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收視率的隱匿、展現與滲透

第四節 校準~編輯向收視率對齊的內在思考

曾經有一位資深主編提醒過年輕的編輯,整點新聞的RUNDOWN,應 該安排兩個頭條。

兩個頭條?什麼意思。後來搞清楚之後才知道,原來國內有線電視新聞 台的整點新聞,雖然號稱「整點」,但是在開播時,為了搶收視率,紛紛向前 挺進,幾乎是在前一個整點的55分就進了片頭,一進來當然要排播最新、

新聞性最強的新聞,但是在五分鐘之後跨整點,還必須有一條最重的新聞排 放在此,以作為搶收視率之用,而也因為收視率,是以每十五分鐘一個計數 的方式公佈,所以編輯的新聞排播,必須讓每十五分鐘都有重點,再穿插以 生活、娛樂、社會、軟性的新聞,讓一個整點的新聞展現出多元的趣味。

這種隨著收視率的計算方式來編排新聞的操作模式,是收視率強力展現 的一種證明。新聞編輯的編排是針對收視率來進行規劃,並不是看到收視率 背後的觀眾,此時、此刻正在進行什麼活動,而是透過對收視率計算了解,

企圖對電視機前面的觀眾進行召喚。我們自動地將時鐘分割成四等分,並且 將新聞按照不同的規劃,錯落散置在被認定的重要收視點,並期待在某些編 輯所預期的新聞播出時,能夠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也就是說,收視率的考 量此時對編輯來說,明顯而清晰,與收視觀眾已經結合為一體,所以常常可 以聽到編輯在討論編排順序時,出現這樣的對話:

TC:15 分了

JK:15 分要講什麼 TC:15 分比較傷腦筋

JK:今天沒有15 分的東西,壓13民生的會不會怕?

TC:有一點小擔心,15 分以後可以

JK:15 分應該壓這種。(指搞單上的一則新聞) TC:但這樣前面又不夠。

JK:不然就是,對呀

TC:要不然就是總統女兒之後,卡一點社會,再回爭議話題

JK:對,就是倒過來,馬女完了,先看這幾個VCR,兩則 VCR 再回 來爭議話題。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明顯看出,編輯們一直在和心目中的準則對齊,

從他們過去的認知中,可以發現觀眾的某些收視行為,在某些時間點時會進 行轉變,所以他們必須採取行動,對觀眾的收視進行鞏固,或者說,在觀眾 收視產生轉移的時刻,進行吸引或誘惑,讓他們在此時產生停留的意願。

以這段對話中的15 分,亦即指他們所規劃的整點 15 分,他們預期在此 處,必須安排一條份量較重,足以吸引觀眾持續停留,或是轉台的觀眾會被 吸引而不再遊走的新聞。兩人的共識是,當天採訪中心提供的稿單,當他們 播到15 分得時候,並沒有份量充足的新聞,同時兩人也認可,「民生」的新 聞在RUNDOWN 上的這個位置,並不合適,因為JK說:「壓民生的會不會 怕?」TC的回答:「有一點小擔心」,顯然認同了JK的考量,並進一步的 說「15 分以後可以」,顯然兩人有同樣的認知,認同「民生」新聞,在他們 處理的這節新聞中,如果擺設在15 分以前,對於觀眾的吸引力是不足的,

JK心有定見的說,「應該壓這種」,而從隨後TC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 來,這條JK心中的足以安排在15 分的新聞,已經被排放在前段了。

而從後段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人經過溝通,將排播的順序調整,

以便把他們自認為具有吸引觀眾注意的新聞,排放在他們相互認可的位置。

13 編輯慣用說法,意思是置放、排播在該處的新聞,由於該則新聞編輯會特地精心挑選,

因此常用「壓」來形容。

從工具對應的角度來說,編輯一直透過內化的收視率,在進行校對,透過心 中的這個測量機具,成為他們憑斷新聞的指標。當一方依照內化的標準提出 建議時,另外一方也透過內心的基準加以評量,一來一往之間,雙方彼此達 成共識。兩人都認定時鐘上的一刻15 分鐘,也就是收視率所提供的每十五 分鐘一個統計的數字,是重要的指標,當他們刻意挑選的新聞,被放置在這 些時段播出,自然可以造成收視率上的拉抬,因此這些時段的新聞,必須是 重要的、有新聞性的、足以造成話題吸引觀眾的。

這種對話,在錄音中常常出現:

HT:你現在是不確定你這一塊會不會太軟?我通常會在 45 分壓一個比較 重的東西之後,再放軟一點。

這是一名資深編輯與資淺編輯討論到編排原則時的自問自答。也就是在 編輯的認知中,在重要的收視區塊中,先以重要新聞將收視搶到之後,就可 以在波段與波段間,編排相對來說新聞資訊性較低的新聞,例如HT口中的

「放軟一點」,也就是畫面取勝、新聞性相對比較不那麼強烈的新聞。亦即收 視率作為一個對照工具,從呈現的型態上,它提供了新聞編輯操作邏輯的思 考,也影響了新聞編輯的內在思維的演變。

當收視率與收視戶合而為一的時候,編輯其實有許多方式可以對收視率 施加力度,例如:下跑馬14

曾經有一位製作人在颱風期間,要求當節新聞在下跑馬只提供颱風的災 情訊息,其他新聞一概去除;另外,也看到某一國內電視台,在特殊時段利 用下跑馬,不斷宣傳接下來的節目內容。也許不少人對於電視台的下跑馬不 以為意,不過是額外的訊息提供罷了,但事實上並不然,研究者所服務的電 視台,就曾經因為下跑馬中斷,而接到觀眾投訴,抗議無法接收到完整的訊 息,要求編輯台改進。那麼為什麼利用下跑馬,原因是AGB 尼爾森的收視

14 電視新聞台的慣用術語,指的是在電視螢幕下方,不斷流動的新聞資訊,猶如跑馬燈,

又位於螢幕下方,因此慣以「下跑馬」稱呼之。

率,是只要People-meter 接收到一分鐘的收看,就會計算收視率,對編輯 來說,只要有機會將觀眾保持在頻道上超過一分鐘,就可以獲得收視點,編 輯沒有道理不使用。所以在此時,收視率在編輯的腦海中是強力而清晰的展 現,並不斷地透過編輯手段,對收視率進行召喚,企圖為自己的時段創下好 的成績。

就如同上段個案中TF 面對的編輯和主編,過去給他們的經驗累績,內 化成一種操作模式,告訴他們安排運動賽事的轉播,對收視率是不好的,因 此他們採行的是一種反對的舉措。只是這一次的經驗又是與過去內化的經驗 不同,他們在心中又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演變。

編輯每天都透過收視率的對應、新聞室的討論與個人專業訓練的內心對 話,對一則新聞產生判斷。如同一名受訪者說的:

HM:我們常說做新聞要客觀,你在選擇新聞,新聞團隊的組成人 員在選擇新聞,其實就是一種主觀,這是必然的。…即使你 個人對某些議題有個人的傾向,但是你在處理新聞的時候,

你一定要把你自己抽離出來,那我們憑藉的就是我剛說的,

是我們所受的新聞教育,還有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們什麼東 西是不能碰的。這其實很難講,因為那已經是一種內化的價 值。

內化後的思考不容易看得出來,但是從操作上,卻有跡可循。被訪問過 的資深製作人與主編都異口同聲的表示,當他們看到一則新聞時,馬上可以 確知它會被排播,甚至放在什麼位置,都已經設想確定,一個報稿會議開完 之後,他的新聞rundown 幾乎就已經編排完成了。一名資歷超過 20 年的 的新聞製作人在訪談中很清楚地透露出這樣的訊息。

Q:報稿之後,就已經知道新聞擺在哪?

YS:大概百分之70、80 心裡都有譜了吧!甚至早上我們在開編採會 議的時候,心裡大概都已經知道,今天的新聞重點會是什麼。

Q:這就是您過去這麼久以來的,累積下來的新聞判斷所產生的一個作 為?

YS:甚至有些主編早上打開日報,就已經知道要做什麼了嗎?然後再 跟採訪中心搭配,然後下午再打開晚報,再做一點調整,不就是這 樣?

也就是說,許多資深的新聞製作人或編輯,對於特定新聞的發展,已經 具有「新聞眼」或「新聞鼻」的敏感度。而他對觀眾會對哪些新聞產生興趣,

也已經內化成新聞判斷,甚至還有能力調整採訪中心的製作方向,將其朝向 自己所解讀的方向。即使非商業電視的新聞製作人,也有同樣的經驗。

Q:採訪中心報稿出來,你是否就已經知道,這條新聞我會放在什麼地 方?

HM:當然!一邊聽的時候,你就會一邊想,最後就會問說,今天的頭 條會是什麼?如果所有的新聞它看起來都還不錯,但都平平的,並 沒有一個特別凸顯的,那就必須要問採訪中心,那我今天頭條是什 麼?或者我們在從裡面看看有什麼可以發展出來,把它擴大規模或 是找一個特殊的點,所以大概會想說,前段、中段、後段心裡會有 個譜,雖然不是那麼的細節完整,但大致上藍圖會出來。

Q:為什麼聽完就會有藍圖了?

HM:…我們在這一行已經十幾年了,那個新聞判斷已經很內化了,就 說,你今天看到報紙一攤開,雖然它登的不是很大,你看到這個新 聞你就可以立刻判斷出,這個有後續的發展性,這影響很大,明後 天可能還會有什麼樣的東西會爆出來。

也就是說,資深的新聞工作者,透過經驗的累積,了解新聞可能的走向,

哪些新聞接下來的發展,可能會影響深遠,必定能受到觀眾的注意,因此便 很快的能將新聞的排序與位置給定下來,能有更多的心力,處理周邊的搭配 訊息,接下來的一段編輯對話,可以看出資淺編輯感嘆於內化的經驗的懸殊,

而對工作的開展感到苦惱。

T: 我覺得排 RUNDOWN 很難,真的好難,…四十分鐘前你才知道所 有讀報的全貌,然後你又要把它跟你的SOT 搭在一起,就是你的組

T: 我覺得排 RUNDOWN 很難,真的好難,…四十分鐘前你才知道所 有讀報的全貌,然後你又要把它跟你的SOT 搭在一起,就是你的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