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自 18 世紀工業革命以降,開啟了大量生產與消費年代的序幕,在一切講求速度效 率與利潤成效的社會氛圍下,大時代的教育思想難免跟上同樣的目標。即使時至今日,

功利主義至上的教育思想仍然保有主流地位,因應升學目標,學校中的教學科目有重要 主次之分,於是導致人們認為非主科之科目就等同於「不重要」而忽視之。長期以來,

教育就常被視為「學科學習」與「成果」的目標導向,偏重智育上的學習,卻忽略重要 的事實-教育的本質是「人」。若以升學導向來論定「美感」,除了藝術相關科系以外,

「美感」的涵養是正式學習常被忽略的課題,藝術、美感常被視為文人雅士的特殊嗜好,

並非一般大眾認為之必須。但是若以「人」的角度來看待「美」的課題,「美」之於個 人、家庭、社區、社會、國家則會有不同的重要意義。教育是國家之根本,身為教育工 作者本身具備的教育理想信念與內涵素養,影響著每一個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 引發研究者想從體制外教育1教師角色起始本研究里程最根本的動機。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 三節界定研究範圍與說明研究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美」可呈現在任何形式,「美感」存乎於每個人的感知中,它的抽象特性在學習 過程中很難界定一個標準,但是「美感素養養成」在藝術教育中卻占有重要地位。民國 元年我國的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便將「美感教育」與公民道德、世界觀等,同列為教育

1體制外教育又稱為「另類教育」(Alternative Education),泛指主流教育體制之外的另一種教育選擇,形 式相當多元。根據馮朝霖(2006a)「另類教育與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趨勢」一文指出,「兒童的自由與創 造性」是另類教育的核心概念。

2

http://history.moe.gov.tw/worldhistory.asp?YearStart=61&YearEnd=70&page=3

3世界教育大國芬蘭,從 2001 年以來,四次摘下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桂冠。芬蘭十五歲中 學生,在四十三個先進國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大賽中,蟬聯兩次總冠軍。國際透明組織公 布的最清廉政府榜單上,榜首還是芬蘭。芬蘭成了典範移轉的新標竿(蕭富元等,2008)。

3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曾在 1996 年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 UNESCO)的公開讚揚與 支持(劉家妤,2011:3)。在國內近幾十年來,華德福教育一直是另類教育中的主流,

且有愈發蓬勃的趨勢,甚至引發國內「島內移民」之風潮,許多家長認同其照顧與等待 每位孩子成長的教育理念,於是舉家遷往華德福學校附近,華德福教育中獨特的「藝術 融入教育」方式是主要促成移民的誘因之一。全球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成立於 1919 年德 國的斯圖加特(Stuttgart)一間名為華德福‧亞斯特瑞亞的香菸工廠

(Waldorf-Astoria-Zigarettenfabrik),由奧地利哲學家與人智學者 Rudolf Steiner(1861-1925)

所創辦,學校取名為「史代納‧華德福」,是華德福學校取名由來。根據德國「自由華 德福學校聯盟」(Bund der Freien Waldorfschulen)網站資料顯示,至 2016 年 6 月前,

全球華德福學校共計有 1,080 所,亞洲共有 60 所華德福學校(小學學制以上),臺灣

4

市海聲華德福學校5。臺灣的華德福學校在 1994 年教改後開始萌芽,從幼兒園逐漸延伸 至國中小與高中,目前有公辦民營、公辦公營、共學團體、非學校型態機構實驗教育、

私立學校實驗班等多元型態的學校遍布全臺。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不是藝術領域本科背景,但自小在父母支持與栽培下,學習樂器才藝不下十 年光景,在國民教育階段藝術科目的學習,對研究者來說如同沙漠中的甘泉,讓乾涸的 情感層面可以在繁重課業中得到滋潤,稀少而珍貴。在以語文教育為主修的大學時期,

維持著對藝術的興趣,同時感受文學與藝術對情意的陶冶,雖然媒介不同,但是在精神 性的滋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藝術與文學領域有著同也不同的本質,兩個領域之間的創 作性、精神性、美感、自由、情感…,融合在研究者的內在感受當中,畫面的、聽覺的、

文字的敘述,不管在欣賞與實作上的時刻,總是挑動內在底層難以言喻的情感層面,那 種感覺大多時候是流動的、愉悅的,有時候是強大的瞬間力量,有如醍醐灌頂震撼著靈 魂,彷彿瞬間被抽離到另一個意象境界,是研究者一直以來相當享受文學與藝術帶來的 精神豐泉。

由於對於文學藝術的喜愛,結合著教育背景,推促著研究者進入美術研究所就讀美 術教育。在進入研究所就讀之前,研究者曾於民國 99 年參與了人本教育基金會森林小 學寒假試讀營的教學工作,期間結識了一位曾經在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實習的教師。由 其分享中,認知到與森林小學同是體制外教育的華德福教育粗略輪廓。對於喜歡藝術的 研究者,以藝術教育為主軸融入各科的華德福教育系統,便讓研究者嚮往不已。後來陸 續讀到一些文章,從此便知華德福教育不單純只是藝術技巧的培養和藝術陶冶而已,它 是根基於 Steiner 博士所提出的「人智學」理論,教育應該是「全人」教育,要照顧到 學習者的身、心、靈,而藝術教育不只是著重知識與技巧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以藝術為 媒介,養成學習者欣賞生活的情操,培育欣賞美的心靈。

5資料引自 德國「自由華德福學校聯盟」網站:http://www.waldorfschule.de/service/schulverzeichnisse/

5

http://www.anthroposophyyilan.org.tw/training/course/)。師訓課程由國外人智學專家教師及慈心華德福教師,

分別擔任主課程與藝術課程講師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