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本研究以復原力的研究取向發現,經歷較多家庭不利條件的兒童的希望感扮 演資產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建議在實務上設計介入方案提升復原力,可以使用資 產取向(asset-focused)的介入策略。Masten 和 Powell(2003)提出,發展復原 力的介入策略包含危機取向(risk-focused)、資產取向與過程取向(process-oriented)

三種,過程取向的策略在於提升個體的適應系統,例如改善個體的自我調節。然 而,本研究結果並不支持希望感具有調節效果,意味著根據希望感來調整主觀家 庭不利條件對生活適應並沒有意義。危機取向的策略則著重於消除或減少兒童暴 露於危機的程度。因此本研究建議可使用與資產取向的介入策略,直接提供更多 更好的資產,提升增強兒童的希望感,並運用希望感提升兒童生活適應。根據以 上的研究發現與討論,研究者提出教育上和研究上的建議,以供學校與教師、家 長、社會福利行政單位對身處家庭不利條件之高危機兒童教育、輔導,以及未來 研究者之建議。

一、 對學校教育工作的建議

(一)學校行政單位

本研究發現,客觀家庭不利條件是影響國小高年級兒童生活適應的危機因子,

學校行政單位需考量兒童的家庭環境以了解兒童的適應情形,雖然本研究多數的 高危機兒童適應情形屬中等,但高危機兒童仍較易可能有適應上的問題。學校輔 導室應多加關心及注意,給予高危機兒童較多的協助。

(二)班級導師

本研究結果顯示,希望感有助於促進高危機兒童達到良好適應,為復原力的 保護因子之一,故可運用希望感提升兒童生活適應。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可針對希 望感融入可提高兒童希望感之生活課程,培養孩子有目標、具有意志力、解決問 題能力、積極面對挑戰。教師可先了解兒童希望感的程度,再提供兒童希望感之

98

建立目標、路徑思考與意志力思考的策略,如引導孩子具體思考:「我還可以怎 麼作?」、「我還有什麼機會?」,以提升兒童希望感與生活適應的能力。並可利 用各種活動,讓學童從活動中關懷他人、與人合作,提升其希望感。特別利用課 程活動中的練習,讓學童實際演練,多練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提升學童在路徑 方法擴展上的能力。

(三)輔導教師

本研究結果顯示,希望感有助於促進高危機兒童達到良好適應。而資產取向 的介入策略在於直接提供更多更好的資產。故建議輔導教師幫助高危機兒童直接 培養希望感的介入策略,在教學或輔導時,進行希望感教導的方案課程,使用希 望感理論設計教學或團體方案,促進增強兒童的希望感,首先,幫助兒童發展明 確且具體可行的「目標」,接著幫助兒童擴展與強化「路徑思考」,發展可達到目 標的方法,有清楚的目標與方法後,進而幫助兒童逐步增強「意志力思考」,產 生足夠的動力,同時也培養更具彈性的適應力。輔導老師並需在兒童旁指導其正 確有效的方法,同時不斷鼓勵關心,引導兒童能在遭遇困難時,以正向積極的態 度面對,而像是引發兒童的正向思考、學習問題解決策略以及人際溝通技巧等,

皆可促進兒童之希望感。

二、 對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建議

研究中證實希望感有助於促進高危機兒童達到良好適應,故若父母本身具有 較高的希望感,可以透過教養兒童的過程參與教育,以提升兒童的希望感,兒童 可在無形中學習到意志力和方法,父母在親子互動中也可以適時傳達希望感的概 念給孩子,如在兒童面前對事情採正向觀點解釋,並以鼓勵的話語代替批評,給 予兒童更多的耐心與空間,兒童往往能從中學習用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困難,能 增強孩子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幫助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三、 對社會福利行政單位之建議

社會福利行政單位應妥善規劃運用社會資源及福利支持系統以幫助高危機

99

兒童。如社會局的家庭教育單位可以依不同的客觀家庭不利條件類別,如單親、

失業等,成立高危機兒童家長的成長團體,建立高危機家庭與相關機構間的連結 與資源網絡,例如:各縣市社會局、家庭教育中心、心理諮商中心、心理衛生中 心、家扶中心等來自社福單位,提供諮詢、轉介及輔導等專業服務,讓高危機兒 童的家長能得到妥善全面的幫助和資源,去解決家長或家庭的困境。社會福利機 構可針對不同類型的高危機兒童的家庭和其需求,提供不同的兒童福利政策,以 減少因為家庭不利條件連帶影響兒童生活適應,並需同時考量高風險家庭的就業 問題、子女托育、急難救助等相關的兒童福利政策,針對高風險家庭的需求予以 協助。

四、 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雖力求嚴謹,但在樣本的選取上因配合學校與學生參與研究之意願 而採方便抽樣,研究對象只限於北部和中部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群體,在採取 方便抽方式之下,樣本的代表性受到影響,可能較少抽樣到真正身處家庭不利條 件之高危機兒童,樣本數不夠大。故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針對身處家庭不利條件 之高危機兒童擴大抽樣,或把研究對象普及到全台灣的小學生,如此可增加研究 結果的推論性及不同縣市兒童生活適應現況之比較性。

(二)研究方法:結合質與量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且部分樣本無法親自到校施測,而採取 委託導師代為施測,受試者的填答情境可能無法完全標準化,或兒童可能有誤解 題意的狀況,此外問卷調查法也無法深入瞭解兒童實際的心理狀況與影響因素,

亦無法排除兒童填答不用心、胡亂勾選或受社會期許答題的情況;故建議未來研 究可結合質與量的研究方法,如使用會談、開放式問卷,除了兒童之外,也同時 對教師或是家長進行深入訪談,例如:半結構式問卷、個案觀察、重要關係人訪 談、焦點團體等研究方式,結合質與量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完整。

100

(三)研究工具:研究工具的未來精緻化發展

雖然本研究所建立之「兒童家庭不利條件檢核表」具有可接受之信效度,值 得後續研究做為對高危機兒童研究之重要評量工具,但後續研究仍可繼續努力將 此量表的使用朝更精緻化發展。此外,本研究在高危機兒童的選取上,是以兒童 家庭不利檢核表上勾選四個以上之家庭不利條件,來做為高危機兒童的篩選標準,

但此客觀家庭不利條件為間斷變項,且量的研究方式無法顧及到勾選類別的嚴重 程度上是否有所差異,若能同時結合訪談兒童、教師或家長,高危機兒童的篩選 標準會更為準確。

雖然本研究所建立之「兒童家庭不利條件檢核表」後續仍須更精緻化發展,

但本量表是目前國內唯一同時針對外在環境中客觀存在的家庭不利條件,意即客 觀家庭不利條件,對兒童生活適應影響的重要性;同時也兼顧探討家庭不利條件 對不同兒童所造成的主觀威脅感受,即為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對兒童適應所造成 的影響加以評量的評量工具。本量表除可供學校相關單位使用外,亦可供國內學 術單位針對兒童家庭不利環境與教育輔導機制的相關研究與教育策略參考。此工 具亦可做為篩選需要進一步提供特定協助兒童之篩檢工具,供學校相關單位使用,

如班級導師可運用其來調查與發現班級中的高危機兒童。或可發展出更細緻與特 定的評量項目,做為學校輔導室篩檢高危機兒童,並據此提供特定的介入方式與 服務,使政府的教育政策與措施更能夠確切發揮功能,其為本研究之額外貢獻。

此外,未來研究或可進一步區辨出客觀家庭不利條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客觀 不利條件,同時修改量表題目使量表的敘述更為客觀具體。另外,建議未來研究 在高危機兒童的選取上,或許也可選取研究參與者在「兒童家庭不利檢核表」上,

勾選 3 題或 3 題以上者,或是選取研究參與者在「兒童家庭不利檢核表」上,勾 選 5 題或 5 題以上者,歸類為身處家庭不利環境的「高危機兒童」。

(四)研究變項

影響高危機兒童之生活適應的因素錯綜複雜,但本研究受限於能力經費之限,

101

僅針對個人背景變項、希望感等變項來探討。未來研究增加研究的廣度及深度,

除希望感外,可再針對高危機兒童之人格特質,加上環境資源變項(如社會支持), 來做延伸性的研究,瞭解其影響復原力的機制,如此將可提供更精緻的解釋。

102

10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麗斐(2012):「雙師合作」之兒童雙元情緒管理小團體輔導方案之探索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編號:NSC 101-2410-H-003-014-MY2)。

內政部兒童局(2009):推動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台北:內政部 兒童局。

江睿霞(1993):婚姻衝突對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江亮演(2006):我國家庭福利的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14,6-17。

任俊(2006):兒童希望的培養-心理學意義上的分析。常州工學院學報,24

(5), 48-52。

何福田(1978):國小學生行為困擾調查表指導手冊。台北:正昇出版社。

何福田(1978):國小學生行為困擾調查表指導手冊。台北:正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