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與理論

第一節 從政治參與到女性政治參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第二章 文獻與理論

本研究試圖從世代差異的角度,分析不同世代的民進黨女性黨工對於黨職工 作的認知想像是否有其差異性,因此文獻檢閱將分成兩個部份討論,第一個部份 先從傳統的政治參與討論至女性政治參與的相關研究;第二部分再針對世代的概 念加以釐清,並從政治世代的討論延伸至性別世代的探討。

第一節 從政治參與到女性政治參與

黨職工作既是參政的一種過程或方式之一,但也兼具一般非參政的工作內容。

從此雙重特殊性來看,本研究認為,有必要先從傳統的政治參與定義談起,藉以 了解黨職工作在政治參與的範疇為何?同時討論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民眾的政 治參與?女性的性別身分在傳統政治參與上又需要面對哪些困境?是否導致日 後女性參政的動機與熱情有所差異?從上述問題中本文試圖透過既有研究了解,

這些問題對於女性黨工在黨務工作的參政與非參政的認知上,是否可能同樣因此 產生不同的認知選擇?所以,重新理解政治參與和女性政治參與間的性別意涵是 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

一、傳統政治參與討論

所謂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學者間的定義方式略有不同。2根據 Conway(1991)的說法是,公民藉由參與政治活動企圖影響政府結構或政府的 政策,該定義強調參與是具有一種工具性或目的取向(goal-oriented)。而Verba、

Schlozman及Brady(1995:37)的定義則是「在一個民主國家中,公民可以透過 政治參與,向政府表達他們所關心的議題資訊、政策偏好,並且透過參與政治給

2雖然各家學者對於政治參與定義不盡相同,不過 Lamprianou(2013)指出,political participation

(政治參與)也常與 political engagement 以及 public involvement in decision making(涉入公共決 策)等字詞互相使用;Lamprianou 認為,政治參與可說是人類生活中一種有意義的社會表現,

而該表現也與個人的多種生活面向息息相關(Lamprianou,2013)。

抗議、抵制、暴動等抗議性活動(Conway,1991;楊婉瑩,2007;盛杏湲,2010)。

在此脈絡下,傳統政治參與研究多探討的是,民眾政治參與情形的演變,並 影響政府政策(Verba、Schlozman、Brady,1995)。

4Conway(1991)指出,個人的社會特徵指標如:年齡、種族、教育程度、性別、居住區、婚姻 狀態、個人或父母的社會階級等都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政治參與情形,而這些因素其實與個人的 生命經驗(life experiences)是息息相關的,同時這些不同的特徵也讓公民產生不同的政治態度。

以下舉幾個社經地位指標談起:在教育程度方面,高教育程度的民眾政治參與通常較高,並且也

一是個人因素(personal),另一個則是政治因素(political)。前者指的是個人會 因為有好處或利益可得而參與,或者參與時相對個人所花費的成本並不高,但這 也要看參與者本身所擁有的資源條件情況而定(如時間、金錢等),5後者則是說 民眾會策略性的因為某政治人物而參與政治活動(Conway,1991;Rosenstone and Hansen,1993; Verba、Schlozman and Brady,1995)。6

從上述討論發現,相關研究主要多針對一般民眾的政治參與給予不同的解釋

5Rosenstone、Hansen(1993)認為,公民參與政治是因為他們能從中得到特殊的混合了集體和選 擇性的利益(a unique mix of collective and selective benefits)。

6相關研究還有如: Zukin 等人(2006)將民眾參與政治、參與公共生活模式化。他們認為有八 個階段(steps)是跟民眾參與政治有關:一開始的個人特徵(如性別、父母教育程度、少數族群 等)、早期的社會化、教育、使用電視情況(指電視的影響)、世代認同、社會資本(社會網絡)、 政治資本(政治資源)以及對政治和政府的態度認知。而 Jones(2005)的研究則特別針對電視 媒體對於民眾政治參與影響提出看法。Jones 認為大眾媒體特別是電視,在文化角度的貢獻在於,

8事實上,不只在國內,Tolleson-Rinehart 與 Carroll(2006)也曾表示,1970 年代以前的美國,

相對婦女運動尚未蓬勃之際,且在行為科學當道的相關研究中,性別(sex)也常只是被視為相 關的人口學變數中的自變數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簡言之,傳統政治參與的研究,可以說忽視了政治參與中的性別角色問題。

究其主因,這與將近兩世紀以來把「政治」二分成公私領域有關。對此,不同女 性主義者對於二元化的劃分有不同看法,有些女性主義者將這種區分視為是普遍 性的(universal)、超越歷史和超越文化,是人類社會中既存的特徵或現象。而 Firestone(1970)則直指,這種二分法是來自男性權力壓迫,男性把女性只局限 於從事再生產(procreation)的角色,男性認為自己因為需要賺錢養家,所以有 創造及掌控文化的權力(引自 Pateman,1987)。Okin(1998)也認為,公私領域 的二分是將勞動的概念分成男性屬於政治經濟領域,女性則是家庭照護,是一種 透過對性別的規範轉化出政治上對公或私的想像。無論何種看法,公與私的討論 在女性主義學者間,仍有許多不同意見與辯論。

但從此討論中反映出,傳統對於性別角色存在的觀念,普遍認為女性應該在 家從事家務勞動、照顧家庭,就連過去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等的政治理論家也多將 女性排除於公共生活或公民身分以外。9同時,在這些理論大家的父權態度觀點

(patriarchal attitudes)中,「女性」都時常被描繪成,女性不是一種全人(not fully human)、女性沒有理性(not fully rational),或女性不是具有政治性格的人(not fully political beings)(轉引自Carroll and Zerilli,1993; Young,1989; Brennan and Pateman,1998; Stacey,1993)。

因此,性別研究長期在政治參與範疇中被邊緣化,一方面與上述女性角色在 公領域受到忽視與限制有關,例如當「公民」成了特指男性的身分代表時,男性 就可使用其公民身分進行政治參與,因而過去政治參與似乎成了男性專利;另一 方面,這也牽涉到傳統政治學者對政治參與的概念多數預設成一套選舉過程的參 與,諸如參與各式競選活動、參與投票以及捐錢給候選人等等。此種政治參與的

9Brennan 與 Pateman(1998)就指出,霍布斯與洛克的契約論展現出的自由與契約,其實都是為 了成年的男性所設計,具有濃厚的父權意識色彩,因為契約論總是難以解釋為何一個平等且自由 的女性總是要臣服於男性之下。另外,盧梭的社會觀中也認為,女性是有慾望的、是照顧者的角 色、有物質需求的特色,而假如將這些物質需求、慾望也帶入公領域的討論中,那麼將使公共審 議結果更加破碎化(Young,1989)。另,對於女性的公民身分或公民權的討論,可參見 Voet(1998)

Feminism and citizenship 一書的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概念不僅過於狹隘,其中更隱含著傳統上的男性經驗,而忽視社會上確實存在的 男女性別上的各種經驗差異。

就如 Pateman (1987)指出,個人就是政治(the personal is the political)的 口號,其實就是強調個人的生活環境是被許多公共因素(如法律、政策)所型塑 或規範而成,個人的問題也可透過政治工具或行為來解決。政治參與的概念同樣 可以用此種方式來理解,意即政治參與不應僅是指涉傳統公領域的選舉過程,女 性在私領域的經驗,如參與社區活動、關懷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民間社團等,也 都會面臨傳統公領域上涉及到的權力分配或權力行使過程,都應該算是政治參與 的範疇。因此,私領域中的政治意涵也不應該被忽視(Okin,1998)。所以,男女 在性別上的角色差異,以及對政治參與的概念不同,對於政治參與的認知便就可 能有許多不同的面貌產生。

基此,黨務工作做為一種政治參與的管道,同樣也會面臨上述男女性別角色 與政治參與概念上的差異問題。黨務工作長期以來因為涉及許多政治性工作內容,

女性在傳統公私領域思維下,一方面難以進入屬於男性為主的政治場域工作,而 進入之後,女性也要面對長期被男性經驗主導下,產生的工作文化,女性與男性 對於黨務工作的認知便可能產生差異。

另一方面,就黨務工作的雙重特殊性來講,黨務工作也並非都是純粹的政治 性內容,但因為政黨所處的場域在傳統定義上仍屬於政治公領域範疇,因此女性 黨工參與其中,自然可視為政治參與的一環。10然而,此種政治參與的型式與傳 統政治參與的概念差異來自於,黨務工作不僅僅提供黨工有政治參與的看法,也 可能會因為非政治性的工作內容或其他因素,讓黨工呈現出不同的參與認知與行 為。簡單來說,無論是傳統政治參與的討論,或將女性經驗納入的政治參與,這 種政治參與的概念相較都是一種「固定」的認知,然而黨務工作的政治參與型式,

則可能因為性別角色的不同,以及工作性質的雙重特殊性特色,讓黨工對於黨務

10黨工可視為一種參與主體(公民),而黨工參與政黨工作便是一種行動策略(行動),當然政 黨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爭取執政,因此政黨的行動策略是與政府有關(政府),自然也有其目的性

(執政或監督目的)。

女性政治參與較男性來的低,因而產生參與上的性別差距(gender gap)現象,11 提出有別以往的看法與說明。例如Welch(1977)在其著作中便直言,過去將女 性描繪成對政治是消極、對政治不感興趣、不具備政治知識與能力等是不真實的 看法(untrue)。綜合許多研究成果,關於兩性政治參與差異,大致有三種解釋途 徑,首先是情境式因素(situational explanation),其次為結構性因素(structural explanation),再者則是社會化的因素(political socialization)(Welch,1977; Chou、

Clark and Clark,1990; Conway,1991;楊婉瑩,2007)。

在情境式因素方面,主要強調傳統上女性被賦予家庭照顧的責任,此一責任 將使女性在家庭中從事家務工作時間變長,減少接觸政治資訊的機會,進而產生

在情境式因素方面,主要強調傳統上女性被賦予家庭照顧的責任,此一責任 將使女性在家庭中從事家務工作時間變長,減少接觸政治資訊的機會,進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