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教育過程均等檢討原住民外加名額以及相關輔導政策

第四章 從教育機會均等論申請入學原住民外加名額

第四節 從教育過程均等檢討原住民外加名額以及相關輔導政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原鄉原住民學生與都會原住民學生在求學過程的客觀條件上,不論是學校資源、

師資、學習資源、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等都存在許多落差,使得原鄉原住民學 生大部分在課業的表現上不如都會原住民學生,因而該如何透過制度上的設計以 保障原鄉原住民學生的入學機會,本研究提出原鄉原住民外加名額,希望可以達 到一定之效果。

第四節 從教育過程均等檢討原住民外加名額以及相關輔導政策

壹、原住民外加名額在教育過程均等之問題

根據本研究的定義,教育過程均等係指學生入學後,學校必須在相同的條件 下使學生接受適性教育,而這些條件除了經費、師資、設備等的均等,亦必須針 對學生社經背景、能力之差異,適時的給予積極性的差別待遇。受訪者 L1 有提 到,這些積極優惠措施其實是最容易被大家注意到、最容易被大家所看的效果,

因為分數的成長、外加名額數量的增加是最明顯的,但背後很多看不到的東西是 很難凸顯出來的,除了前述提到原鄉原住民與都會原住民的差異,另一個不會被 提到的東西是就是教過程的均等。

「加分是快速的東西,因為他看的到數字嘛…你看,我給你加了多少 分喔,多了幾個人喔,但看不到的東西其實不會被凸顯出來,或是說 那些東西是不會被拿出來講的。」(L1)

申請入學原住民加名額,只強調入學機會的均等,但對原鄉原住民學生來說 卻非真正的均等,而原住民學生在入學之後的學習是另一個問題。從教育過程均 等的角度來看原住民外加名額,可以分為「課業上的學習」跟「文化上的學習」

兩個層面來加以探討。

一、課業上的學習

從前述分析可知,因為制度設計的關係,個人申請入學原住民外加名額可以 將原住民學生帶到比較好的學校就讀,或是藉由原住民外加名額的幫助,可以使 原住民學生原本錄取不到理想中的學校,進而錄取到理想的校系,但制度上的設 計並沒有考慮到原住民學生入學以後課業上的學習問題,並未考慮到這些學生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程度會跟同儕之間產生差距,造成學習跟不上既定的進度,必須比一般學生付 出更多的努力來完成學業。

「我有認識一個原住民,他現在讀政大,他是從台中考上來,他就說 他同學就每天玩,每天玩的很開心,但是他就必須每天一直讀,讓自 己不要被當。」(S3)

「而且他上去(外加名額進去),通常在課業方面相較於一般(一般學生) 申請或是指考進去的,是比較弱勢的,所以我覺得他們用這樣子進去,

他們也是會讀得很辛苦。」(O2)

其實整體外加名額制度上的設計,我們只考慮到表面入學機會均等的部分,

但對於原住民學生在入學之後的學習問題並未去多加考慮,當一個學生去就讀他 原始分數無法考上的學校時,不敢保證他「一定」會面臨學習上的問題,但他面 臨學習上的問題,會比一般考進去的學生機率來的大。

「我想原住民學生入學後在學習上、生活上一定會有問題,這就要看 學校有沒有一些措施去協助學生啦。」(P1)

「給原住民外加名額或是加分,對於這些比較是精英的原住民學生不 見得好,他進入到那麼好的科系,但他的本質學能、學力,不見得能 夠去負擔。像 XX 法律系,過去有很多學生是加分進去,但適應不良、

成績不好,後來被退學、休學,其實還滿普遍的。我們對於保障只看 到好的一面……當你加 35%的分數進來或是外加名額的方式,你要趕 上其他同學,可就會比較辛苦一點,而這些人也會有比較高的機率面 臨學業上的困難。」(P1)

受訪者 P1 就有提到其實目前各大學對於原住民入學後的學習輔助措施都是 相當缺乏的,目前來看最常在做的主要都是以原住民學生獎助學金為主,而現代 講求的是大學自主,當學生進入大學就讀之後,並不會像高中、國中有課後輔導,

所以在課業上的學習必須依靠自己的學力與努力,但當原住民學生的學習能力不 到那個程度時,課業的學習就會就會產生困難,而當前各大學並不會因為某位學 生具有原住民的特殊身分,就會對其有特別的輔導課程,當進入大學某個科系之 後,大家所修習的科目都是相同的,而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講求「當學生社經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整個求學過程中不被重視的,甚至是被犧牲掉的,但這些東西卻是身為原住民 最重要的文化根本及文化認同。

「很多那種連自己族裡文化都不懂的原住民,也可以受到保障,對於 一些山地原住民必較不公平,但那卻是身為原住民最重要的文化。」

(S3)

「不管是外加名額還是加分,你解決了原住民的升學率、解決了入學 機會公平的問題,這只是治標而已,但你有一個東西沒有解決,就是 原住民學生接受、學習跟自己族群文化歷史有關的這些內容,這個東 西是被犧牲掉的,因為不太容易在大學這個階段去學到這些東西,但 這些東西卻是對身為原住民來說重要的。」(P1)

受訪者 L1 也提到類似的問題,目前各校系招收原住民學生最主要的目的還 是在替原民學生培養高等教育的人才,拉近原住民與漢人的教育程度之差距,雖 然拉近教育程度之差距固然重要,但必須了解的是,我們對於招收原住民學生的 目的以及意義為何,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換句話說,招收原住民學生一部分的 目的是要促進社會多元文化的發展,以及保護原住民文化的發展,但當前大學教 育的過程中,我們對於原住民學生的文化認同、語言學習是缺乏的,而大學多元 入學講求「適性學習」、「適性發展」,申請入學的管道更應該要負擔起促進原住 民學生學習文化、語言的責任。

「目前大部分來看,都是沒有的(輔助原住民學生接觸文化、學習語言 的措施)。」(L1)

「如果說學校只是為了訓練人才而訓練人才的話,原住民學生就有可 能到一半就放棄了,因為它會很容易念不下去,如果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可以將我們需要這個原住民學生的目的講的很清楚的話,讓原民 學生不但可以了解自己的族群文化,未來也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那 麼就很容易去克服了。」(L1)

文化上的學習指的是原住民學生去接觸、學習自己族語、歷史文化的過程,

這些東西對於原住民學生來說來是重要的,若失去了這種原住民文化上的認同,

而透過原住民外加名額進入大學就讀,似乎喪失原先的本意。如同 M. Sandel(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言,認為提供這些優惠措施的原因主要以「考試文化上的偏差」、「補償歷史 錯誤」、「促進多元文化」上的考量,而原住民學生透過外加名額的上進入大學 就讀後,接受的教育、文化上的學習都是跟一般漢人沒有差異,就喪失了「促進 多元文化的」意義,而原住民文化是台灣的根,台灣自古以來就有原住民的存在,

因而原住民外加名額不但是為了保障原住民學生的升學機會,更應該藉由此種管 道保存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傳承,也是促進原住民學生對於自我族群文化上的認 同。

「其實大專院校在招收原住民學生時,要做的是它的需求跟目的要很 清楚,你如果是同一套做法,你去收這個原住民學生,其實沒有太大 意義…不能說你收進來之後,對他的教學方式、思考模式跟一般人一 樣,那這就是有問題的,你必須要有轉化。」(L1)

現在原住民學生透過原住民外加名額進入大學就讀之後,其缺乏接觸、學習 自己族群文化、語言、歷史的機會,而各大學也不會針對這些原住民學生開設相 關的課程,導致整個大學教育像是原住民學生「漢化」的過程,因為其所接觸的 教育跟一般學生並無太大的差異,學習的事務、接觸的人群、修習的課程等等,

無法特別凸顯出原住民學生的差異性,雖然給予了原住民學生升學上的保障,但 在教育過程中,並沒有因為是身為原住民學生的關係而適時的給予差異性教育。

從上述分析可知原住民學生進入大學後缺乏課業學習以及文化學習上的資 源,但從本研究與行政機關的訪談中發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與原住民族委員會 在原住民學生入學後的學習做了許多配套措施,根據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資料指 出,自 100 學年度起,各公私立大學校院應針對原住民學生文化背景與特性建立 完整的輔導機制,具體的措施如下(教育部高教司,2011):

(一) 強化原住民學生輔導機制:安排各項學習及生活輔導,校內原住民學生數 200 人以下者,聘請 1-2 位輔導教師,200 名以上者,至少聘請 2 名輔導教師;

另每 50 位原住民學生應搭配 1 名教學助理。

(二) 設立原住民學生資源中心:原住民學生達 100 人以上學校,建議設立原住 民學生資源中心。

(三) 成效追蹤: 學校應針對原住民學生進行學習概況分析,持續追蹤受輔導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用它。」(A1)

綜合以上兩點而言,原住民學生因為外加名額的關係可以使其進入到較好的 大學就讀,但並未考量到其入學後的學習適應問題,因而容易產生課業上的壓力,

另外大學多元入學講求適性學習、多元發展,但原住民學生透過外加名額進入大 學就讀之後,其所接觸的教育、修習的課程,跟一般學生並無太大差異,無法藉 由大學教育的過程讓原住民學生接觸的與自己族群相關的文化、歷史、語言等等,

因而會有文化上學習的問題,且教育過程均等講求學生入學後,學校必須在相同

因而會有文化上學習的問題,且教育過程均等講求學生入學後,學校必須在相同