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在收視率下的權力流動

第三節 從工具至權力

自外而內,我們觀察了收視率的多重面向,它既是協助編輯完成工作的 工具,又是組織內部權力流動的依據,也正因為它多變的面向,因此外界總 是很難對它清楚地描述,或者無法全面照顧。

從前面兩節以及前一章,透過收視率的工具性與權力面向,本文分別解 釋收視率在其間扮演的角色。那麼從新聞編輯工作上,我們又如何觀察收視 率在工具與權力面向上的相互交替,相互作用的現象?我們認為至少出現下 列三個機制:

1. 協助編輯對抗時間壓力:新聞隨時發生,為達到事半功倍,從工具性 上,收視率協助編輯以最快、最精準的速度判斷新聞,給予最適切的位置與 規格。而隨著新聞即將播出的時間壓力產生時,編輯雖然承接了收視率壓力,

也透過完成收視率的這個責任,產生對組織提出要求與主張的權力。有鑑於 收視率對組織的重要性,組織自然必須提供資源,與編輯共同對新聞播出的 時間壓力,發揮集體的效能。

2. 產生對話空間:不論是組織對成員,或是成員之間,所對應的是同一 份的收視率,非常容易地可以凝聚共識,塑造對話空間。從工具性的分析裡,

我們看到無數的對話,雙方都在對話之前,就已經對產生收視率的原因有所 理解,例如:遊學新聞對話裡,主編才說開口提到關心此新聞事件的人,編 輯就已經回答,不在我們的收視中。即便沒有共識,在經過收視率的對照,

立即可以達成可接受條件的狀態,例如:Tracy 建議女學生抗議排前面,

Jacqueline 以之前學生新聞收視率不好,立即換得了 Tracy 的認同。而這 種對話空間的建立,正是權力流動的絕佳舞台,透過收視率的詮釋與主張,

一方說服了另一方,權力也就從彼方轉到此方。

3. 創意的可能性:在這個既箝制又開放的新聞環境裡,新聞編輯透過收 視率提供收視族群的樣貌,得以發揮創意,對新聞採取多方面的嘗試,若是

獲得收視率的肯定,便得以對組織行使主張權,組織也會樂於開放相關權力 給新聞編輯,以期再度獲得好的收視率。然而,這也正是今天新聞組織遭到 外界強力抨擊的來源之所在。組織為求獲得商業利益,對新聞單位無限度地 開放詮釋、主張等權力,但如果無法自持、自制,沒有對新聞專業好好掌握,

其結果就可能像2007 年 TVBS 的黑槍事件一樣,除了兩個台各罰百萬、最 高管理階層下台負責以外,還賠上新聞台最珍貴的信譽。

因此,如何從工具性的機械運作到權力爭奪中,拿捏分寸,對編輯來說 是相當關鍵的挑戰。

創意與背叛

表面上看只要是影響收視率的元素,都成為編輯排除的重要項目。例如 新聞與觀眾會產生距離感的編排方式,可能造成觀眾的流失;單一新聞太過 冗長的報導,對觀眾的吸引力不夠強烈;或著是編輯心早就對特定新聞有定 見,儘可能的避免排播,或是會安排在不對收視率產生太大危害的位置。但 另一方面,對編輯來說,收視率也是雙面刃。有時編輯會利用收視率反其道 而行,利用編排的手段,將新聞「夾帶」過去,形成對收視率的背叛,正是 編輯的技巧與創意的一部分。

以政治新聞來說,資深編輯給資淺編輯的建議,就是不要編排在一起:

HL:假如說我這三則頭條,當中有一個頭條,我覺得滿重要的,假如 說是X案17好了,我真的覺得不需要帶接18,因為放這裡會掛掉的 話,我的方式會是ok 我讀報讀過去了,然後我走幾則好看的,也 許會把重要的頭條,也許今天報紙放頭條,我也許會放到八點八 分、六分

HC:再走一次?

HL:沒有,那時候再走

17 2008 到 2010 已部份定讞,卻尚有其他進展的政治案件。

18 編輯手法之一,前則新聞播放完畢,沒有回主播,繼續播放下一條新聞帶。

HC:喔!那時候再走

HL:我前面只要帶訊息就好,可是我不用去帶接SOT,因為我知道這 個新聞重要,可是很難看,就是你可能一播,可能就…

HC:再會

以上這段對話,牽涉非常細膩的編排技巧。編輯可以利用四種形式19的新 聞帶的串聯,編輯組成一節的新聞。對編輯來說,SOT 最能清楚地說明新聞,

製作也較為仔細和精緻;BS 可以調節新聞的節奏;乾稿和 LIVE 則是可以對 新聞帶來新的訊息。所以讓一節新聞保持律動,也就是以上四種形式相互搭 配,是編輯的工作技巧之一。編排得當,可以讓觀眾隨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並且停留在頻道上,自然就可以獲得高收視率,但如果編排讓觀眾失去興趣,

可能下一秒鐘就被按遙控器轉台,收視率自然也就很難維持在高點了。因此 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除了新聞的好看與否,也與新聞的編排技巧有一定的關 係,因此這個部份完全是編輯必須了解與檢討的工作。

我們回到前述的這段談話當中,我們看到HL 說「有三個頭條」但是卻 認為「不需要帶接」,也就是主播說完最新的乾稿,不需要一定要搭配一條 SOT 播出,因為會拖慢整個新聞的節奏,甚至他的用法更直接「放在這裡會 掛掉」,意味著收視率會不理想,我解釋一下背景,這段討論的產生,正是因 為收視率不好,所以資深編輯才會協助資淺編輯,從已經出來的收視率結果 回推先前排播新聞順序的問題,這一段在當時非常的不理想,因此資深編輯 才以如此肯定的語句加以說明。

他企圖帶領資淺編輯用較靈活的編排方式來看待新聞,而這個所謂靈 活,完全也是針對收視觀眾而來,他設想在最新訊息快快提供之後,立即排 播吸引力度較高的新聞,等到觀眾滿足於畫面呈現的豐富度後,再來排重要 而需要思考的新聞,此時觀眾的接受度「可能」會較高。

19 電視新聞四種形式,包含 SOT:SOUND ON TAPE 新聞記者製作完成的新聞帶;BS:畫 面上只有自然音NATURE SOUND,由主播現場唸新聞稿播出;乾稿:見註 12;LIVE:

現場衛星訊號直播連線。

也就是說,電視新聞有聲、光、影像的條件必須思考,對編輯來說,不 能採與平面媒體的編輯方式來編排新聞,他必須考慮的是用電視新聞特性,

來達到與觀眾溝通,或者說來跟觀眾說故事,並且無法預知觀眾是不是會再 下一秒鐘轉台,因此對於電視新聞的編輯來說,必須用把新聞度、製作度高 的新聞編排在前,以達到吸引觀眾的注意;但當滿足或者說將觀眾吸引著後,

觀眾有耐心停留,觀看你所規劃的其他新聞,這也就是編輯可以「背叛」收 視率的機會,讓編輯可以發揮個人創意。

提到這個「滿足」的概念,正是本研究稍早尚未回答的問題。本研究在 本章第一節第三小節當中曾經提到一個案例,資深編輯在與編輯討論編排概 念時,提到了新聞適宜性的問題。

回顧一下當時的對話中的一小段:

A:…放這邊去跨點都是很 ok 的,這一掛和 25 分可能段會比較有問題。..

我可能想知道一些要聞,最新的訊息,結果你給我看這個東西,我覺 得那是小菜,他沒辦法到主菜,…

也就是說,從收視率上我們可以看到,觀眾進入新聞頻道,其實是帶有 了解訊息、收集資訊的期待,但是新聞編輯無法讓他達成這樣的目的時,自 然會迫使他向其他頻道移動,所以資深編輯認為「有話題的放這邊,跨點是 OK 的」,表示編輯對於這則新聞排放在此處,是可以滿足觀眾對當天新聞的 認知與想像。但是接下來他說,「這個是有趣,但是擺在這邊太早了」,很顯 然這是一則觀眾可知,可不知的訊息,對於觀眾接下來的生活影響力是不高 的,正如本研究之前所提到的,電視是線性播出,這個時間編輯選播了這樣 對觀眾訊息度不高的新聞,便造成觀眾無耐心繼續停留,而轉向其他頻道,

造成收視率的下滑,因此,資深編輯才會說,「我覺得那是小菜,他沒辦法到 主菜」,就是說編輯選擇的新聞,對於觀眾當下的資訊滿足度是偏低的,無法 達到吸引觀眾停留的地步。

編輯透過對收視率,對收視率進行背叛,許多時候發生在處理國際新聞

上。誠如本節稍早所提供的對話可以說明,編輯視國際新聞為收視毒藥,除 非是國際重大事件、災難或是人物,例如:美國恐怖攻擊911、搖滾巨星麥 可傑克遜過世,智利33 名礦工的搶救,足以引起國人的關注,否則如同接下 來這名編輯所說的,整點新聞所出的國際新聞,對觀眾的吸引力,基本上是 微弱的,因為距離、因為關心度、因為切身性低的關係,所以在國際新聞的 編排上,編輯也會比較需要花心思。

HT:以前的經驗下來,國際加大陸可能不適合在一起,除非像 22,他們 是有規劃整理性的東西,一掛下來可能還有一點吸引力,可是普通 整點新聞的出稿,並不是那麼吸引人的時候,就盡量不要把它放在 一起這樣。…通常我會趕快抓一條國內的東西補上去。

這是一段資深編輯的經驗談,其中包含了收視率工具性的應對,也包含 了他被賦予詮釋新聞的權力。從第一句「從以前的經驗下來…」這段話已經 開宗明義表示,這樣的思考判斷已經是內化在編輯的工作邏輯中,也就是「國 際加大陸」的新聞「不適合在一起」,當然他進一步的詮釋是,在整點新聞中 的國際新聞,並非特定規劃製作的內容,因此對觀眾的吸引力有限。

當這樣的念頭持續存在時,編輯為了讓國際新聞不在整點新聞中缺席,

當這樣的念頭持續存在時,編輯為了讓國際新聞不在整點新聞中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