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乃在闡述研究家庭不利條件、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動機與目的,提出主 要研究目的,並對相關名詞做明確界定。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 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人生每一時期的發展,均與前一時期或前 各個時期的發展有關。兒童時期的發展正處於「勤奮進取—自貶自卑」階段,若 兒童期發展順利,則兒童能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若兒童期發展不順利,

則會造成發展的障礙,導致兒童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張春興,1996)。

故國小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兒童國小時期生活適應(life adjustment)的優劣,

對其一生發展影響甚鉅。若個體在兒童期遭遇逆境,不僅可能直接引起壓力疾患,

更與成年後的心理困擾、心理失調或憂鬱症狀有關,且能預測成年後的心理困擾 與症狀(Turner & Butler, 2003)。Zamostny, Slyter, 和 Rios(1993)研究也指出,

在兒童期遭遇逆境,會減少早期資源、增加心理缺陷,更會進而影響兒童日後在 大學的適應。故知兒童期經歷過逆境者,很可能是日後產生適應困擾或問題的高 危險群(High risk)。

家庭是兒童接觸最早最久之環境,故兒童是能否成長發展順利,與家庭是能 否正常運作,發揮功能,具有密切關係(李仁宏,2004)。家庭環境不但對兒童發 展結果影響深遠,更是兒童人格發展及身心適應的關鍵決定因素(Wilson, Beil, &

Arredondo, 1995)。然而,近來由於社會變遷,導致現代家庭環境產生許多變化,

增加許多不同於傳統的家庭,如單親家庭、隔代家庭等,也衍生許多問題,包括 經濟、保護、養育、教育等家庭功能的喪失或減退(江亮演,2006),以致兒童在 家庭環境中面臨的困境及挑戰與日俱增,許多不利兒童生活適應的家庭環境也引 起大眾廣泛注意,並成為社會重大議題。

國小五六年級的兒童即將進入國中,面對另一個求學階段,生理上也將進入

2

青春期,此時不僅要面對身心發展改變的壓力,還需去適應週遭環境的挑戰。然 而,不利兒童生活適應的家庭環境,不僅導致家庭功能喪失或減退,甚至還成為 兒童無法避免的主要痛苦和壓力來源;但此發展階段的兒童,最需要的便是關係 及活動的結構性與穩定性,這樣的改變,使現在的兒童及青少年必須面對較以往 更為混亂的生活環境,對他們的負面影響甚鉅(Bronfenbrenner & Morris, 1998)。

許多研究指出,家庭不利條件(family disadvantages)易對兒童生活適應與發展產 生不利影響,如單親家庭比雙親家庭對兒童各方面有更高程度的負面影響,單親 家庭兒童易有生活適應困難、情緒困擾、學業成就低落等狀況(謬敏志,1990);

而負擔家計者失業所引起的不利成長環境,也會造成兒童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

(McLoyd, 1989);在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無論兒童是否目睹家庭暴力,對兒童 的心理都會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傷害兒童的自尊心與自信心等(Straus, 1994)。這 樣的社會現象值得受到高度重視與關注。因此,應及早關注身處家庭不利條件中 的高危機兒童之生活適應情形,以及早預防介入。另一方面,客觀家庭不利條件 是屬於一種造成兒童威脅或傷害的壓力事件或情境,是對兒童的身心健康與適應 結果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的壓力環境,會提高兒童不良適應結果的發生機率。

不利的客觀家庭條件是難以改變的背景環境因素,其為兒童生活適應的壓力 源,使兒童處於較高危險的發展情境中,另一方面,兒童對於各種不利家庭條件 所感受到的主觀困擾程度,意即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對兒童適應的影響,也是不可 忽視的。歷經越多主客觀家庭不利條件的兒童,越有可能產生適應問題與行為困 擾(behavior disturbance),這些兒童通常被視為產生適應問題與行為困擾的高危險 群,預期他們在生活適應上會產生問題,然而,並非所有身處家庭不利條件的高 危機兒童皆會產生不良之發展和適應結果,當中仍有人能達到良好適應,有健全 的身心發展與良好的生活適應,甚至更有傑出的表現,此即復原力(resilience)的 概念。復原力意指,即使經歷重大逆境,面對許多困難與挑戰,嚴重威脅到個體 的發展,但個體卻依舊能在其中維持正向適應的現象(Luthar, Cicchetti, & Becker, 2000)。從復原力的觀點來說,有些處於高危險群的兒童,仍能突破困境,發展健 全與適應良好,甚至表現傑出(蕭文,2001)。此外,具有復原力的兒童不僅克服 了多重不利因子的威脅,更進一步地將這些不利因子化作個人成長及努力的資產

(陳雅鈴,2004)。

3

儘管家庭不利條件可能對兒童發展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但兒童仍能維持 良好的能力,達到正向生活適應,展現復原力。李俊良(2000)認為每人身上都 蘊藏著復原力,只是是否有被發掘或強化,故復原力是能加以培養的。身處多重 的不利因子中,兒童是如何面對這些重大逆境?又如何發展出復原力呢?在復原 歷程中使個體得以克服壓力,緩衝負面影響的正向特質則被稱為保護因子

(protective factors)或復原力因子(resilient factors),即是建構復原力的因素。保 護因子是一種緩衝機制,能調節危機事件的影響,保護個體免於危機的傷害,而 幫助處於逆境之個體維持正向適應,(吳香質,2005)。而到底有什麼保護因子能 協助身處逆境中的兒童依舊有良好適應,展現復原力?若能找出並增強培養兒童 的保護因子,即能幫助身處家庭不利條件的高危機兒童,緩衝逆境衝擊,達到良 好適應。

希望感(hope)是個體對未來的一種期待和正向心理動機狀態,隱含著目標 的追尋,是一種個體以動機推動自身邁向目標,以方法達到目標的思考過程,Herth

(1989)指出,希望感是個體在面對各種壓力情境中之緩衝壓力因子與因應調適 策略,因此希望感即是能幫助個體緩衝逆境負面影響的保護因子之一。許多研究 也顯示,希望感越高者,擁有越多的正向積極心理能量,在目標的追求以及面對 生活中的壓力與困境上,也擁有越高的彈性和適應能力(如,任俊,2006;黃德 祥、謝龍卿、薛秀宜、洪佩圓,2003)。任俊(2006)更提出若個體從小就對未來 充滿希望感,會對其未來生活產生永久性的積極影響。因此,兒童的希望感顯得 異常重要。故若能協助兒童培養希望感,不但能增強其面對困境的能力,幫助身 處逆境之兒童達到良好適應,更能對兒童的未來發展有永久的建設性影響,因此,

協助身處家庭不利條件的兒童培養與增強希望感更是當務之急。過去針對危機情 境與希望感的相關文獻不少,但大多從單一情境去探討希望感對生活適應的影響,

目前國內並未有探討身處家庭不利情境中,希望感對兒童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

故本研究以希望感做為影響身處家庭不利環境中的高危機兒童適應的保護因子。

然而,目前探討高危機兒童之希望感在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之間所扮演 的角色的相關研究卻付之闕如,尚未有研究試圖釐清這些變項間的關聯與動力機 制。若能瞭解這些變項間的關聯與當中的機制,即能解釋家庭不利條件影響生活 適應的效果機制,並對實務上有所貢獻。若身處家庭不利條件之高危機兒童的希

4

望感在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間做為中介變項,則顯示家庭不利條件發生 數量是一種危機因子(risk factor),將直接傷害兒童的希望感,間接危及生活適應。

則老師及相關人員應將身處較多家庭不利條件之兒童視為高關懷族群,並協助他 們減少暴露於危機,以及強化其因應危機之能力。其次,若希望感在主觀家庭不 利條件與生活適應間做為調節變項,則顯示希望感是一種保護因子,能調節兒童 對客觀家庭不利條件所感受到的衝擊知覺對生活適應的影響強度,相關人員則可 以針對希望感的調節設計介入方案,協助身處較多家庭不利條件的兒童發展其復 原力,以達良好適應。

Dixon 和 Reid(2000)指出過去處理危機的經驗對個體未來的適應影響甚大,

若危機能激發個體形成適當因應策略,那麼該危機將有助於其日後面對危機的反 應能力。對復原力的相關探討不但是研究上的重要方向,更是學校或諮商輔導現 場實務工作者所應抱持的核心態度(林志哲,2007),學校或助人者應協助學生發 現或建構本身的資源、力量及希望,使他們得以面對目前與未來的挑戰,培養復 原力(李俊良,2000 )。特別是國小五六年級兒童正處於發展與學習的重要時刻,

化解逆境與危機的能力是其未來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同時國小五六年級兒童可 塑性高,是早期介入與增強能力的重要時期。故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旨在以復原力 研究取向探討希望感對身處家庭不利條件的高年級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家庭 不利條件做為兒童發展的危機因子,以希望感做為能協助兒童達到良好適應的保 護因子,而生活適應與行為困擾則為反應兒童在家庭不利環境下的「適應結果」。

以生活適應做為兒童適應的正面指標,而行為困擾則做為兒童適應的負面指標。

以生活適應做為兒童適應的正面指標,而行為困擾則做為兒童適應的負面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