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討論

本節依照研究假設的順序,分析各研究考驗的結果,針對研究結果進一步分 析結果與討論,分述如下:

一、身處家庭不利條件的高危機兒童適應之現況

高危機兒童之生活適應情形高於中間值一些,表示生活適應情形在中等水準 以上。身處家庭不利條件的高危機兒童其生活適應的平均得分,除了學習困境適 應分量表外,其餘各分量表及總量表每題平均得分皆高於中間值一些,算是中等 以上,顯示高危機兒童的平均適應情形尚可,大多數高危機兒童並不覺得自己適 應不好,此與吳明純(2007)研究結果一致。

研究者推測整體適應情形還不錯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大多數高危機兒童的希 望感情形都還不錯,同樣也高於中間值一些。本研究顯示,高危機兒童的希望感 與生活適應與行為困擾密切相關,希望感更能顯著預測生活適應,同時也能顯著 預測行為困擾,高危機兒童所具備的希望感愈高,生活適應情形就愈好,行為困 擾越少。故希望感在兒童生活適應上扮演相當重要之決定性角色,是兒童生活適 應上相當重要的保護因子,兒童的希望感越高,則相當程度地可以預測其生活適 應的情形越好。本研究中多數高危機兒童的生活適應情形都不錯,很有可能就是 因為具有不錯的希望感。

91

此外,將高危機兒童在「兒童適應量表」上的得分,選取適應指標分數較低,

百分位數 25 以下的樣本為「適應不良組」,以及適應指標分數較高,百分位數 75 以上的樣本為「適應良好組」;以及在「兒童行為困擾量表」上的得分,選取 適應指標分數較高,百分位數 75 以上的樣本為「困擾嚴重組」,以及適應指標分 數較低,百分位數 25 以下的樣本為「困擾輕微組」。比較結果顯示,希望感對於 高危機兒童的生活適應和行為困擾情形會產生不同的適應結果,高危機兒童中適 應良好組的希望感明顯高於適應不良組兒童的希望感;困擾輕微組兒童的希望感 亦明顯高於困擾嚴重組兒童的希望感。換言之,高危機兒童的希望感愈高,其生 活適應情況愈佳,行為困擾越輕微。本研究中多數高危機兒童的生活適應情形都 不錯,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具有不錯的希望感。

二、家庭不利條件、希望感、生活適應與行為困擾間的相關

(一)主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兒童生活適應間有顯著負相關;與行為困擾間 有顯著正相關,表示主客觀家庭不利條件愈多,兒童生活適應情形就愈差。此結 果顯示主客觀家庭不利條件可視為兒童生活適應的危機因子,且主客觀家庭不利 條件越多,兒童生活適應的狀況就愈差。吳明純(2007)之研究亦顯示客觀家庭 不利環境會影響兒童的生活適應,兒童所經歷家庭不利條件的次數越多,生活適 應就越差。本研究結果同時也與其他相關研究結果互相呼應,客觀家庭不利因素,

如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暴力、家庭貧窮等都易對兒童的發展及適應產生不 良影響。(吳佳蓉,2001;楊妙芬,1993;羅婉麗,2001)。同時主觀家庭生活壓 力亦與個體生活適應和行為困擾習習相關,主觀家庭生活壓力越大者,個體適應 越差,行為困擾越嚴重(陳柏齡,1999;蔡嘉慧,1998;徐嫚淳,2007;鄭秀足,

2004)。

(二)高危機兒童的主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之間有顯著負相關;與 行為困擾之間有顯著正相關,表示主客觀家庭不利條件愈高,高危機兒童生活適 應情形就愈差,行為困擾越嚴重。此與吳明純(2007)同樣針對家庭不利高危機

92

之研究發現相呼應,皆顯示家庭不利環境會影響高危機兒童的生活適應,高危機 兒童所經歷家庭不利條件的次數越多,生活適應就越差。高危機兒童經歷家庭不 利條件的次數與學習困境適應達到顯著正相關,與人我關係適應及親子關係適應 之間也皆達到顯著負相關,表示高危機兒童所經歷的家庭不利條件次數愈多,其 學習適應、人我關係及親子關係就會愈差。

然而,高危機兒童經歷家庭不利條件的次數與師生關係並未有顯著相關,表 示高危機兒童經歷的家庭不利條件次數與其師生關係適應並無關連存在。顯示客 觀家庭不利環境不會影響或傷害兒童在師生關係上的適應,身處客觀家庭不利環 境雖易對兒童學習適應、人我關係及親子關係造成不利影響,但或許能從師生關 係上多予以兒童支持協助,減少客觀家庭不利條件對兒童適應的傷害。

高危機兒童對經歷的家庭不利條件之主觀壓力知覺與學習困境適應達到顯 著正相關,與人我關係適應及親子關係適應之間也皆達到顯著負相關,表示兒童 對家庭不利條件所感受到的威脅程度愈高,其學習適應、人我關係及親子關係就 會愈差。雖目前較缺乏針對高危機兒童之主觀生活壓力對其生活適應的負面影響 之研究,但相關研究亦有類似發現,如周招香(2006)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主觀 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負相關,生活壓力越小者,生活適應較佳;反之,生 活壓力越大者,生活適應較差。李政隆(1996)也指出兒童的主觀生活壓力與總 適應、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皆有明顯的負相關存在。

然而,高危機兒童對家庭不利條件所感受到的威脅程度與師生關係並未有顯 著相關,表示高危機兒童經歷的家庭不利條件次數與其師生關係並無關連存在。

顯示主觀家庭不利環境不會影響或傷害兒童在師生關係上的適應。兒童對家庭不 利條件所感受到的威脅雖易對兒童學習適應、人我關係及親子關係造成不利影響,

但若能從師生關係上著手,予以兒童支持協助,應可減少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對兒 童適應的傷害。

高危機兒童經歷家庭不利條件的次數與內向性行為困擾達到顯著正相關,與

93

外向性行為困擾也達到顯著正相關,表示高危機兒童所經歷的家庭不利條件次數 愈多,其內向性行為困擾及外向性行為困擾就會愈嚴重。高危機兒童對經歷的家 庭不利條件之主觀壓力知覺與內向性行為困擾達到顯著正相關,與外向性行為困 擾也達到顯著正相關,表示兒童對家庭不利條件所感受到的威脅程度愈高,其內 向性行為困擾及外向性行為困擾就會愈嚴重。雖目前較缺乏針對高危機兒童之主 觀生活壓力對其行為困擾影響之研究,但相關研究亦有類似發現,如鄭秀足(2004)

的研究也指出,學生的客、主觀家庭生活壓力與偏差行為間有正相關;唐全騰

(2009)也發現國中生的主、客觀家庭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均有相關存在。

(三)高危機兒童的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間有顯著正相關;與行為困擾之間 有顯著負相關,表示高危機兒童所具備的希望感愈高,生活適應情形就愈好,行 為困擾越少。過去研究同樣皆顯示出希望感與較好的適應有關,如具有高希望感 者有較佳的整體適應和社會適應 (Kwon, 2002; Affleck & Tennen, 1996 );高希望 感的青少年也較不會產生外向性的行為問題(Barnum, Snyder, Rapoff, Mani, &

Thompson, 1998; Ciarrochi, et al., 2007)。希望感亦是幫助個體達到良好心理適應 和個體自我調適的重要因素(唐淑華,2004;Snyder et al., 2002)。故可知希望 感有助於高危機兒童達到良好適應,希望感可視為促進高危機兒童適應良好的保 護因子。由此可知,若能多培養高危機兒童的希望感,有助於協助高危機兒童達 到良好適應。

三、希望感在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行為困擾間的中介效果

(一)希望感在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間的中介效果

經歷較多客觀家庭不利條件的兒童,其希望感完全中介客觀家庭不利條件數 量與生活適應間的關聯,在此中介模式中,表示客觀家庭不利條件數量對生活適 應的影響是透過對希望感的衝擊,客觀家庭不利條件完全透過希望感顯著解釋受 試者的生活適應表現情形。可見希望感對客觀家庭不利發生數量較多的兒童生活 適應相當重要。

(二)希望感在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行為困擾之間的中介效果

94

經歷較多客觀家庭不利條件的兒童,其希望感部分中介客觀家庭不利條件數 量與行為困擾之間的關聯,表示客觀家庭不利條件數量對行為困擾的影響有部分 是透過對希望感的衝擊。

本研究顯示,希望感是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間關係的完全中介變項;

希望感也是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行為困擾間關係的部分中介變項。在 Masten

(2001)提出的復原力模式中,希望感所扮演的角色屬於能在身處客觀不利條件 情境下,阻止客觀家庭不利條件直接影響兒童能力的發展,因而間接地提升適應 能力,產生中介效果的「中介因子」,希望感對客觀家庭不利條件具有緩衝作用,

屬於「間接模式」。

過去的研究發現,壓力源導致心理疾病的機制之一在於壓力源會傷害人際關 係,尤其是親子關係(Grant et al., 2006)。陳雅玲(2004)也指出,貧窮家庭對 兒童的負面影響,往往由於父母長期受到經濟壓力,導致忽略兒童教育及生活的 結果。但若父母能保持良好身心健康及教養行為,貧窮家庭兒童仍能有良好適應。

故知若中介因子並無受客觀家庭不利條件的影響,其對兒童的威脅將大為降低。

故知若中介因子並無受客觀家庭不利條件的影響,其對兒童的威脅將大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