩子內在柔軟溫暖的人性,讓孩子成為對美有感受、對生活有品 味、對他人有關懷、對生命有關愛的人。

再者,美感教育應能夠涵容於所有學科之中,若以華德福教育自然地把美的元素融 合在主課程中為參照,建議教育現場能嘗試以跨學科的「主題式教學」設計結合美感教 育的實踐,更能讓學習者從完整的經驗性中經驗美感。誠如教改先驅國家芬蘭也計畫推 行主題式教學34,主題式教學能夠打破科目之間壁壘分明的分野,讓藝術自然成為融合 與連結的元素,也更能帶給孩子整體性的美感經驗。再者就是課程安排若能以具有呼吸 節奏考量,關照孩子的學習狀態感受,學習就不是一直吸入知識的負擔,而是可以讓孩 子在知識吸收、內化、呼出的循環中享受探求知識的滋養。美的原則必須考量到「整體 性」的和諧與協調,如同服飾搭配或是空間設計擺設一般,倘若只是把各種美的元件一 直添加上去不見的是「美」的,整體性的和諧與平衡才能展現「美」的精神,同理可運 用在教育課程的考量,要以學習者的完整經驗及身心靈的平衡出發作整體性的規劃,結 合「美」的精神,真正落實課程美學。

34 「芬蘭教改,推行主題式教學」資料參考自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6632-%E6%96%B0%E9%AE%AE%E4%BA%8B-%E8%8A%AC%

E8%98%AD%E6%95%99%E6%94%B9%EF%BC%8C%E6%8E%A8%E8%A1%8C%E3%80%8C%E4%B8

%BB%E9%A1%8C%E5%BC%8F%E6%95%99%E5%AD%B8%E3%80%8D/

184

(四)對研究場域的建議

華德福師訓藝術課程,重視主體的感受,因此給予學習者很大的彈性空間去經驗藝 術,也因沒有一定要達成什麼目標,過程中過於強調體驗與開放性的結果,學習者在鮮 少指導的依循準則中,容易產生無所適從的狀態,最後落於抽象的自我體悟性學習。例 如在濕水彩課程,對於不容易有強烈情感感受性特質的學習者而言,若不能體會師訓藝 術課程中精神性,則難以進入藝術與內在工作的學習,而在群體的環境氛圍中,學習者 易有認為是自己的問題,甚至產生不知所學何物的感覺。因此建議在師訓藝術課程的引 導,可以適時地加入實際的創作知識與技巧掌握的教學,讓學習者能有更為具體的學習 依循。

再者,在研究過程中,從觀察到訪談可以發現,因立基於對人智哲學的理解與信念,

華德福團體是一個向心力極高的教育和社群團體,對於人智學及教育相關理念也有極為 深厚的信仰,在許多教育相關議題的看法及作為,都有堅固的認同及信念。在此不論客 體議題的對錯好壞,華德福教育社群對於其認同的信仰絕對堅持擁護的社群氛圍,易使 可能持有不同看法的人感覺難有討論空間的壓力,研究中其中一位受訪者就表示,初接 觸華德福團體會感受到在理念認同上的排它性35,另類教育崛起就是對於體制內教育框 架的省思,然而另類教育社群在鞏固認同信念之餘而呈現出來的排他性態度,會不會又 成為另一種華德福「框架」,值得吾人深思,以之作為提供給華德福社群之參考建議。

35受訪者:「因為我們是外地人,我初來乍到時,我會覺得這個社群的排它性好高,相對的這個有可能是 理念上,比如說不看電視,這個是你要通了以後你才會認同。還有就是不打任何的疫苗,但是打疫苗可 以預防疾病,有很多事情是一體兩面,就會發覺家長有很多的慣性,非我族類就先築一道牆,這一點是 我覺得到目前為止這個生態裡面,還覺得比較不適應的。也許我也逐漸成為這樣的人,因為我覺得我不 應再多花費口舌去說服你,你願意來就參與,參與你就會知道;你不願意來,我說帶拖,對我來講只是 心力的耗費。只是我覺得在跟一個陌生的家長談話時,那道牆好像蠻容易被築起的。」

185

二、 後續研究建議

(一)研究對象可擴及更多元的教師

因研究時程限制,本研究僅聚焦在華德福教育之小學階段,建議後續從事相關研究,

可接續華德福教育國中、高中階段的美感教育探討,邀請更多華德福學校之國高中教師 參與研究,作為此相關研究領域研究之延續。此外,因研究者的背景關係,參與研究教 師多鎖定在具藝術背景之華德福教師,但美感教育具涵容的特質可體現於任何學科之中,

建議後續研究可擴及一般教師及其他數學理工類別或體能科之教師,讓華德福教育美感 教育圖像更為周全。

(二)研究對象可納入學生層面

本研究以華德福教師的美感素養養成歷程與教學體現為主軸,研究對象鎖定在華德 福教師,並佐以數位師訓學員及家長觀點。但在教育場域中,學生是另一方重要的主體,

教育理念的落實成效終究在孩子身上呈現,本研究僅從教師觀點描述華德福孩子美的狀 態展現,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再納入學生的觀點,理解華德福學生在華德福學校所經歷

教育理念的落實成效終究在孩子身上呈現,本研究僅從教師觀點描述華德福孩子美的狀 態展現,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再納入學生的觀點,理解華德福學生在華德福學校所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