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研究源起

第一節 新聞價值與收視率

當代新聞組織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時間,在定期更新訊息的組織目標下,

「短時間,高流量」便成了必要的工作情境(陳百齡,2010),陳百齡指出由 於新聞存在強烈不確定性,一旦新聞發生,特別是截稿時間,瞬間湧入的資 訊鉅量,讓組織所必須處理的資料變多,相對工作時間就被壓縮而變短。為 了讓組織能與時間競爭,新聞機構便運用大量的組織常規,統合協調組織成 員正確而快速地處置新聞狀況,以利後續工作步驟接續進行。

以電視新聞編輯來說,所謂「正確而快速」的處理新聞狀態,必須顧及 兩個層面,那就是正確的新聞判斷和符合電視新聞特色的處置方式。

從新聞人員的養成過程中,我們接受到的新聞價值,取決在於對人們是 否產生重大影響、關心程度高不高、影響層面是否廣泛。黃新生(1994:51) 指出:

新聞價值高的新聞通常稱作「重大新聞」(hard news)。所 謂重大的新聞是指「廿四小時之內發生或揭露之事件的報導,與 大眾持續關心之問題的追蹤。」

亦即在新聞報導的過程中,新聞從業人員所提供的專業判斷、製作與呈 現,傳遞給觀眾進而獲得迴響與反應,而這也正是新聞價的兩面特性。有時 候評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那麼為了知曉觀眾的反應,最具體的數字,平面 媒體反應在銷售量,電子媒體則反應收視率。

具有新聞價值、影響重大的新聞自然受到觀眾的注意,但是如果缺乏了 電視新聞的視覺特色,那麼吸引力必然不如預期;然若只一味的強調視覺效 果,忽略了新聞價值,久而久之觀眾必然疲乏而離去。兩者之間細膩的掌握、

分寸的拿捏,正是新聞工作人員在時間壓力下最大的挑戰。

在時間限制下為求工作效率,讓新聞訊息的傳遞精確到位,了解、掌握

閱聽人便成了當代新聞編輯重要的課題。在新聞工作者的養成階段,閱聽人 的研究是新聞入門課程;在工作職場上,了解指標閱聽人,則是第一要務。

所有的新聞工作者,都想了解閱聽人,但了解閱聽人並非憑空想像,而是需 要協力,目前業界所採用最有效的協力,就是「收視率」調查。

電視新聞編輯是新聞工作者中,工作內容與收視率最相關,也最受到收 視率影響的工作族群之一(許適欐,2010)。就實務操作面來說,收視率常扮 演編輯篩選新聞的預判對應工具,以及累積未來編輯判斷的對照,兩者相互 影響,也互為因果,是一種循環式思考(O’Connor,1999)。編輯對於新聞 從過去的收視經驗角度去判斷觀眾的關心程度,作為編排的依據,再從新聞 播出後的收視反應,作為下一次選取新聞和編排安排的思考邏輯,週而復始 的重複循環。

O’Connor(1999)在他的系統思考理論內,提到了「反饋式循環」這個 觀念:一個系統接受了特定的狀況產生反應,這個反應再回到原來的系統,

進而影響下一個步驟。如果將新聞編輯當作系統,收視率正是前述所謂「特 定狀況」,當他看到收視率之後,產生了思考與判斷,這個思考與判斷,就是 所謂的反應,當他將這個反應運用到下一次的工作狀態時,就產生了反饋式 循環,而新聞編輯這種反饋式思考,會因為新聞受關心程度的不同,而出現 至少下列三種狀況。

首先,新聞編輯從過去的收視率累積下來的經驗,了解觀眾對特定新聞 具有的關心程度,因此必定會排播,從實務上的慣用說法,就是「霸王稿」,

那是編輯絕對會排播、不排播還會遭到質疑的新聞。以水災、颱風等重大新 聞為例,觀眾對此類新聞接受度極高,甚至會主動搜尋,所以一旦災難發生,

新聞編輯都會大量排播相關新聞,並將它們編排在重點收視的位置。

其次,某類新聞對特定觀眾有吸引力,編輯要透過分析觀眾關心度,來 作為挑選新聞的基礎。例如:汽車新聞吸引男性觀眾;特賣新聞吸引婦女觀 眾;撿便宜新聞在金融風暴時期,收視率特別容易走高;教育新聞家長特別

關心;財經匯率波動受投資人關注,這種種的判斷,都得看編輯負責時段所 設定的觀眾關心度才能挑選。

最後,如果新聞選播後,從收視率上看到的數字是低的,顯示觀眾的關 心度不高,編輯就會在下一次類似新聞出現時,在排播選擇上考慮得更加仔 細。本研究進行的過程中,一名資深編輯提過,他曾經排播一則異國婆媳合 作奪下廚藝比賽冠軍的新聞,深深覺得兩人情感藉著比賽變得更緊密,是絕 佳的好新聞,結果第二天收視率反應卻相當差,特別是在經過收視眾的分析 後發現,轉移收視的觀眾還以婦女居多,讓他深覺苦惱。難道是新移民媳婦 的成功,無法獲得本國婦女同胞的認同嗎?因為沒有進一步的資料分析,他 無法確實了解狀況為何發生,不過後來他在面對新住民的新聞時,便會格外 小心,對新聞議題和內容也會更仔細評估才敢挑選使用。

也就是說,編輯透過收視率的解讀,編輯累積經驗,做為選擇、排播新 聞的基礎。但是新聞不可能重複,甚至不同時段播出同樣的新聞,也可能因 為收視群的不同,出現不同的收視率結果,因此,新的收視率數字,又會衍 生成為編輯新的經驗,成為不斷循環的思考模式。

收視率在編輯循環思考中扮演關鍵的角色,短暫沒有收視率,雖不至於 對工作執行面產生影響,畢竟週六、周日沒有立即的收視率提供,編輯還是 可以照常編輯播出新聞。但是意外事件(如:尼爾森電腦當機)造成資料的缺 乏,對於習慣參考對照收視率,以便快速推展工作的線上編輯來說,還是會 出現短暫的焦慮狀況。

從實務操作的層面,可以看到電視新聞工作者透過收視率,分析收視群 特性進而產生了解,再透過新聞的內容的掌握,從「意義」、「重要性」、「趣 味」和最重要的視覺衝擊性等進行兩相衡量後產生專業判斷,最後呈現在螢 光幕前,送到觀眾的眼前。

收視率高意味著影響力大,不可否認的已經成為了當代新聞界引為判斷 的依據之一,也是實務界「價值判斷」上重要的依據。對實務界來說,新聞

價值與收視率並不必然背離,只是各自解釋不同,各有堅持,而有不同的面 貌呈現。因此從實務界內部來看收視率的使用,就出現外界自外向實務界觀 察時,不同的角度與面貌。

過去研究對於收視率與新聞室之間的關係,往往透過的研究,結果進行 推論,或是從深入訪談及問卷等等跳脫工作以外的「回憶」資料上進行分析。

本論文則將從微社會學出發,觀察電視新聞編輯的日常工作,並直接透過新 聞編輯的工作錄音,從最真實第一線編輯的對話中,分析其工作時的心態與 思考、邏輯與應對,如何和收視率產生最直接的關連。本論文不再只從受訪 者經過整理的系統性訪談中取得資料,而是直接進入新聞編輯的工作場域,

了解分析他們的日常作業,從而知曉收視率在這個工作場域中所隱匿的真正 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